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电影的故事
0.00     定价 ¥ 39.8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16818596
  • 作      者:
    车径行
  • 出 版 社 :
    台海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8-01
收藏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内容由浅入深
作为著名的电影教授、学者,作者从电影的产生开篇,循序渐进的给读者构建了一个宏大的电影世界,让人沉浸其中不能自拔。
◆文笔一针见血
犀利是车径行导演独特的风格,电影市场的虚假繁荣、烂片不断,500亿票房大关背后的真相,都被作者一针见血的指出。让你看透真正的电影行业。
◆作者闻名遐迩
作者一直以来致力于优秀电影电视作品的输出,曾经导演过《定军山》、《土地和农民的故事》等家喻户晓的作品,作为中国电视剧导演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他对电影的理解定能让读者打开一扇新的知识之门。

展开
作者简介
车径行,电影电视剧导演、国家一级导演、电影学者、教授、中国电视剧导演协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影视机构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等,著有:《中国电影备忘录》、《中国电影忧思录》等著作。
展开
内容介绍
《电影的故事》从电影本身、电影的拍摄、电影的编导到电影的票房等,为你揭开关于电影的一个个谜团。
电影到如今已走过了百年,从ZUI早的无声电影到如今的有声电影,从传统电影到商业电影,光与影的结合、文化与人性的碰撞吸引越来越多的电影人为之癫狂。
如今,在中国电影市场欣欣向荣的背后,究竟隐藏了多少不稳定因素?如今又有几个电影人还因初心而拍摄电影?又有几个电影人可以坦诚面对口碑欠佳的作品?中国电影人需要努力的方向又在何方?看车径行导演用犀利文笔为你一一解读。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十一章 深刻与浅薄

    电影不乏娱乐功能,但仅有娱乐功能的电影是远远不够的,电影理应深刻,中国电影理应深刻。其实,好莱坞电影、印度电影、韩国电影、日本电影、伊朗电影等都不乏深刻和浅薄之作,而时下的中国电影就像一只肥胖的巨婴,除了乏味就是浅薄。电影离开了深刻自然是乏味的。中国电影要真正走向世界,就是要建立既属于中国本民族,又在全世界具有号召力,并且能穿梭在多元、异质文化,从容与世界对话的电影文化品牌。解读世界与言说世界不应停留在以西方为中心的方法上,更应该有东方视角、有中国的方法,但这种视觉与方法必须是东西方视觉都能明白的视觉。价值标准的混乱和精神困惑是中国电影比票房更重要的历史使命。

    唯票房论使得电影的投机取巧行为越发严重。某老板为了在股市上拿到更多的钱,在电影《某问3》电影发行时虚构业绩、票房作假,结果东窗事发,被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查处。据说,若完成10亿票房对赌,这位老板在股市上可拿到100亿左右。结果,中途被查,沉沙折戟。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位老板本想通过电影在资本市场融资,结果资金链断裂,仓皇出逃,被红色通缉令通缉。

    其实票房只是衡量电影价值标准的一个尺度,而不是电影的全部。好莱坞名片《肖申克的救赎》上映后票房并不理想,他们并没有去自买票房,而是认真研究电影宣传发行策略,终使电影大卖、大火。电影内涵是否深刻、画面是否有美感、叙事语言是否流畅,表演技巧是否娴熟等是评价一部电影优劣的重要因素。而不是像有些人所想的那样,题材是不是IP,有没有小鲜肉、小鲜花和各种流量明星。热衷于电影数字的浮华,而漠视电影内在的质量,只能使地沟油电影盛行。中国电影在票房剧增,表面欣欣向荣的背后其实是一堆烂片被惨烈得烧成炮灰。90%的电影票房口碑欠佳。其原因是缺乏具有专业素养的制片人。好的制片人是站在导演身后的导演。制片人对电影的理解比导演还要深刻,制片人的电影素养理应胜过导演,中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制片人根本看不懂剧本。中国电影的误区是制片人定位在管理者岗位上只限于融资和扎钱,这个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中国电影很难走向世界。
 
