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国家地理·风物中国志:顺义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622204
  • 作      者:
    姚瑶,许君达
  • 出 版 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出版日期:
    2018-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港城融合 城乡协调 从京郊粮仓到大北京功能中心

现代而高端的城市面貌 多元且多彩的郊区生活

中国国家地理解读传统土壤上崛起的现代新城


展开
作者简介

姚瑶(主编)

地道风物内容总监,主编《地道风物·帕米尔之心》《地道风物·银川》。历任《新京报》社、《北京青年报》社、《汉声》杂志社记者、编辑、内容总监等职务。

 

许君达(主编)

地理旅行作者,地道风物内容编辑,“风物中国志”系列主笔,参与制作《地道风物·黔东南》《地道风物·银川》《风物中国志·长泰》《风物中国志·同里》《风物中国志·龙海》等。


展开
内容介绍

《顺义》是风物中国志系列之一。历史上的顺义是北京北郊的农业生产基地,也是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且典型的县域,新中国成立后,首都国际机场落户顺义,为其带来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遇。在机场这个经济引擎的强力带动下,顺义在产业发展、良性城市化进程、承接北京核心区外溢的经济功能、人口甚至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上,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并大获成功。本书系统梳理了顺义的历史与发展,着重从功能转型和未来规划的角度解读这个北京外围的重要功能中心,多方面展示顺义的文化传承与当代面貌,介绍顺义的旅行目的地和名优产品,是一本能让读者深入了解顺义的图文书籍。


展开
精彩书摘

从北塞腹地到京郊粮仓

撰文/闫伟光

 

今天,当我们说到顺义,我们都会谈论些什么?首都机场、现代汽车、燕京啤酒、牛栏山二锅头……从硬化路面到楼盘厂房,水泥灰俨然成了今日顺义的主色调。然而如果翻开历史,就会发现顺义的色彩不止于此,在仅仅30 年以前,从即将降落的飞机上看到的顺义大地似应是黄、绿二色交织在一起的。历史上,顺义更多以“京郊粮仓”的身份出现,自元代定都北京开始,顺义就是北京城及其周边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首都功能区之一。

一条潮白河,贯穿了顺义自秦汉至今的历史,围绕着它的水陆交通和农业开发是顺义大地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主旋律。顺义地处潮白河中游,潮白河出山后在一马平川的冲积平原上东西反复摆动、冲刷、沉积,塑造了顺义今日的地貌。平坦广阔的地形、丰厚肥沃的土壤、丰富的地表地下水资源和适宜的气候环境,共同构筑了顺义作为“京郊粮仓”的基础,辽宋时期的著名地理学家沈括曾如此描述顺州(今顺义区):“自顺以南,皆平陆广饶,桑谷沃茂……其地平斥,土厚宜稼……地广多粟……”

北塞腹地——汉魏时代的狐奴与安乐

“只要找到狐奴山,就能找到狐奴县城。”研究北京历史地理的老师告诉我。穿过村落中狭窄的道路到达狐奴山下,周围的农田、民居、厂房和轰隆作响的工地让我对“沧桑”这个词有了感性的理解。村里老人告诉我,山北侧那一片正在拆除的厂房就在狐奴古城址之上,手持工具进进出出的工人正在忙碌——他们没有精力去想象,如果经他们之手留在大地上的景观能流传下去,千百年后也将变成那时的人们竭力追寻的历史遗迹。登顶后一片平坦,松柏遍地,还能见到几处孤坟。放眼四望,旷然辽阔,实有“登东山而小鲁”之感。狐奴山只有93 米高,山体被一代代挖山采石者开采得支离破碎,不时会有落石坠地,山上荆棘杂草丛生,绕山半圈后才找到一条垒砌好的石阶道。别看山小,拾阶而上,陡崖峭壁一点不少,足够让恐高者腿肚子打转。

自古以来,顺义的地缘优势体现在内向和外向两个方面,它既是从北京城北出古北口的必经之路,又是北方边塞的补给腹地。潮白河上游蜿蜒曲流于燕山之间,是沟通华北平原与北方草原和东北地区的重要天然廊道,顺义坐落于这一廊道的南向出口处。狐奴山西原有牛栏山,山体为赤红色与浅黄色岩层叠压的页岩,二者有可能本是相连的浅山丘陵,因潮白河的侵蚀而形成了两座隔河相峙的孤丘,好像一座大门锁住了古北口走廊南出口,自此往下,一马平川,北方来犯者便可畅通无阻地直捣北京小平原腹心。与此同时,这里还是跨越潮、白二河的重要渡口,堪称水陆枢纽。

西汉时期,在当今顺义所在地域内设置了狐奴和安乐两个县,归渔阳郡管辖。

关于狐奴县的方位和县城所在,《水经注》一书给出了答案。根据记载,狐奴县境应在沽水(今白河)之东、鲍丘水(今潮河)之西、湿余水(今温榆河)之北的地理空间内(当时的白河和潮河尚未汇合,还没有“潮白河”的说法,白河大致循今潮白河河道南流入海,潮河则沿着浅山区山前东南流至今通州附近,转而东流入海。直到500 多年后的北魏时代,潮河改道,在狐奴城西南汇入白河,潮白河才正式出现),大致相当于今天顺义区的中东部。由于地形两侧高、中间低,潮河多次在这一带来回改道,留下了大大小小的积水洼地,呈现常年“澄而不流”的面貌,古人称之为“奴”,“狐奴”的地名因而得来。狐奴县城在狐奴山西南百余步,城西有发源于狐奴山的阳重沟水(今箭杆河)顺西城墙向南流。以当时的交通条件看,在狐奴山下设城而守是自然而然的选择,这极有可能是汉初设县的主要原因。

