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横向政策执行研究:以政策场域为分析框架
0.00     定价 ¥ 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109232341
  • 作      者:
    李世杰,李松林
  • 出 版 社 :
    中国农业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8-01
收藏
作者简介
  李世杰,女(1980-),河南南阳人,2009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社会学专业,获博士学位,现就职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研究方向为社会治理与公共安全。
  
  李松林(1978-),河南南阳人,管理学博士,河南工程学院讲师,长期专注于公共行政与公共政策领域的研究。迄今为止,在《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湖北社会科学》等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6篇,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
展开
内容介绍
  横向政策执行研究就要揭示政策行动者关系及行动影响政策结果的机理,探寻政策有效执行的途径,呈现政策执行过程的横切面,推动政策执行研究的深化和细化,服务于政策执行实践。《横向政策执行研究:以政策场域为分析框架》在场域理论与组织间关系理论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了政策场域的分析框架,试图呈现地方政策部门间互动过程和结果。
展开
精彩书摘
  (一)政策多目标性的原因
  1.价值观念多元
  这里的“价值”并非指客观性资源,而是指主观性的观念意识。价值之于个体是关于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优与劣、强与弱、多与少的一种主观认定,之于群体则既是一种主观认定,又是一种社会存在,是一种主观认定与客观存在相统一的偏好。价值是思维沉淀的产物,亦是一种思维定势,它表现为一定的主体之于客观世界的具有相当稳定性的看法或观感。换句话说,价值是一定主体所具有的不依具体情况的改变而转移的期望、肯定、支持和反对、讨厌、放弃事物的评价标准。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存在决定意识”的哲学原理,价值是一种观念形态,是社会存在之于人们的意识的一种反映。但价值观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人们的信念,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就公共政策分析而言,价值观直接影响社会资源的流向和分配形式。
  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对社会价值观念变化可以有这样的判断:从相对单一走向多元。这种变化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政治经济的变化。中国逐步摆脱了意识形态的禁锢,使“民主”、“自由”、“平等”、“人本”等价值观念得到提倡。打破了平均主义的大锅饭以及以提高效率为目标而进行的其他各项改革,提高了人们的自我利益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教育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使人们摆脱了闭塞和愚昧,进而打碎了权威的神龛,拉下了政府及其官员的神秘外衣,不再视其高高在上。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很多保障人民权利的具体法律出台为公民维权争权提供了依据。公民意识的觉醒必将增强公民的维权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进而公众会选择适当的公共政策过程的参与渠道实现它。
  即使公平、自由、效率、安全等众多社会价值规范成为社会共识的情况之下,对于“它们究竟是什么”,也很难达成一致。价值观念的差异必将导致相关政策主体对政策问题的不同认识,对政策目标有不同诉求,对问题的解决思路甚至大相径庭。这样,政策制定就处于价值多元的舆论漩涡之中,政策制定者不得不考虑众多声音,即便并非政策相关利益者。对于政策过程来说,一定的政策目标就是相关政策主体的价值观的反映。从这个角度讲,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也是政策多目标性的体现。
  2.社会问题众多
