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人才成长路线图
0.00     定价 ¥ 4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0310796
  • 作      者:
    王辉耀,苗绿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8-02-01
收藏
编辑推荐

龙永图、薛澜、李彦宏、梁建章联合推荐

丰富党政机关、央企、外企真实人才发展案例

全球人才模式和结构下的全新人才观和人才发展新思维

“择天下之英才而用之”理念下的全新实战读本

全球化智库(CCG)王辉耀、苗绿强力推出

《人才成长路线图》


展开
作者简介

王辉耀

博士,教授,博导,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九三学社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在中国与全球化发展、人才国际化、企业国际化等领域有丰富学术研究,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了留学、海归、国际移民等系列《国际人才蓝皮书》,著有《人才战争》、《百年海归 创新中国》、《那三届》、《国家战略——人才改变世界》、《Reverse Migra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Returnees,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Chinese Economy》等中英文著作50多部。

 

苗绿

博士,博士后,研究员,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国际写作中心副总干事,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副院长,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秘书长。获得北京师范大学当代中国研究博士学位、经济和资源管理博士后。曾在美国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访问学者。曾参与多项国家部委和社科基金研究课题,著有《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中国留学发展报告》等国际人才蓝皮书系列以及《国际猎头与人才战争》、《海归者说》《那三届》等多部著作。

 

l  全球化智库(CCG)

全球化智库(CCG)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全球治理、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CCG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全国人才理论研究基地,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并被国家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在全球*具影响力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6》中,CCG位列全球智库综合排名第111位,并在多个单项榜单中位列中国智库*一。在光明日报与南京大学联合发布的《中国智库发展评价报告》、中国科学院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6)》中,CCG均位列中国社会智库*一。


展开
内容介绍

随着全球化进入新阶段,人才对一国竞争力的提升正变得举足轻重。面对全球人才流动和竞争的大背景,我们需用开放、包容、尊重的态度来推进人才工作,构建开放的人才观。正如十jiu大报告中所强调的,“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我们需要用“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来推进我们的人才事业。在新时代如何成长成为一个真正的人才?人才又如何更好的得到不断的发展和提升?怎样做好人才的发掘者,培养者和使用者?如何留住真正的人才?本书基于大量丰富的案例剖析与研究,聚焦人才培养之道,探寻人才成长路径,为当今的大学生,职场人、管理者和领导者提供了新型的人才观和人才发展新思维,也是广大人才和人力资源工作者极好的参考图书。


展开
精彩书评

国际化人才必须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博大的胸怀。——国家外经贸部原副部长、 CCG主席龙永图

 

中国需要为人才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各国人才都能为中国全球化真正发挥作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薛澜

 

更懂创意、跨界、开放、合作与共享,这些是人工智能时代人才的必备要素。——百度CEO李彦宏

 

企业的根本动力在于人才,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在于人力资源和创新。——携程联合创始人 梁建章


展开
精彩书摘

序:在时代机遇中“入世”

 

全球化时代下的今天,所有的一切要素都在不断被重新组合,商品、技术、资金、劳动力跨越国界自由交换流动;互联网技术的产生成为推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更大动力,世界开始连接的越来越紧密,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已经到来。

与此同时,全球人才模式和结构也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伴随各方资源跨越国界、跨越行业不断的整合,各国对于国际化、专业化的跨界人才的需求便开始大规模的应运而生。如今人才的跨界发展不仅仅冲破了国界,也不仅仅表现为跨越行业之间,同时也越来越向各种机制之间、思想、物质全方面的跨界发展。人才跨界的方法越来越多样化,手段越来越便捷,行业之间的门槛随着技术进步在不断降低……

随着全球化进入新阶段,人才争夺越演越烈,经济进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新时期,中国对人才的重视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随着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我国逐渐成为国际人才的向往之地,外国人才集聚相应开始显现,我国的选才范围也早已从国内13 亿人,扩大到全球70 亿人。与此同时,我国创新创业战略正当时,人才成长的路径也必然要顺应时代趋势,直指创新创业。“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择天下之英才而用之”这些人才理念的提出体现出我国对人才的重视。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党和国家领导人在重要会议或谈话中更是多达七十多次的提到要重视人才。

