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车轮上重走长征路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07839487
  • 作      者:
    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
  • 出 版 社 :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8-01
收藏
畅销推荐
编辑推荐
  该书展示了《长征》创作人员历经近八个月的辗转拍摄制作,追寻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坚定信仰,磨炼意志,向世人展示了恢宏壮阔的跋涉历程,以鸿篇巨制抒写了一部人民军队成长壮大的史诗。
  大型文献纪录片《长征》自2016年10月13日在央视及全国各省级卫视多轮播出后,成为2016现象级的作品,在社会各界中引起了热烈反响,长征精神以更直观、更具渲染力的形式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于2016年11月7日在京联合举办大型纪录片《长征》研讨会。12月4日,由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主办,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联合承办大型纪录片《长征》研讨会。在这两次研讨会上,领导和专家一致认为,该片无论史实性,还是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都堪称精品,是大型纪录片的又一个高峰。
  《车轮上重走长征路》一书是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对《长征》这部纪录片的创作历程的总结和整理,不仅在纪录片创作方面有很高的借鉴意义,而且对长征中的老红军和路线有历史的真实还原。《长征》剧组行程5.4万多公里,拍摄素材500多小时,梳理影像资料600多小时,采访长征沿途历史事件目击者700多人,抢救性采访亲历长征的老红军49位,他们中年龄小的92岁,大的106岁,在片子播出之前,先后有几位离世。这些历史性的抢救,在《车轮上重走长征路》一书中均有体现。
  另外,该书更多的是由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团队中的平凡又不普通的工作人员自己的殷切讲述,更加真实、生动地展现了大型纪录片《长征》的拍摄构架、拍摄手法、拍摄过程和拍摄过程中的每个瞬间。

展开
内容介绍
  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长征》摄制组100多人兵分五路,循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足迹重走长征路,访问拍摄了大量的遗迹、人物素材,后期制作的500人团队通过全景式再现、国际化视角讲述、亲历者口述、数据量化解读等手法,展示了共产党人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长征精神。
  2017年,正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之际,我们将重走长征路的文字和图片与观众、读者分享。缅怀不朽的长征,我们永远在路上——

展开
精彩书评
  大型纪录片《长征》是一个现象级的节目。一是明确纪录片创作的政治站位,始终与以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以正确的政治观点聚焦主题、选择内容和表达方式,高举旗帜。二是不断提升纪录片队伍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水准,努力提升自身艺术修养,提高对纪录片创作规律和传播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能力,勤于积淀,厚积薄发。三是学习和重视新传播手段在纪录片创作中的合理运用,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央电视台和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胡占凡

  在同类题材的纪录片作品中,《长征》真实完整全景式地展现了长征精神对时代的影响。
  ——中国文联原副主席、著名评论家李准

  纪录片《长征》的意义和价值,在于现代历史和当代历史的打通,长征精神和今天改革开放精神的打通,这是对这部作品评价的基本点。
  作品中不管是革命的领袖,还是红军的战士,或是普通百姓,都着力地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英雄本色。有很多切入点的动人故事,表现出历史的鲜活,证明了长征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在中国现当代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晶明

  在我们的理解中,教育并非只局限在学历、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同样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而言,无论是包括《长征》在内的几部重大题材的纪录片,还是一系列文化‘大会’节目,都是一种全民性的教育,是一个大课堂。
  ——大型纪录片《长征》总策划、监制阚兆江