  虽然社会是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的社会问题还没有解决好,又会不断地产生新的社会问题。发达国家的老问题也会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新问题。生产力水平较低时,人们关注基本生存问题,比如战争、贫困、失业、流浪等;生产水平提高后,人们关心生存发展的权利问题,比如贫富两极分化、受教育权利、家庭婚姻、社会犯罪等;社会生产力发展到较高程度时,人们关注生存质量问题,比如人口膨胀、老龄化、环境污染、性别歧视、恐怖主义等。另外,要探究社会问题产生原因,其中有两方面的因素不得不提及,一是科学技术,二是人口的增多。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衍生了大量的社会问题,例如,互联网技术带来网络犯罪问题,转基因技术带来食品安全问题,克隆技术带来伦理问题等。在鼓吹消费主义的时代,人类为了生存和追求感官对地球资源的攫取不断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环境问题增多。另外,人口增多产生一系列问题,诸如教育问题、养老问题、医疗问题、住房问题,等等。我们持续处于一个风险社会①中,这种风险甚至有愈演愈烈趋势。
  ……
展开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及理论述评
一、国外相关理论文献述评
二、国内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三、相关研究成果总体评价
第三节 研究范围与方法
一、研究范围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本概念、理论支撑与研究框架
第一节 基本概念和理论支撑
一、基本概念
二、理论支撑
第二节 研究框架
一、分析起点:政策问题关联性和政策多目标性
二、逻辑结构:地方政府部门间政策场域
三、个案例证: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分析
四、有效执行:地方政府部门间关系途径

第二章 政策特性与政府部门间关系及行动
第一节 政策问题关联性和政策多目标性
一、政策问题关联性
二、政策多目标性
三、两个政策特性的关系
第二节 从政策特性到地方政府部门间关系及行动
一、从政策特性研究政策执行中间的环节
二、政策问题关联性、政策多目标性与政策执行多部门性
三、部门间关系及行动为中心研究政策执行的合理性与优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方政府部门间政策场域的外部决定条件及影响
第一节 外部宏观决定条件因素
一、政治主导
二、经济中心
三、稳定大局
第二节 外部微观决定条件因素
一、政策分工安排
二、部门协调安排
三、责任追究安排
第三节 外在决定条件对地方政府部门问关系及行动的影响
一、两类外部决定条件的关系
二、地方政府部门间政策场域对外在决定条件的转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方政府部门间互动逻辑
第一节 “趋利”与“避害”:部门互动的“引擎”
一、“趋利”与“避害”的部门认知
二、“趋利”与“避害”的选择
三、地方政府部门的政绩偏好
第二节 资源及分享:部门互动的“触发点”
一、部门间的依赖结构
二、部门互动中的资源结构
三、部门的地盘、自主性及其资源分享度
第三节 行政制度:部门互动的限制与机会
一、描述地方政府部门互动行为的三种制度类型
二、行政制度对部门互动的限制与机会
三、意义阐释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方政府部门策略取向及对政策结果影响
第一节 部门策略取向的发生机理
一、场域理论中的策略知识
二、部门自主性
三、寻求政策偏好与政策责任压力的平衡
第二节 部门策略取向的类型
一、默从
二、妥协
三、逃避
四、反抗
五、操纵
第三节 部门策略取向因应政策情境
一、政策情境的含义
二、政策情境的分类
三、因应政策压力情境的部门策略取向
第四节 部门策略对政策结果的影响
一、有关策略取向的“主动性”及目标问题
二、部门策略与政策结果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案分析:地方政府部门间保障性住房政策执行
第一节 个案介绍
一、高度统一计划经济时代的住房政策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保障性住房政策
三、保障性住房政策演进过程的总体评价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个案选取
二、资料收集方法
三、个案分析内容
第三节 保障性住房政策特性与执行多部门性
一、保障房政策问题关联性
二、保障房政策多目标性
三、保障房政策涉入多部门性
第四节 地方政府部门间保障性住房政策场域
一、保障房政策部门互赖联结关系
二、保障房政策部门互动逻辑
三、保障房政策部门责任压力
四、保障房政策部门的策略取向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政策有效执行:地方政府部门间关系途径
第一节 政策有效执行的“结果”和“行动”观点
一、“结果”观点
二、“行动”观点
第二节 组织间协调机制及在地方政府部门间政策执行中运用
一、组织间的基本协调机制
二、三种协调机制的比较及在地方政府部门间政策执行中的运用
第三节 政策有效执行的部门间关系途径的策略措施
一、地方政府部门间关系途径总体策略方向
二、政策有效执行地方政府部门间关系途径的具体措施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价值
一、地方政府部门间关系及行动影响政策结果的机理
二、政策有效执行的地方政府部门间关系途径
第二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
二、局限性
第三节 进一步讨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