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东线战事:希特勒的东方灭绝战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8753349
  • 作      者:
    [美]史蒂芬·G·弗里茨
  • 译      者:
    程逸松
  • 出 版 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扣人心弦的叙述与*新研究成果的完美融合
◆一部完整的苏德战争史,澄清被误解的历史事件
◆著名作家史蒂芬·G.弗里茨心血之作,以独特的视角全面叙述了被学者们忽视的战争细节
展开
作者简介
史蒂芬·G.弗里茨,东田纳西州立大学史学教授,著有《前线士兵:二战中的德军士兵》《决战:士兵、平民与第三帝国的灭亡》等作品。。
展开
内容介绍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向苏联发起了人类战争史上规模*大的地面进攻。希特勒认为,这场战争对于德国的经济和政治生命至关重要。这场战争的*初阶段就是著名的代号为“巴巴罗萨”的战役行动,希特勒试图通过闪击战一举消灭苏联,进而满足纳粹夺取生存空间的欲望,并*终解决“犹太人问题”。这是一场毁灭性的残酷战争,德国为此耗费了大量的物资,二战期间德军阵亡总数的75%就命丧于此。无情的战争也令数千万苏联家庭家破人亡,比起西线战场上和英美作战的伤亡情况,东线战场的伤亡率之高,令人咂舌。
尽管东线战场的重要性无可匹敌,但是几乎没有什么英语图书探讨过那些关键事件。《东线战事:希特勒的东方灭绝战》通过全面而且深入浅出的叙述,将近期关于苏德战争的史学研究成果蕴含在字里行间。史蒂芬·G.弗里茨从德国的视角分析了苏德战争,谈及了东线战争的方方面面,探索了一系列话题,如军事行动、经济战略、资源开发、种族政策等,正是这些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主题促使纳粹德国发动了残酷的侵略战争,并在战争中实施了灭绝战。
展开
精彩书评
史蒂芬·G.弗里茨提出了重要的观点。有很多著作探讨了东线的军事行动,也有很多著作特别关注了战争暴行、谋杀和大屠杀等话题。但是,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本书将上述两个话题综合在一起,寻找军事行动和大屠杀之间的联系。本书如人们期待的那样,是一部苏德战争的完整史,今后一段时间内大概没有其他作品能出其右。
——罗伯特·M.奇蒂诺,《德国国防军的覆灭:1942年的德军战役》作者

史蒂芬·G.弗里茨从战略、作战层面对苏德战争进行了极为成功的分析。他的叙述可靠,例证充分。
——丹尼斯·肖沃尔特,《希特勒的坦克:令战事发生革命性变化的闪电战》作者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困??境
森林中的空地处停着火车的一节小型车厢。历经了旅途劳顿,战败国的代表们抵达此处,他们神情茫然、身心疲乏、万念俱灰、忍辱含垢。他们沮丧地等待着胜利者们向他们宣读停战条款,这些条款将会令他们的祖国,那个曾经的强国降级为臣属地位。这是一个阴郁的景象,而这之前的军事溃败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令此景象更为震撼。多么熟悉的景象,可是这并不发生在1918年11月,胜利者也不是法国人。相反,这是1940年6月21日,一个暖洋洋的夏日,离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战败已经21年了。
美国记者威廉·L.夏伊勒(William L. Shirer)注视着这幅景象,他看到,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缓步走向林中空地。夏伊勒记录道:“他的面孔阴沉、严肃,复仇之心却溢于言表……面对着亲手缔造的命运大反转,他的表情中还有一些难以描述的东西,仿佛是夹杂着轻蔑的暗自窃喜。”希特勒和他的代表团来到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处停下脚步,这块矗立的石碑是纪念法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的纪念碑,上面有一段铭文:“1918年11月11日,倨傲的德意志帝国投降……推翻它的是它曾经试图奴役的自由人民。”夏伊勒站在50码开外,通过望远镜仔细观察着希特勒的面孔。“在他生命中的重要时刻,我多次看到过那张脸,”他写道,“但是,就在今天。那张脸仿佛燃烧了一般,充满了藐视、愤怒、憎恨、复仇、胜利……他慢慢地环顾这片空地,这时,他与我们双目对视,你立刻就能感受到他的仇恨之深……接着他迅速双手叉腰,耸起肩头,双脚分开站立。这个夸张的姿势意味着对这个地方的蔑视和极度挑衅。”不过后面的事情显得有些虎头蛇尾,希特勒朝着车厢走去。在这里,他一言不发地接收了法国代表团的停战条款,10分钟后依然默默地离开。显然,(一战的)创伤开始得到治愈。在这之前的一天深夜,希特勒给约瑟夫·戈培尔(Joseph Goebbels)打了电话,告诉他会议的议程,戈培尔兴奋地说:“耻辱已经雪洗,令人有重获新生的感觉。”[1]
虽然希特勒在贡比涅(Compiègne)表现得很克制,但是那几个星期的时间非常重要,因为那段时间标志着“元首”(Führer)非凡的个人胜利。早在20多年前,希特勒在慕尼黑还是一个政治流氓,名不见经传,甚至仅仅10年前,在政坛乌烟瘴气、经济满目疮痍的德国,他还在与众多野心家争权夺势,可是如今他已经站在了名誉和声望的顶峰。他兑现了曾经的起誓发愿,洗雪了1918年11月之耻,羞辱了一战时期德国的两个死对头,撕毁了令人厌恶的《凡尔赛条约》,令德国成为欧洲大陆的核心,在经济实力上可以与大英帝国和美国相抗衡。
虽然希特勒表面上看起来很冷静,但是他似乎深受1940年5月和6月的事件的影响。6月1日,夺取法国的战争甚至还在白热化期间,希特勒进行了颇具象征意义的两次视察。那天午后,他视察了位于朗厄马克(Langemarck)的德军公墓,向阵亡的官兵致敬,这些士兵牺牲于1914年11月具有传奇色彩的“少年之殇”(Kindermord)中。如今在纳粹的宣传中,这些士兵被抬升到了神话般的地位,不过1940年5月的胜利已经清算了当年的失败。
傍晚时分,希特勒的视察更具有私人性质,他回到了一战时曾经战斗过的战场。在那里他经历了很多磨难,比如在1918年10月英军的毒气战中,他曾经短暂失明过。希特勒茕茕孑立,陷入沉思,陈年往事与当今风云历历在目,令人唏嘘。第一次世界大战塑造了希特勒,也改变了他们那一代人,给他们的个人留下了深深的创伤,从未痊愈。戈培尔在日记中记录下了一段话,让我们得以窥探这股深层情感,他写道:“希特勒回到了过去的沙场,站在曾经的战壕里。他向我讲述了当年的战斗,令人感动。”不过,当年的苦难如今得到了补偿。“多么伟大的时代啊!”戈培尔也赞叹道,“能活在这样伟大的时代多么令人幸福!”然而,写了几句话之后,所谓的救赎方法更加明确了,令人感到惶恐,戈培尔恶狠狠写道:“战争结束后,我们就会迅速消灭犹太人。”鉴于希特勒的坚定信念,即犹太人和德国早期战败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戈培尔的这句话成了一个注解,多少可以说明,当时希特勒的思想观点具备了某种号召力。
……
展开
目录
第1 章 困境 001
第2 章 决定 030
第3 章 猛攻 077
第4 章 龙卷风 134
第5 章 惩罚 195
第6 章 非赢即输 234
第7 章 全面战争 297
第8 章 焦土 354
第9 章 瓦解 401
第10 章 末日 437
总结 472
附录 489
注释 495
致谢 605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