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国际组织与其成员间的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0.00     定价 ¥ 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2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62076698
  • 作      者:
    罗超
  • 出 版 社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7-09-01
收藏
畅销推荐
作者简介
  罗超,1986年生,男,江苏南京人,法学博士(武汉大学法学院国际法专业),现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律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兼任航空法与空间法研究所所长助理,江苏高校国际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航空学会航空产业政策法规研究分会委员等。主要从事国际法、仲裁法、劳动法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武大国际法评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独著有《航天法学研究》,参著有《航空航天知识产权法律研究》《中国海上能源通道安全的法律保障》。
展开
内容介绍
  《国际组织与其成员间的法律责任问题研究》紧密围绕国际组织与其成员间的法律责任问题,首先从这一论题的基本问题出发,探讨了责任法上国际组织的要件、国际组织责任的法律基础以及国际责任法的编纂,为后文进一步展开研究奠定了基础。其后,鉴于国际组织的责任、国际组织成员的责任受到国际组织内部法、国内法与国际法的三重调整,《国际组织与其成员间的法律责任问题研究》分别从这三个层面进行考量,重点分析和阐释了若干典型案例,揭示了国际组织规则的地位和作用、欧盟与其成员国分担责任的特殊性,对《国际组织与其成员间的法律责任问题研究》形成宏观层面的把握,勾勒出国际组织责任问题在不同法律层面的发展轨迹。
展开
精彩书摘
  《国际组织与其成员间的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2.1.4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责任问题
  除了国际法重点关注和研究的政府间国际组织之外,国际社会中存在着大量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远远超过了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数量,这些组织并且仍在不断地发展壮大,逐渐构成了国际组织的主体。因此,对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责任问题,作一简要的探讨是十分必要的,当然,这是从国际法的角度而言的。但是,当我们开始这项工作时便发现,仅仅试图为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给出严格的界定,或者给出一种公认的描述性定义,都是十分困难的。
  “非政府组织”这一术语由联合国在1946年首次使用。1952年,联合国经济与社会理事会在其第288(x)号决议中,将非政府组织描述为“凡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国际组织都可被看作非政府组织”。从这一界定的表述来看,“根据……建立”阐述的是此类组织建立的法律依据,或者说是其准据法,而“政府间协议”则显然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因而可以推断,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是从建立的法律依据的角度来界定非政府组织的。然而,结合后来的实践发展,这一界定从今天的视角看来,并不周全。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应是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上位概念,还应当包括依据国家国内法建立的“国内”非政府组织,而经社理事会的界定显然仅仅包括“国际”组织;另一方面,仅仅从建立的法律依据的角度来界定非政府组织,往往忽略了其本身的许多属性和特征,更无法解决一些特殊国际组织的归类问题。例如,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原本依据瑞士国内法建立,是瑞士法上的法人组织,但它同时也受到1949年日内瓦四公约及其附加议定书的调整,后者显然属于政府间协议。
  近年来,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界定,大多着眼于其职能和价值。世界银行将其描述为:从事解困济贫,推进穷人利益,保护环境,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或从事社区发展的私人组织。由于统一界定上的困难,又有一些学者转而研究非政府组织的属性和特征,提出了非政府组织应当包括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自愿性、公益性、非宗教性(活动不是为了吸收新教徒)以及非政治性(不卷入推举公职候选人)等特性。[1]而非政府间国际组织则还应增加“国际性”这一属性,但是此类组织的“国际性”不同于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性”,后者是依据条约或其他受国际法调整的政府间文书建立的。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国际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组织目的与活动范围的跨国性。此类国际组织并不局限于在一国国内开展活动,而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其宗旨和目的。其次,组织机构构成的国际性。此类国际组织的成员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包括个人、公司、各种组织等。最后,组织资金以及其他资源的来源和使用国际性。此类国际组织的资金及其他资源通常来源于不同的国家,它们的使用也并不局限于一国,而是在不同国家广泛使用。结合上述特征,有学者将非政府间国际组织概括为:“一种由个人或团体基于一定社会宗旨以非官方协议成立的跨越国界的民间联合体。”
  ……
展开
目录
1 绪论
1.1 选题的意义
1.1.1 理论价值
1.1.2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状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3 研究路径
1.4 研究方法
1.4.1 文本分析法
1.4.2 实证分析法
1.4.3 比较分析法
1.4.4 历史分析法
1.5 其他说明

2 国际组织与其威员间法律责任的基本问题
2.1 责任法上的“国际组织”
2.1.1 国际法上的“国际组织”
2.1.2 形式要件
2.1.3 实质要件
2.1.4 非政府间国际组织的法律责任问题
2.2 国际组织与其成员间责任问题的法理基础
2.2.1 “责任”的用语与内涵
2.2.2 初级规则与次级规则
2.2.3 外部责任与内部责任
2.3 国际组织责任法的编纂与发展
2.3.1 国际组织责任法的编纂
2.3.2 国际组织责任法的发展
本章小结

3 国际组织与其威员问责任问题的法律调整
3.1 国际组织的内部法
3.1.1 国际组织的规则
3.1.2 欧洲联盟的法律责任
3.2 国内法
3.2.1 “westlandHelicoptersandAOI系列案”
3.2.2 “IntemationalTinCouncil系列案”
3.3 国际法
本章小结

4 国际组织与其成员问的一般法律责任
4.1 国际组织对其成员的法律责任
4.1.1 一般性责任的构成
4.1.2 派生性责任的类型
4.1.3 行为不法性的解除
4.2 成员对国际组织的法律责任
4.2.1 责任的范围
4.2.2 国际组织的“揭开面纱”制度
4.3 强行法与国际组织的法律责任
4.3.1 强行法与国际组织法律责任的解除
4.3.2 强行法与国际组织法律责任的内容
本章小结

5 国际组织与其成员问法律责任的实施
5.1 责任的援引
5.1.1 一个受害国或国际组织援引责任
5.1.2 数个受害国或国际组织援引责任
5.1.3 数个责任国际组织和国家的情形
5.1.4 受害国、国际组织以外的国家或国际组织援引责任
5.2 责任的履行
5.2.1 责任的形式
5.2.2 反措施
5.3 国际组织与其成员间法律责任的豁免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规律性认识
6.2 发展趋势
6.3 对中国国际组织实践的影响
6.4 国际组织与中国新型关系的构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