  我们的目的,就是通过这部纪录片,能让长征在全世界成为中华民族不畏困难、勇往直前的象征,让全世界认识这一英雄的史诗,使长征不仅成为鼓舞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同时也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大型纪录片《长征》总导演、制片人闫东
展开
精彩书摘
  《车轮上重走长征路》:
  吃人沼泽地:美丽巴西沟
  红原往北,过了瓦切镇,沿209省道继续向北,就到了若尔盖县的唐克乡。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巴颜唁拉山,一路逶迤蛇行,缓缓向东,在若尔盖的唐克乡附近形成了“黄河九曲第一湾”。
  以前只知道长江流经四川,7月3日,我们到了唐克乡才知道,奔腾咆哮的黄河也曾在四川大地的臂弯里柔情百态,而且是那么的依依不舍:神奇的四川!
  若尔盖县在民国时期属松潘县境,1956年才独立设县,据说这个县名来自当时西藏派来的一个大管家的名字。热尔大草原,属于若尔盖湿地的核心部分,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是中国仅次于呼伦贝尔草原的第二大草原,也是国内最大最平坦最美丽的大草原,是世界最大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
  若尔盖草原的平均海拔是3500米,辽阔草原无边无际,但是在草原东部的巴西乡,地势却突然下降,形成了一条巨大的山沟,当地人叫巴西沟。在巴西沟里沿着一条县级公路向东走,就能到达当年一、四方面军最后的分手地:阿西茸乡。从这里再往东就是求吉乡,过了求吉乡,就到甘肃的达拉沟了。
  当年的若尔盖可不是今天这样,那时候是茫茫沼泽,人迹罕至。1935年8月18日,叶剑英率领的右翼前卫部队最先走进草地,他们在班佑以南击溃一股敌军,并乘势向东北方向的巴西沟扩展,红军战士一路下坡乘胜追击,眼前景象豁然开朗,他们来到了人间天堂:巴西沟里物产丰富,与悲惨的草地遭遇完全不同。更神奇的是,侦察分队发现巴西沟里居然有一条不为人知的道路,直通甘南,而且一路过去“路大、房多、粮足”,汉人也多。
  8月26日,党中央、中央军委纵队陆续到达班佑,大家听了叶剑英的汇报,当即决定改变原定行军路线,直接走巴西沟,经求吉乡到达拉沟东出甘南,去哈达铺。路上唯一叫人担心的是腊子口。
  这一次变线,意味着再次改变了《夏洮战役计划》预定的行军路线,放弃了从班佑去夏河拉扑楞寺的计划,实际上也避免了穿过热尔大草原所要付出的更大牺牲。班佑变线,再次改变了红军的命运。
  8月29日,徐向前指挥右路军发起包座战役。仅仅一天,干净利落地干掉国民党的一个师,取得了红军长征途中最大的一次胜利,彻底打开了从巴西沟进入甘南的通道。
  巴西沟是当时若尔盖地区著名的产粮区。巴西,藏语的意思是“快乐的农区”“安居乐业”。红军刚刚走出草地,饥寒交迫,步履蹒跚,正处于绝境之中,却赶上巴西沟的青稞熟了。对于红军来说,到了巴西沟,吃喝不用愁。
  新中国成立以后,若尔盖独立设县,巴西沟里的村寨划分成巴西、阿西茸、求吉、包座四个乡。巴西紧急会议是在红三军团的司令部召开的,地点离当年周恩来的居住地非常近,按设县以后的行政划分,属若尔盖县阿西茸乡牙弄村。
  大部分史料都会登载这一地点景象,并注明为巴西会议会址。实际上,这个地址原为班佑寺,位于设县后的巴西乡上巴西村,红军确实在这里开过会,但决定命运的巴西紧急会议不是在这里开的。阴错阳差的是,当年红军紧急北上刚走没一会儿,这个寺院突然起火,从此变成一片废墟,如今只剩下几堵残垣断壁。
  在求吉乡的北边,有个靠近甘肃的村寨叫下黄寨。下黄寨原党支部书记的名字很特别,他叫供产。如今供产退休了,在求吉乡的小学负责看大门。
  供产的父亲姓谢,是红四方面军的,包座战役负伤后留在了求吉,后来在这里安家落户生孩子,1985年才去世。老谢的孩子都不姓谢,但姓名一个比一个响亮,都是当年的红色口号。供产的弟弟叫建设,供产的姐姐叫党措(藏语党的女儿)。他说求吉乡一带,红四方面军的后代很多,但只有他的汉语水平不错。
  我们问供产最大的心愿是什么,他咧嘴一笑说道:“为红四方面军多做点宣传。”
  昔日牛屎房:今日富裕藏乡
  据左翼前卫团政委杨成武回忆:过草地时,当红四团翻过一个高地,视野里出现一两座小山时,远远看到前面升起了烟火,同志们高兴地叫了起来。别说年轻的战士,就连那个一直坐在担架上的老通司也高兴得手舞足蹈,从担架上跳了下来。“班佑,班佑到了!”
  每个人都露出笑脸,忘却了连日的疲惫,战士们不由自主地小跑起来。于是,我们的队伍潮水般涌向班佑:一个拥有十几间牛屎房的小村庄。
  这个红军走出草地后走进的第一个村落,早已由过去的十几间牛屎房,变成了遍布藏族帐篷、遍地牦牛的班佑乡。
  在班佑村北213国道旁,有一座胜利曙光纪念碑,这是一座红军雕像群。根据王平上将的回忆录,当年,几百名红军战士在这里坐下来休息、睡去,当黎明到来,星光隐去,他们却再也没有起来……红军战士集体长眠的雕像,是新中国最庄严、神圣的奠基石。
  若尔盖县东南与红原县交界的一带叫年朵坝(也叫镰刀坝),从年朵坝到班佑,是当年红军过草地走过次数最多的一条线路。三个方面军先后沿这条线路北上,是穿过草地最后的一段路程。所以,这条线路上牺牲的红军也特别多。许多战士粮食吃光,体力耗尽,拖着伤病的身体,睁大着眼睛倒在了曙光到来之前……
  如今从松潘到若尔盖的213国道,从年朵坝到班佑的一段路,就是按照当年红军过草地的行进路线修筑的。
  彭德怀的外甥叫罗永佑,红军长征过草地时,已经是一个排长,他在求吉乡外出筹粮时不幸负伤。彭德怀知道这个消息后赶来看望他。受伤的罗永佑见到彭德怀,哭着叫了声“舅舅”,他请求跟部队一起走,他不愿离开红军。但是,彭德怀为了减轻部队的负担,最后还是命令他留下,罗永佑服从了命令。一个藏民用一头毛驴接走了受伤的罗永佑,此后,彭德怀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外甥。1956年,彭德怀写信让罗永佑到北京,罗永佑谢绝了。他说:“我习惯了草地,有了妻儿,互相离不开了。在哪儿都是干革命。”
  罗永佑留在求吉乡后,一生再也没有离开草地。20世纪60年代,他不慎从载货的马车上摔下而身亡。现在他的两个儿子仍在草原上放牧,他们都是普通的藏民。
  ……
展开
目录
第一部分 旗帜飘扬
吹响新长征集结号
长征精神是克服一切困难的力量
长征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车轮上的长征”与纪录片创新

