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从计划到市场 中国计划投资体制改革40年/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4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5458084
  • 作      者:
    郑新立,徐伟,綦鲁明
  • 出 版 社 :
    广东经济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9-01
收藏
作者简介

    郑新立,著名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郑新立曾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国家信息中心、国家计委工作,曾任国家计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直接或间接地参与了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十六届五中全会、十六届六中全会、十七届三中全会、十八届三中全会, “八五”“九五”“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规(计)划及《政府工作报告》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方案和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工作。郑新立被评为2013年中国十大著名经济学家。

    徐伟,经济学博士、管理学硕士、工学学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政府政策系国民经济学专业,获经济学博士学位。

    綦鲁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宏观经济、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小企业发展、社保等方面的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从计划到市场 中国计划投资体制改革40年/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我国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40年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回顾这40年,改革开放之路经历了哪些磨难,积累了哪些经验,履行了哪些实践,取得了哪些成就,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讨、研究与弘扬。《从计划到市场 中国计划投资体制改革40年/复兴之路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展望丛书》共分为17章,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围绕是搞计划经济还是搞市场经济这一重大改革问题,回顾总结了40年来计划投资体制改革的历程,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
展开
精彩书摘

前  言

   我国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40年的光辉历程,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具全局性、决定性意义的改革是计划投资体制改革。由于全面彻底地进行了这项改革,才使我们从传统计划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而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铸造了中国经济40年的辉煌成就。

    是搞计划经济,还是搞市场经济,围绕这一关系改革方向的重大问题,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允许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再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这一改革过程,真实地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断探寻正确发展道路的过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彻底唯物主义精神。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也曾经在一个时期内推动了经济特别是重工业的快速增长,并以此为基础成功地击败了法西斯的疯狂进攻,从而避免了社会主义灭亡的命运。新中国成立之初,学习借鉴苏联的经验,建立计划经济体制,就成为一个必然的选择。然而,在经过30多年的实践检验之后,证明计划经济体制不是有利于而是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按照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新体制的责任,落在中国共产党人的肩上。正如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所讲,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指引下,一场伟大的气势磅礴的改革吹响了号角。

    商品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中国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一下子跳到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历过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以小生产为主要特征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体地位。在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后,我们就打破了对各种旧体制的盲目迷信,着手在旧体制中培育新的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新体制。指令性计划让位于指导性、预测性计划,突出计划的宏观性、战略性、政策性;下放投资管理权限,让企业成为投资主体;逐步减少政府定价的范围,使越来越多的商品由市场定价;减少以至取消政府分配调拨的物资的品种和比例,交由市场来配置;取消对企业财务统收统支、人员统一调配、工资统一标准等规定,使企业成为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打破单一公有制,放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打破“大锅饭”和平均主义,实行按要素贡献的多种分配方式。这些改革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推动了国民经济的腾飞。

    改革的成功,还在于实行了正确的实施策略和推进方式。一是允许试,不争论,让实践来证明改革的对错。二是实行渐进式改革,不急于求成。三是制定改革的总体规划和单项规划,使各项改革同步配套推进。四是尊重基层群众的首创精神,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改革结合起来。五是研究、比较、借鉴各个国家的体制和发展经验,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六是保持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统一和协调,通过改革促进发展和稳定,通过发展检验改革的成效,通过保持经济社会的稳定,为改革创造良好的环境。我们在破除传统计划体制的同时,吸收了许多国家宏观管理体制的经验,建立起计划、财税、金融相辅相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起年度计划、中长期计划和专项计划相结合的计划体系。我们没有全盘否定过去,而是吸收过去的经验教训。我们没有搞什么激进式“休克疗法”,实现了从旧体制向新体制的平稳过渡,并在改革中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从而增强了广大干部和群众改革的信心。

    在改革计划体制的同时,我们成功地进行了投资体制改革。改革之前,地方和企业没有投资权,全部的投资权都集中在国家计划委员会。通过逐步下放投资权,企业渐渐成为投资主体。而且民间投资规模逐步扩大,以致民间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最高时为65%以上。在下放投资管理权限的同时,我们建立起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投资管理体制,包括投资项目业主负责制、招标投标制、施工监理制、咨询评价制、监察审计制,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类项目推行政府与企业合作制等。根据经济运行情况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对投资总规模和投资结构进行适时适度调控,使投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和结构转换的强劲动力。

    计划投资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和不断完善,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确立起来,这是一个充满发展活力的新体制,为实现两个百年发展目标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本书回顾总结了40年来计划投资体制改革的历程,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前景。全书由郑新立、徐伟、綦鲁明共同讨论形成提纲,徐伟撰写了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九、第十、第十六、第十七章,綦鲁明撰写了第六、第七、第八、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章,初稿完成后,由郑新立统一修改定稿。受资料收集和作者水平的限制,书中缺点和疏漏难以避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借本书出版的机会,谨向为计划投资体制改革付出艰辛努力的同志和所有关心计划投资体制改革的同志致以崇高敬礼!


展开
目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