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东南亚华文诗歌及其中国性研究
0.00     定价 ¥ 4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308176675
  • 作      者:
    朱文斌
  • 出 版 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1-01
收藏
作者简介
朱文斌,江西彭泽县人,现任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教授、硕士生导师。200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博士学位;2005至2007年在浙江大学中文系从事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海外华文文学与文化方面的研究,兼任浙江省比较文学与外国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青年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绍兴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浙江省第一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和浙江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已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外国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学术月刊》等高水平杂志上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省市级项目多项,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东南亚华文诗歌研究”以优秀等级结题;出版《跨国界的追寻》《胡愈之评传》等专著多部;主编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台港澳暨海外华文文学教程》,获得省市级优秀学术成果奖多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朱文斌著的《东南亚华文诗歌及其中国性研究》以东南亚华文诗歌为研究对象,论述其与中国性的复杂纠葛,揭示中国性是东南亚华文诗歌/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内在属性之一,无法亦无须去除,旨在澄清东南亚华文诗歌具有中国性并不妨碍其独立自主的发展,反而强化了其本土性,驳斥了那些“后殖民论述”和“去中国性”的论调,对于东南亚华文诗歌乃至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健康发展并最终走向世界、走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
精彩书摘
  《东南亚华文诗歌及其中国性研究》:
  20世纪90年代初,旅居中国台湾地区的马来西亚华人学者黄锦树、张锦忠、林建国等面对东南亚华文诗歌的发展困境予以反思,率先将矛头直指中国性。在他们的视域里,中国性是强大的“殖民者”,中国文化“殖民”了东南亚华文诗歌,换句话说,东南亚华文诗歌发展陷入困境或者说建构主体性出现困难原因就在于无法摆脱中国性的阴影。正如黄锦树批评以温任平为首的马华现代主义文学时所说:“马华文学的现代主义透过中国性而带人文学的现代感性(虽然还谈不上‘现代性’)有其不可磨灭的积极意义:细致化,提炼了马华文学的艺术质地,重新以中国文化区(中国台湾地区)的现代经典为标杆,一洗现实主义的教条腐败气,然而却也在毫无反省、警觉之下让老中国的庞大鬼影长驱直人,几致让古老的粽叶包裹了南国的‘懦弱的米’,极易沦为古中国文学的感性注释。”毫无疑问,黄锦树认为正是中国性阻碍了东南亚华文诗歌的发展,从而逆转了当时人们的惯常思维-东南亚华文诗歌以中国文学/文化为资源库并从中汲取营养的思路。和他们的思路极其相近的是新加坡学者王润华的有关论述,他于2001年出版《华文后殖民文学-中国、东南亚的个案研究》一书,引进后殖民主义理论论证中国性成为新马华文文学(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殖民者”,里面有一段话最有代表性:“当五四新文学为中心的文学观成为新马文化的主导思潮,只有被来自中国中心的文学观所认同的生活经验或文学技巧形式,才能被人接受。因此不少新马写作人,从战前到战后,一直到今天,受困于模仿与学习某些五四新文学的经典作品。
  ……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东南亚华文诗歌发展概述
二、中国性与东南亚华文诗歌
第二章 中国意识阶段:“侨民文艺”时期的东南亚华文诗歌
一、民族主义与中国意识的形成
二、现实主义诗潮的承继与发展
三、南洋色彩的开掘与文艺独特性的提倡
第三章 中国情结阶段:挣扎求存时期的东南亚华文诗歌
一、中国情结与南洋认同
二、现代主义诗歌的兴起与论争
三、天狼星诗社与五月诗社
第四章 中国经验阶段:新时期发展中的东南亚华文诗歌
一、中国经验与多元化格局
二、后现代主义诗歌与多重困境
三、“后殖民论述”与“去中国性”
四、双重文学传统与多元文学中心
第五章 全球化语境下的东南亚华文诗歌
一、世界性、民族性与中国性
二、东南亚华文诗歌的现代化
第六章 中国性诗歌典例分析
一、乡愁
二、放逐
三、忧患
四、寻根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