时代背景、国家战略对人才展现了足够的好感和“善意”,那么如何将自己培养成“合格”的人才呢?显然,这是一条“道阻且长”的漫长探索之路。一路走来,我感到十分幸运。19 岁,我赶上了恢复高考的机遇,成为了这场“中国有史以来录取率最低的高考”的通关考生之一; 25 岁,我放弃了在国家机构工作的“铁饭碗”,抓住留学的机会,毅然踏出国门,去北美开拓眼界,成为了中国最早的一批MBA 之一;而立之年我成为加拿大魁北克政府有史以来首位出生在中国大陆的高级经济商务代表;35 岁,我担任世界最大工程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的AMEC-Agra 国际公司副总裁,正值中国改革开放的大势,促成了中国三峡工程的第一笔外资引进;回国后,我发起创办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和2005 委员会、创办全球化智库(CCG),凝聚了一大批回国创业有影响、有成就的留学人员,推动“中国海归事业”的发展,有幸在海归回国创业的大潮中分得一杯羹……“个体与时代是相遇的关系,擦肩而过,或无意邂逅,或正逢其时”。我在《在不如意的人生里奋起直追》一书中,回顾自己职业生涯时曾感慨:“我不怕折腾,因为我知道必须抓住自己人生的命运。”如今,中国人才发展大环境早已不同于六七十年代。当时代的机遇悄然到来的时候,我们更要懂得如何敏锐地发掘、精准的判断和把握时机。回国后我担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人才研究,深深感受到人才的成长进阶之路是那么的复杂且多变,个人、平台、时代都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笔者曾有幸作为首位中国大陆人士被加拿大《商业周刊》选登为封面人物;也曾被国家发改委《中国投资》评为中国首届“中华海归十大创业人物”,被《中关村》杂志和新浪网评为“中国最受尊重的十大海归人物”。正如《圣经》上说:“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在笔者与众多优秀人物一起对话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分析成功者的成长轨迹,结合自身的体验,笔者发现成才之路是有“道”可循的:

看人再准,不如识人有“法”。 中国社会是讲究人情的,古人怀才不遇后的希望是自己尽快遇到伯乐,却从未反思过制度的问题。伯乐不常有,发现人才不能靠“人治”,不能寄希望于某个人,而要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制度、程序来发现人才、选拔人才,保证人才供给的持续性,不因人事变动受到冲击。

用人不能简单粗暴,要懂得用“术”。 用人是门艺术,“术业有专攻”,简单粗暴的给人才安排同质的工作是不明智的,成效不好还浪费。量才授任,岗位与才能匹配是最大的节约,而且用人不能一是一,二是二,要适当加压,激发人才的潜能,做到才尽其用。

“爱之深责之切”,骨干人才要多磨难。 “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最没有效率的,也说明了组织、单位在人才培养上的盲目性。做事要抓主要矛盾、关键节点,人才培养也是如此。骨干人才作为组织、单位的后备梯队要重点培养,通过竞争加速骨干人才成长,为他们早日挑大梁打下基础。

“组团”就像玩积木,有长有短才精彩。 “和而不同”是构建团队的最高境界,团队需要拍板拿主意的人,也需要执行力强的实干派,更需要情商高的外联人才。构建团队就是为了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互补,同质化有悖“组团”的初衷,多样化的“团队”构成才能碰撞出精彩。

“少”“为他人作嫁衣裳”。 人才资本的积累是组织、单位发展、壮大的源泉,招人、用人、育人一样都不能少,而最为关键的是要避免“煮熟的鸭子飞了,培养起来的人才走了”的尴尬境地。为争夺人才,各方各出奇招,组织、单位要形成自己的留人优势与黏性,“少为他人作嫁衣裳”。

时代与平台都准备好了接纳、争夺人才,那么个人如何成为炙手可热的人才呢?

理想还是要有的。 有人说理想太虚,不如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做事。执行力是需要的,理想也是不能丢的。理想是人生的“定海神针”,即使身处逆境,需要向现实妥协,它也是人生的亮点,温暖逆境中的时光,引导个体逐渐向他靠拢,直至走进理想。

认识你自己。 这句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殿上的箴言一直被后代大哲拿来警醒世人。石头可以做石雕,碧玉可以做玉雕,各有各的美。石头非要晶莹剔透,或是碧玉非要“深藏不漏”,那只能是“邯郸学步”,想学的没学会,反而把自己的优势也丢了。个人的自身条件是个体发展的基础,立足自身才可能,也才可以放眼世界。

