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所谓人际高手 就是让人舒服
0.00     定价 ¥ 4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7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59415110
  • 作      者:
    [美]乔治.戴德
  • 译      者:
    李菲
  • 出 版 社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7-01
收藏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生活中常见的侵犯他人心理边界的行为:

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杠精”

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的“妈宝”

大包大揽、错把牺牲当作爱的“圣母”

总想操控他人生活而不自知的“控制狂”

一味地丧失自我边界去迎合他人的“讨好型人格”

……

这些边界意识模糊不清甚至无视心理边界的人,往往是人际交往中大家避之不及的对象。

 

心理学研究显示,90%的人际关系问题,都是心理边界不清导致的。

 

知深浅、懂进退、有边界,九个字帮你解决人际困扰,秒变社交高手。


展开
作者简介

[美] 乔治.戴德(George Dieter)


美国咨商心理学硕士、法学硕士。

目前是一家私人诊所的咨询师,主要做人际关系、儿童和青少年咨询方面的心理咨询工作。在国内外会议上提交有关心理学方面的论文,出版了关于青少年司法制度问题的专著。


展开
内容介绍

人际交往中,有些人如玉一般,触手可温,相处起来让人感觉既温暖又舒服,如沐春风。这些人的心里总是装着别人,也是我们想结交的人。

 

而那些怼天、怼地、怼空气的杠精,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的妈宝,大包大揽、错把“牺牲”当作爱的“圣母”,总想操控他人生活而不自知的“控制狂”,一味地丧失自我去迎合他人的“讨好型人格”,等等,这些社交低能者,往往是公众场合大家避之不及的对象。

 

心理学研究表明,90%的人际关系问题,都是心理边界不清导致的。而所谓心理边界,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黄金分割点。在本书中,作者结合心理学知识和治疗实践,提出了人际交往的黄金法则——知深浅,懂进退,懂得建立自我边界和尊重他人边界,如此,便没有什么人际关系是搞不定的。

 

外表好不好看,绝对不是人生的决胜点,讨不讨人喜欢,才是能否玩转社交的关键。一个人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他所能抵达的高度。


展开
精彩书摘

亲密关系中的边界:爱而不黏,亲密有间


如果我朝你扔了一个球,你就要接住它。如果你任它掉在地上,那说明你不想玩。但如果你接住了球,那我们就开始了我们的游戏。我们的兴趣是一样的,都喜欢球类运动,而不是其他运动。只是我玩久了,无聊了,将球瞄准了其他东西,想要开始别的游戏,而你干涉我。

这似乎是对一段关系的恰当比喻。最初认识某人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他们接近我们的意图。我们可能认为是有共同的利益,只是立场不一样。想一想诉讼中原被告的律师吧,他们负责同一个婚姻生活中的防御机制



这对人际关系而言意味着什么?

一个发人深省的结论:在人际交往中,你接触的不是人, 而是他们的防御机制。



你评判或喜欢他人的根据,就是人的防御机制,你用防御机制,对别人做出反应,对别人进行评价。更进一步来说,你对他人的了解只是通过他们的防御机制而来的。这样的机制包括看上去积极的行为,例如“友善”,这种品质可能会因为你高度敏感而失去它,这个品质不仅适用于你,当然还适用于你遇见的任何人。只有你自己才了解你自己。



我们能在吸引了我们注意力的人身上,找到自己的特质,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找寻能够给予我们自己渴望得到但难以得到的东西的人。我们需要让我们梦想成真,能与我们互补的人。



我们也将幻想投射到那个人身上,并将这种幻想注入我们自己的思想中,以满足我们的期待。满足我们的需要意味着对方也得到了满足,因为他们也想要有人互补。让对方高兴也意味着让自己高兴,哪怕只要我们心里有这种想法,这也就是理想型的互补。只要这种状态持续,他们就是我们的“完美伴侣”,是我们“身穿闪亮盔甲的骑士”,我们的“完美公主”或“更 好的另一半”。



但是,我们遇到了如下的状况:完美的王子与他的公主有同样的需求。我们没有获得预料中的互补,我们的期待变成了失望,我们的“形状”不再像之前那样贴合了。但我们仍然维持着这段关系,因为我们认识到,我们已经找到了自己在找的人,只不过我们有需求的时候,对方却不能满足。这会反过来 增加我们的挫败感:“我知道你明白了我的需要!你为什么不 满足我,给我想要的。你这个讨厌鬼……”现在,我们就进入了一种彼此不再那么神秘的、不再具有吸引力的关系机制之中。