    时下的中国电影,似乎被一股成功学的气息包围,只要是票房奇高的电影,一准会被推上理论与市场的手术台解刨、化验,切成成千上万的碎片,一些都不知道怎样策划、拍摄电影的所谓专家权威齐聚一堂,查找其所用成功基因。但令人失望的是,这些高票房所谓成功电影根本无法复制,无规律可循,只是撞了大运而已。这些看似票房成功的电影,根本不可能改变中国电影的格局。无知、浅薄与急功近利是中国电影面对的首要问题。只有让中国电影融入世界电影的叙事语境,才是中国电影的根本出路。电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家园。
  中国电影的票房如旱地拔葱,虽然与北美还有一些距离,赶超已不是什么问题,中国电影足以动摇世界电影的态势。但劣币趋之,膜拜物质主义的电影应运而生,唯票房论使得中国电影的文化生态严重失衡。中国电影的最大误区是:把票房等同于市场,把买票视为观众投票。中国电影只在意票房而不重视电影质量犹如杀鸡取卵。电影是国家的名片,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地沟油电影肆虐,既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也是对民族的犯罪。真正的好电影应该寓教于乐、启迪于心。利用粉丝敛财,已经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票房潜规则。电影《谋生某世》拍的如何,不便评价,但锁票房事件,令人啼笑皆非,最后终因触犯众怒,不堪收场。
 
    在这个浮躁的泛娱乐化时代,中国电影这艘大船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偏离了航道。若单从电影票房上看,中国确确是电影大国,但电影不仅仅是票房,若从电影质量上看实在说不好。资本从来不敬畏电影,中国资本在中国电影界的狂欢并没有给中国电影带来实质性的进步,相反正是资本强奸了中国电影。目前的中国电影处在高票房的病态下,高票房、低口碑过度的透支了中国观众对中国电影的信任。

    在波兹曼的《娱乐至死》一书对中对娱乐至死做了这样的解释。现实社会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人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人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在“娱乐至上”的价值追逐中,历史可以被戏说,经典可以被篡改,崇高可以被解构,英雄可以被调侃。近年来层出不穷的“杜甫很忙”“李白很酷”等名人恶搞事件都是文化泛娱乐化的表现。追求上座率、获得收视率、博取点击率是泛娱乐化背后的动力,受众心理上图消遣、求轻松、避思考的倾向是泛娱乐化赢得市场的重要原因。泛娱乐化以消费、技术、快感、世俗等因素的融合消解文化的深度与厚度,当众多严肃的新闻、正统的历史、经典的叙事以“娱乐”包装的形式呈现时,其负面作用不可小觑。泛娱乐化,简单地说就是娱乐价值被推至文化的一切领域,是否有娱乐性、能否取乐成为衡量文化产品价值的法则。泛娱乐化信奉娱乐至上,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认知,模糊了对“我们从哪里来”的追寻,弱化了对“我们到哪里去”的引领,是对社会价值观和人们精神家园的侵蚀。

    文化泛娱乐化在戏说、调侃、恶搞中解构宏大叙事,使民族文化碎片化,动摇了对“我们是谁”的文化认知。泛娱乐化将娱乐价值置于历史价值之上,为了娱乐可以随意篡改、编造历史,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推波助澜。泛娱乐化背后充斥的物质欲望、个人主义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增强文化自觉,共同守护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既要求文化生产者主动担当,又要求文化消费者能动省思。

    “泛娱乐化”现象全面爆发,引发了全民娱乐的极乐时代。一方面,“泛娱乐化”的大众传媒对是非曲直混淆或重新定义,使得人们越来越迷失责任感、使命感,令人担忧。另一方面,“泛娱乐化”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不仅有利于娱乐产业的发展,也解放了思想,若能趋利避害加以引导,文化生活洋溢着欢笑总比死气沉沉好。之所以要警惕泛娱乐化,除了数量泛滥,还有更为严重的道德游离。
 
    值得警惕的是“泛娱乐化”使得理想信念逐渐淡化、道德价值观日趋薄弱、审美价值取向世俗化、人生价值观逐渐被扭曲。部分青年人生活视野狭隘、人生经历单纯、道德价值观不十分稳固等因素,在面对泛娱乐化现象下产生的多元化价值观冲突、碰撞时,一部分人的价值取向的天平就会摇摆,因而使他们的内心产生空前的困惑和迷惘,导致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甚至对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判断标准产生怀疑,消弱了年轻人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中,中国需要文化、需要正能量,而不是泛娱乐化。坚持爱国主义,弘扬主旋律、传播真能量,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鲜活的文化动力才是中国电影发展和前进的真正动力。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电影是什么
第二章 电影与品质
第三章 电影的江湖
第四章 电影的觉醒
第五章 往事越百年
第六章 困惑与选择
第七章 默片的兴衰
第八章 电影的阶梯
第九章 新中国电影
第十章 电影的圈子
第十一章 深刻与浅薄
第十二章 蒙太奇学派
第十三章 光影的故事
第十四章 电影的智慧
第十五章 资本和电影
第十六章 盲目与追捧
第十七章 浮华的背后  
第十八章 电影的铁律
第十九章 票房和口碑
第二十章 光荣与梦想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