必须要专业。 互联网时代,跨界人才很吃香。但这个跨界绝不是东一点皮毛,西一点末节凑起来的,必须有一方面很专业。“互联网+”很时髦,很多人都想去蹭点光环,实现嫁接,而真正能够嫁接成功的是在某一领域很专业的人才。专业是个体发展的基底,打好了底儿才能继续谈跨界或是深入发展。

自我更新,创新创业。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这就是“日新”的力量。在过去那个慢节奏的时代,“日新”都备受推崇。如今,创新创业渐成大势,个体更要不断的刷新,培养创新创业的能力和精神。个体的完满要在时代的背景下蜕变、完成,主动的自我更新,才能不被时代抛弃。

需传递成才路上遇到的善意。 哈佛商学院院长麦克阿瑟曾在给他的学生致辞时说:“人的一生只做一个企业经理、银行家、学者、企业家,挣许多钱是不够的。除了事业上成功之外,你还应设法帮助许许多多被生活遗弃的善良人。”优秀的人才在成才的路上也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的成功是成才的一部分,而另一部分就是传递成才的善意,从被培养者转型为培养者,缔造更多优秀人才。

顺势突围,借风翱翔。 时代是无法选择的原生环境,那么人才只能“认命”?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人才要顺势突围,借风翱翔。人才的成长之路要学会“借势”,知识经济时代,创新创业是热点,“走出去”如火如荼,国际化人才供不应求。显然,这就是时代给人才的提示,契合时代需求,自然“顺风顺水好行舟”。若是非要逆流而上,学没有市场的屠龙之术a,最终归宿大概也逃不出朱泙漫之外。

上述是笔者在本书写作过程中得到的一些启示,同时也概括了本书的行文结构。中观上,组织、单位对人才的培养是人才落地发展的基础。微观上,人才个体的先天资质与后天努力是人才成长的最强动力。

也许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要经过层层的岔路才能到达终点,人生的成长或许仅仅是要走好几个关键的节点。2008 年,时值中国改革开放30 周年之际,我推出了《开放你的人生》一书,立足开放的时代特点,放眼一个开放的中国,倡导一个开放式人生。我认为中国崛起的背后,不仅仅得益于过去30 年宏观性的国家对外开放政策,需要具备大国开放心态和高素质的人才作为发展的基石和后盾。2017 年,改革开放即将迎来第40 个年头,我们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本书,重新审视国际国内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立足经济全球化时代下的中国国情,倡导培养国际化、跨界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导青年人注意人生中普遍性的成长节点,走好关键的每一步,希望能够帮助青年人在人才成长的麦田里摘到最大的麦穗。

是为序。

王辉耀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2017 年4 月


展开
目录

目 录

序   在时代机遇中“入世”

上 篇 创新人才观念

第一章 全球化的人才观

全球人才大流动

危局之下,十字路口

择天下英才而用之

 

第二章 站在“人口红利”的拐点上

“人才红利”时代开启

人力资源危机初探

新一轮技术革命

 

中 篇 人才培养之道

第三章 人才发掘与选拔方略

人才发掘:列清单、四基准

人才选拔:审慎严格、出奇制胜

人才举荐:尚贤、主动、多渠道

 

第四章 人才使用艺术

量才授任,适得其所

以用为本,才尽其用

识人有道,用人有度

 

第五章 人才培养策略

如何公正:赛马制用人

小材大用:“小萝卜”能否占“大坑”

三重目标:士气、业绩、能力

 

第六章 缔造高绩效队伍

长短搭配:发挥组合优势

制衡分享:“权、责、利”顶层设计

沟通执行:创新思维、方式、工具

 

第七章 创造人才磁场效应

组织平台:成就人才的舞台

事业空间:人才和组织的双赢未来

人才磁场:看不见的吸引力

 

下 篇 人才成长路径

第八章 成长,永远不会太晚

重新思考: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天马行空:理想始于“妄想”

始于足下:做个务实的冒险家

 

第九章 制订“再成长计划”

认清自己:精准定位三标准

忘记过去:接受有益的失败

再次瞄准:以终为始,再出发

 

第十章 提高专业精准度

术业专攻:强化职业能力

整合资源:构筑人脉“圈子”

开拓格局,跨界生长

 

第十一章 挖掘“创新者精神”

奇思妙想:打造创意肌肉

再跨两步:增进先见能力

创新者丛林法则: 犯“众怒”、不设限、不惧败

 

第十二章 领导力造就领导者

登高望远:全局思维与决断力

角色转变:从“跟跑者”变成“领跑者”

成就定义:你培养了多少人才

 

参考文献

后 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