正如你所了解的,这样双方除了侵犯彼此“边界”之外,没有什么“重要”的状况。



承担责任



如果坚持“边界”原则,我们就会认识到,这段关系和我们的配偶都没有问题。造成伤害的是对彼此的期待,因为我们没有把对彼此的期待表达出来,你的言行也就得不到对方的理解和认可,最重要的是,我们可能自己都没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对方造成了伤害。



你不需要解除这段关系来避免以上“陷阱”,事实上, 如果你重新开始一段关系,很可能最终也会遇到与上一段关系中同样的“陷阱”。问题的答案就在于保持“边界”,你为你的幸福负责,我为我的幸福负责,就这么简单。困难之处可能在于,我们通常在彼此遍体鳞伤时,才认识到这个问题。



因此,最好是由关系之外的其他人来提醒关系的当事人。 当有人就夫妻问题来进行心理咨询时,我就向他们解释这一机制,并建议双方一起来。双方来后,我再说明,问题不是对方的自我中心主义造成的,他们只需要朝修复关系的方向迈进一步即可。 



虽然梦想和期待可能会让一段婚姻关系陷入危机,但只要双方能够为自己的情绪和幸福负责,这段关系就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最好的办法是,重新界定上文图片中阴影部分的内容,让双方都能自由做自己、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确定“我”和“你”的个性“边界”,兴趣、利益和义务职责的“边界”, 这样做是不会错的。巩固关系的时候,以上这些都会得到重新界定。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夫妻双方意识到,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增加到他们的关系之中,维持也没有什么意义,就会导致关系 的解除(在个人、事业或其他关系中也是如此),但至少,他 们能够更理性地面对问题,而不会仅仅做出情绪化的反应。当对方提出解除关系时,你可以表示同意或不同意,如果不同意,你就可以向对方提条件,来弥补这段关系解除给你带来的伤害。



婚姻关系和其他关系存在的问题



之前提到的吸引力法则也说明了一个事实,即我们认识一个人的时间越长,与他们的关系越亲近,他们就越明白什么样的行为能够伤害到我们。他们知道什么样的言语和行为对我们伤害最深,而他们这样做是有目的的(至少我们认为如此)。



我们认为,受伤之后有权进行反击,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情绪上的。但这是可以理解的行为,不是吗?可能是可以理解,但是值得吗?显然不值得。有必要吗?完全没有。这个答案显然也是由边界和“边界焦点”的概念决定的。



因为没有人能让你生气或受挫,因此指责他人是没用的。 我们为什么要指责他人呢?难道这是多年形成的习惯?还是因 为责怪他人比弄明白我们为什么会受伤要有用?质问自己的爱 人的言行对我们造成的伤害,有什么用?



如果对自己诚实,那么我们都要承认,经常发脾气、大喊大叫的行为很幼稚。如果别人说我们经常做幼稚的行为,这就很难以接受。那么,我们怎么总会做出像孩子一样的行为反应呢?



答案就是:几乎每个人受到伤害时,都会做出这样的行为, 在遇到情感危机时,情绪上更不理性。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是理性的,只有在我们的脆弱之处被暴露出来,受到了打击时, 我们才会处于不理性的境地。那时候,我们才会做出不受理智而是受情绪主导的行为反应,而别人称之为幼稚。



当我们感受到情绪时,请记得一定要想到,这是“能量”。我们积蓄能量是为了防御时再释放能量,就像蒸汽机积蓄压力不是为了积蓄蒸汽,而是为了发动机器一样。产出蒸汽只是通 往结果的方式,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也是如此。



这个过程并不令人愉快,因为它与危险有关。我们虽然需要做好准备,但也希望危险能够快点结束,这样我们就能再次变得轻松起来。尖叫、砸墙、狠狠地关门,将收音机音量调大 干扰邻居,大声咒骂等行为,都能帮助我们释放超额的肾上腺素。如果不是为了某物、某人,或某段关系受损而报复他人,那么这个过程就能够完全发挥应有的功效。因此,错误的不是 这种行为,而是产生这种行为的环境。



这也是某些独居的人不会因为发泄了愤怒而感到抑郁的理由。这并不是说,独居的人就不会经历抑郁和沮丧。他们只做他们想要做的事,他们发泄情绪,没有问题,因为不会有人来为此抱怨或感到受伤。



