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尊孔孟 重德性:儒家文化纵横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0.00     定价 ¥ 2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1128901
  • 作      者:
    武宁
  • 出 版 社 :
    中华书局,齐鲁书社
  • 出版日期:
    2018-01-01
收藏
内容介绍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和主干,在东亚乃至人类文化发展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尊孔孟 重德性:儒家文化纵横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以儒学发展史为线索,系统地探讨了儒学起源、儒学的本质、原始儒学、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乃至当代新儒学,客观地展示了儒学两千多年的兴衰变化。从推陈出新、薪火相传的角度,对儒家价值观、处世方法进行较为系统地说明,论述了儒家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所发挥的作用。作者武宁以朴实的文风将儒学这一“生命的学问”娓娓道来,深入浅出,详略得当。
展开
精彩书摘
  《尊孔孟 重德性:儒家文化纵横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系列读物》:
  3.汉武帝何以“独尊儒术”
  经历了秦朝的苛政严赋,再加之连年战乱,西汉初年国家满目疮痍,经济凋敝,民生穷困。国家需要安定,人民渴望安宁,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道家思想成为统治者此时的最佳选择。
  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宽舒举措使得汉王朝社会经济得到复苏与发展,并出现了封建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富足,仓廪充实,到了汉武帝初年,钱库的钱多到穿钱的绳子都朽烂了,粮仓的粮食多得吃不完都生霉了。
  然而,宽松的政治环境带来的弊端也日益凸显。首先是地主阶级积累了巨大的财富,与农民矛盾逐渐加剧,地方势力膨胀,景帝时期就爆发了“七国之乱”,虽然之后被镇压,但也为汉王朝的统治亮起了红灯。其次是匈奴在边境的侵扰,对西汉政权构成了极大威胁。经济繁荣的外衣之下是严重的政治危机,时刻威胁到汉王朝的统治。另外,思想上,一方面宽松的政治环境为百花齐放提供了便利条件,有利于学术思想的全面进步,但另一方面学说的过度自由,也使得一些学派对朝政随意指责,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利于汉王朝的统一的。发展至此时,“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显然已不利于汉王朝的统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现思想上、政治上的“大一统”,成为统治阶级的迫切需求。
  公元前141年,历史上可与开创封建帝国的秦始皇齐名的帝王登基上位了,他就是汉武帝刘彻。刘彻是位极具个人抱负的君主,无为而治之下松散的朝政是他所不能容忍的,于是继位不久,他就开始着手实施新政。先是任命喜好儒术的窦婴、田蚧为丞相和太尉,后又重用精通《诗》的儒生赵绾和王臧。然而此时真正控制朝权的是喜好黄老之学的窦太后,也就是汉武帝的奶奶,她对汉武帝的这些举措十分不满。加之后来赵绾建议武帝不必事事都向窦太后禀报,彻底激怒了窦太后,她免掉了窦婴和田蚧的职位,将赵绾和王臧下狱,俩人最终被迫在狱中自杀。
  建元六年,也就是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汉武帝施展政治抱负的最后一道屏障没有了。
  他开始诏令各地举贤良,让各地推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人,而且亲自策问贤良,“欲闻大道之要,至论之极”,为汉王朝寻求长治久安之道。在对策中,有一人的策文脱颖而出,引起了汉武帝的关注。这人便是后被称为“群儒之首”的董仲舒。
  董仲舒(前197一前104年),广川(今河北枣阳)人。年少时刻苦研习儒家经典,尤精于《春秋》,史书说他因钻研经典“三年不窥园”,三年连自家的园子都不及窥视,可见董仲舒研习之刻苦。、
  在这次策问中,汉武帝向他连问三策,董仲舒也相应呈出三篇策文,因其主要围绕天人感应这一论题,所以史称“天人三策”。“君权神授”是其中一个论述核心,同时也是汉武帝最感兴趣的一个理论。
  君权神授,指君主秉承天意统治国家,他手中的权力是上天所赐予的,君主是上天的儿子,因此被称为“天子”,“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天子是代替上天来行使统治人民的权力的,他的所作所为反映了上天而非他本人的意志,这就为君权的行使披上了顺应上天的神圣外衣,君权的履行自然也就意味着不可违抗的上天旨意。
  ……
展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正本清源说儒学
一、儒的原始意义
1.儒:术士之称
2.儒:教书相礼
二、儒学的本质
1.儒、儒家、儒学
2.儒学与中华道统意识

第二章 儒学创始与国家意识的确立
一、孔子:儒家的精神导师
1.圣之时者——孔子的一生
2.万世师表——作为教育家的孔子
3.斯文在兹——作为精神导师的孔子
二、儒学与百家争鸣
1.孔门弟子与儒学传播
2.孟子:居仁由义与大丈夫品格
3.荀子:隆礼重法与制度建设
三、儒学独尊与国家意识形态的确立
1.刘邦拜孔子
2.《过秦论》与儒家长治久安之道
3.汉武帝何以“独尊儒术”

第三章 儒学的坎坷历程
一、隋唐儒学的统一
1.科举取士与五经正义
2.唐太宗以儒治国
3.韩愈与“道统”的肯定
二、宋明儒学的兴起
1.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
2.宋初三先生与泰山书院
3.“北宋五子”与理学兴起
三、宋明儒学的发展
1.朱熹与《四书章句集注》
2.陆九渊与心学
3.鹅湖之会与朱陆区别
4.王阳明与知行合一
四、西学东渐与现代新儒学
1.西方文化的挑战与儒家学者的应对
2.康有为与孔教会
3.梁漱溟:为行动而思考的儒者
4.牟宗三与“三统并建”

第四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价值追求
一、仁:仁者爱人
二、义:义者宜也
三、孝:百善之首
四、悌:长幼之节
五、忠:尽心日忠
六、信:言而有信
七、礼:礼者履也
八、廉:伤廉无取
九、耻:闻过自愧

第五章 儒家文化与中国人的处世方法
一、忠恕之道
1.尽己为人,推己及人
2.反求诸己
3.絮矩之道
二、和而不同
1.和为贵
2.和而不同
3.道并行而不悖
三、中庸之道
1.什么是中庸
2.中不偏,庸不易
3.过犹不及

第六章 儒家文化的当代意义
一、儒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主体
二、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三、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