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第一章 “三川”地理联结:词体创作中心区域的形成
第一节 西域的凿空与敦煌、长安间的往来
一、汉唐都长安与西北诸国通汉
二、西域文化东传与敦煌慕长安
第二节 蜀道的畅达与长安、成都间的交往
一、蜀道开通与西南诸国文化入唐
二、蜀川对京畿的拱卫与因袭唐风
第三节 敦煌文书所见敦煌与蜀川间的往还
一、敦煌兵贾入蜀与西北文化的渗入
二、贯休诗画入敦煌与蜀文化的流播
第四节 “三川”文化流域词体创作中心区域的形成
一、长安词坛的地理核心地位及词风辐射
二、敦煌及西蜀对京都词风的地域性容受
第二章 京畿通衢之地:百音汇聚下的长安词坛
第一节 汉唐时中国本土音乐的发展
一、汉代相和大曲中的楚声与词之侧艳
二、六朝清商大曲中的吴声与词之和声
三、隋唐大曲中的清雅法曲与词之摘遍
第二节 隋唐时周边诸国音乐入长安
一、唐前百音的传入与曲子词渐兴
二、西域乐舞入长安与词体的发展
三、西南乐舞入长安与词乐的丰富
第三节 百音汇聚长安与词调的衍生
一、《折杨柳》:相和大曲衍化的词调
二、《苏幕遮》:西域俗戏衍化的词调
三、《菩萨蛮》:西南佛乐衍化的词调
第三章 华戎所交之地:文化杂错下的敦煌词坛
第一节 敦煌归义军政权与《云谣集》的传写
一、敦煌本《云谣集》或抄于归义军时期
二、《云谣集》的流播与敦煌佛教及寺学
第二节 《云谣集·内家娇》的后唐剪影
一、两首《内家娇》或作于后唐庄宗时期
二、“御制林钟商内家娇”或为李存勖所作
第三节 《云谣集》展现的社会一隅
一、五陵少年:陵邑制度与游侠文化的契合
二、拜月祈望:苏摩崇拜与不死观念的结合
第四章 上皇西巡之地:右文政策下的西蜀词坛
第一节 后蜀的文治政策与《花间集》的编纂背景
一、后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二、后蜀右文政策的大力推行
三、赵氏家族由武向文的转型
第二节 《花间集》的成书与赵氏家族的政治默示
一、进献宫廷教坊以迎合文治政策
二、趋奉后主审美以表达为臣之心
三、赵氏家族转型成功的政治表征
第三节 蜀的文化地理因子在《花间集》中的体现
一、蜀之地理形态与《花间集》的词调来源
二、蜀之求仙观念与《花间集》的道教书写
三、蜀之笺纸盛行与《花间集》多择录小令
第五章 偏据自安之地:哀感连延下的南唐词坛
第一节 金陵的遭际与文气的生成
一、六朝偏安一隅的无力之感
二、隋唐蒙受遏抑的凄怆之情
三、唐乱避难隐迹的颓丧之叹
第二节 南唐政局与君臣创作心态
一、王族相残与自身难保的焦灼
二、君臣失和与国力日孱的危惧
三、强敌环伺与无计可施的绝望
第三节 南唐词坛与地域文化传统
一、江左的文化地理与词体发生
二、累世的悲苦心境与南唐词风
三、徐黄异体与地域词风的特质
主要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