冲突,是因为至少两人共享一段情绪经历而产生的。不同的人可能遇到同样的事件,然而产生的情绪却不完全相同。我最多能够在遇到同样的事后,才想到你可能有的感受,因为你的感受都是根据你之前的生活经历、这些经历对你的意义和让你产生的情绪而产生的。这些也决定了你会说的话、所做出的反应以及你对他人的期待。



展开
目录

PART 1 

人际关系问题的元凶:心理边界模糊不清


第 1 章 所谓心理边界,就是人际关系中的黄金分割点

心理边界是看不见的,但却真实存在。人际交往中,心理边界的建立能够帮助我们清楚 地知道自己和他人各自的责任和权利范围,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帮助我们区分内在现实与外在现实,也区分“想象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


第 2 章 90% 的人际关系问题,都是心理边界不清导致的

不设任何防线的职场关系、亲密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陌生人关系等,是心理边界模糊不清的表现,也是人际关系问题的元凶。


第 3 章 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尊重心理边界的基础上

承担不属于自己的责任,会让关系变得沉重。健康的关系,是既能尊重彼此的心理界限,又能给予相互的情感支持。


第 4 章 建立自我的边界,守住内心世界的秩序

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有其特定的秩序,建立心理边界并不是自私,而是让你的事情归你,我的事情归我。自我边界的建立,是我们在这个世界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的前提。


第 5 章 尊重他人的边界,不做“以爱之名”的干涉

在中国社会里,“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仿佛万金油一般,只要拿出来,就可以肆无忌惮地干涉他人的生活,在此基础上做出的所有跨界操控的行为,也就变得理所当然。


第 6 章 把每一次人际交往,看成往他人“情感账户”存款的机会

“情感账户”里存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价值、情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比喻。所谓的人际关系处理,其实指的就是在彼此情感账户里存款和取款的行为。一个人情感账户的余额越大,说明他在别人有需要时提供的帮助越多,理论上来说,他遇到困难时获得别人帮助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PART 2 

知深浅,懂进退,有边界:没有什么人际关系是搞不定的


第 7 章 常见的“越界”行为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见怼天、怼地、怼空气 的“杠精”,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的“妈宝”,大包大揽、错把牺牲当作爱的“圣母”,总想操控他人生活而不自知的“控制 狂”,一味地丧失自我边界去迎合他人的“讨 好型人格”,等等。这些边界意识模糊不清甚至无视心理边界的人,往往是公众场合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对象。


第 8 章 职场关系中的边界:知深浅,懂进退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卡耐基也曾说过:“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取决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85%则要依赖其人际关系的质量。”职场中,真正消耗甚至拖垮我们的,并非工作难度本身,而是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人。有边界意识,才能成为职场赢家。


第 9 章 家庭关系中的边界:不要让爱变成伤害

家庭生活中,当家庭成员之间缺少必要的心理边界时,就有可能在“我是为你好”的幌子下,理所当然地入侵他人的心理空间,被入侵的人为了保护自己,也会做出种种反抗,于是,各种冲突随之此起彼伏。在这种情况下,真正健康的家庭关系便无从谈起。因为健康的家庭关系应该建立在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尊重的基础上,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允许个体独特性、差异性的存在,才能让大家都舒服。


第 10 章 亲密关系中的边界:爱而不黏,亲密有间

亲密关系中,不论是情侣还是夫妻,都必须面临人际亲疏的两难挣扎。有些人对于伴侣的依赖度较高,希望时时刻刻黏在一起,而有些人则过于冷淡,对伴侣缺少必要的情感表达与交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感觉和想法。当两个人开始交往并且关系越来越亲近的时候,常常就会发现这种差异让彼此很不舒服。


第 11 章 朋友关系中的边界:太远了孤独,太近了伤害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常常会把自己的事托付给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内;也常常会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内。


第 12 章 边界模糊,让人不舒服

人际关系中,心理边界模糊不清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把别人的事当成自己的事,过分热心、过分卷入、过度干涉、过度保护,以拯救者或救世主自居,具有过强的监护人和主人翁精神,把帮助别人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第 13 章 所谓人际高手,就是懂得建立边界、尊重边界

社交高手和社交低能者之间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能否精准地把握界限感。无论何种交情,人与人之间都应该有一定的界限。没有界限感的人,必定是令人避之唯恐不及的。


第 14 章 有边界才会让人际交往更健康、更舒服

外表好不好看,绝对不是人生的决胜点;讨不讨人喜欢,才是能否玩转社交的关键。一个懂得建立边界并遵守边界的人,一定是心里总装着别人的人,也是我们最想结交的人。和这样的人相处,既温暖又舒服,如沐春风。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