第二部分 车轮滚滚
第一路长征源头探秘
初识拍摄意义
开启走夜路模式
办法总比困难多
“三鞠躬”——致敬英雄
探班
17棵树的感动
32人的震撼
守护与追寻
严寒险峻的山顶
制造效果与移步取景
第二路战场渡口穿梭
总导演陈词娄山关
回龙场的艰难和鸡鸣三省的逼仄
抢救性拍摄老红军
拍摄用光的讲究
也谈航拍
不放过任何一个拍摄机会
乌蒙磅礴走泥丸
杀青香格里拉
第三路雪山草地跋涉
顺利的开端——幸运的冕宁
“十七勇士”中队
“十三根铁链,扛起一个共和国”
天全、百丈——对两个方面军的不同作用
寻找藏族汉子——保全
四上夹金山
遇险达古雪山
顶果寺活佛的心愿
海拔最高的烈士墓
红原——血染的草原
吃人沼泽地一美丽巴西沟
昔日牛屎房——今日富裕藏乡
松潘——红军长征总碑园
九寨沟的南坪小调
第四路会师陕北铸魂
高速堵——钢铁洪流中突围
路况差——调整拍摄计划
解放区晴朗的天空
六盘山顶农家乐
将台堡受教育
他们共同的名字——“红军”
落石羊肠小道——凶险
被老红军笑声感染
“水乡”收官
第五路抢救性采访一致敬老红军
遗憾与欢喜同时降临
久不发声的老人
边讲述边吸氧
不能讲述的采访
106岁仙风道骨
我是个军人
98岁老人的心结
女红军的执着与坚守
鹰派首长
在酷暑的院子里
长征火炬的传递

第三部分 永远在路上
英雄史诗隽永传颂
纪录片《长征》拾遗
长征发源地拍摄散记
长征情缘
长征路上
讲述一个立体的长征
跨越极限不忘初心
懋功行吟
山丹丹花开红艳艳
拍摄随行笔记
外拍多状况未雨先绸缪
大型纪录片《长征》导演手记
从一个特定镜头说起
用照相机讲述
不老的红军
八集大型纪录片《长征》创作团队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