狐奴附近的牛栏山镇曾发现过一座西周初期的燕国贵族墓葬,出土了一组带有“亚?侯”铭文的青铜器礼器,足见狐奴、牛栏两山之间的交通地位早在燕国就受到了重视,分封而来的贵族有在此守卫国门之责。战国中后期,燕昭王派大将秦开北击东胡,开疆拓土,设上谷、渔阳等郡,距此不远的渔阳郡(治今怀柔区梨园庄)亦是因潮白河的交通孔道而设。狐奴县的这一交通和军事防御格局被后世的秦汉两朝继承并得到了不断的强化。

此外,顺义冲积平原上广布肥沃的土壤,因而自然成为潮白河上游廊道上防御要塞的后勤补给基地。

在狐奴山西南、北府村南,北起今天的北小营镇、南至南彩镇的范围内,发现过大量汉代墓葬及出土器物,其分布范围正是《水经注》所述汉代狐奴县的核心地带,可见当时狐奴县社会的繁荣与经济的发达。顺义是北方地区最早种植水稻的地方之一。东汉初年,渔阳郡太守张堪为了保障北塞军队的粮食供给,在狐奴县中部积水的低洼地带尝试屯田,教民种稻。狐奴山周围因而得以开垦稻田8000 余顷,百姓因此殷富,其事迹也被载入史册,当地百姓为其建庙以表纪念。根据记载,从明清时期直到20 世纪末,狐奴山西南的前鲁各庄村周边都有大面积种植的水稻,民间还有奉祀张堪的传统,通过这种途径与久远的历史心气相通。不过随着北京水资源的日益紧张,前鲁各庄村已难见稻田连片的盛况,只剩一些零星水田,但在前鲁各庄村中漫步,片片荷塘还依稀呈现着昔日的水乡样貌。

关于安乐县的记载亦最早见于《水经注》,根据注文,安乐县境当在温榆河与白河之间,大致相当于今天顺义区的西部地区。安乐故城位于后沙峪镇古城村北,紧邻温榆河东岸,还留存有一段东西向的土岗,那是古城的北城墙,目前古城墙依稀可见。

让目光跳出“小土包”,从更大的空间尺度上看安乐故城,会发现它的地缘条件与相邻的狐奴相似。

尽管顺义西部地势相对较高,但内部同样东西高、中间低,亦有积水不流的情况,因此只要稍加改造,安乐县也具备大面积种稻的条件。安乐城所在的方圆四五里内恰好略高于四周,水患较少,便于建设。更为重要的是,安乐故城控扼温榆河水陆交通,既是自蓟城(今北京城)前往古北口的第一个渡口,又能充分利用温榆河的水运便利,西连昌平居庸关,东接潞县(今通州)。东汉初年,上谷郡(今属张家口及北京延庆)太守王霸为保障居庸关一线的军队供给,利用温余水(温榆河)进行漕运,调运下游狐奴、潞县(今通州)、无终(今蓟县)等地的粮草,大大提升了运输效率。

安乐在温榆河、白河之间,狐奴在白河、潮河之间,两个县城分别控扼了温榆河和白河的渡口,蓟城至安乐、安乐至狐奴的陆路里程也大致相当。两县所在的今顺义地界是汉代蓟城与古北口之间的战略要地,又都具备适宜屯田种稻的地理环境,因而共同构成了汉代北塞防线的重要后方腹地。东汉光武帝开国功臣“云台二十八将”中的王梁、吴汉二人,就曾分别担任狐奴和安乐县令。二人率军常年与匈奴等北方民族作战,在两汉交际的乱世时代成了活跃在王朝东北边疆的重要武装力量,号称“渔阳突骑,天下所闻也”。他们归顺光武帝刘秀后,强悍的渔阳骑兵为刘氏复国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魏晋南北朝时期,狐奴、安乐重要的经济和战略价值成了各种地方军阀和割据政权反复争夺的焦点,因而当地的农业生产受到了极大的破坏。由于人口的减少,二县建制有了较大的变迁。三国时,曹魏曾将北面渔阳(今怀柔)、傂奚、犷平三县并入狐奴县,整个京北平原都纳入了狐奴县的管辖;安乐县则改属燕郡(治今北京),并移治于今顺义城区西北的衙门村(旧名安乐庄)。北魏时,狐奴并入蓟县(今北京),安乐并入潞县(今通州),两个县就此消失在历史之中。此后的两百多年,今天的顺义地界内没有政区设置,究其原因:一是北魏政权为北方拓跋鲜卑建立,在古北口方向没有强烈的军事防御需求;二是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争频繁且惨烈,人口大量南迁,县无民可治,只能撤并、消亡。

……

展开
目录

从北塞腹地到京郊粮仓

今日顺义——从卫星城到功能中心

超级都市的分身之道——世界级都市圈与它们的外围中心城

 

乡邦文脉,迁延流转中的旗帜和坐标

传统与巨变:起航中的顺义经济

顺义的郊游之变:从郊区旅游到郊野生活

 

顺义往事——黑白图像中的历史纪录

诗意栖居,在城市与田园间自由出入

生态农业,重新感知土地的温度

一座艺术馆,梦想和生命力的极致

 

牛栏山二锅头,好一口夺心的“烧刀子”

燕京啤酒,永不落幕的畅快

樱桃光阴,守护与馈赠

城市手艺人,用拙朴之作凝聚时光

打造灶王爷——老传说与新形象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