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薄伽梵歌(皮质特装) 瑜伽三经系列 古印度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精华篇章
0.00     定价 ¥ 2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20139277
  • 作      者:
    [印]毗耶娑
  • 译      者:
    王志成,灵海
  • 出 版 社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7-01
收藏
编辑推荐
  《薄伽梵歌》是古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的精华篇章,影响力更远超《摩诃婆罗多》。它就生命的根本问题给出了近乎了完美的答案,代表着古印度文明的思想高度。它影响、塑造了印度两千多年来的哲学、宗教、社会习俗和生活方式,以至“印度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常已注释该经典的形式出现”(《辞海》第七版),“《薄伽梵歌》的教导”几乎成为印度人民的口头禅和作文套语。它是印度的众经之母和伦理宪法,人类历史上无数伟大的灵魂从中得到希望、启迪和力量:“每当悲伤笼罩我的脸庞,孤独的我看不见一丝光亮,我就去阅读《薄伽梵歌》……这些悲伤没有在我身上留下任何创伤,都是因为《薄伽梵歌》的教导。”(圣雄甘地)“清晨,我沐浴在《薄伽梵歌》那令人惊奇的宇宙演化哲学的智慧中。与之相比,一切现代作品乃至整个现代世界都显得那么琐屑和微不足道。”(《瓦尔登湖》作者梭罗)
  皮面特装版《薄伽梵歌》,坊间仅有,随书附赠艺术家原创铜质纪念牌,极具审美与收藏价值。所据之蓝本,为畅销十年历十七次挖改三次大规模修订的“瑜伽文库”版《薄伽梵歌》。这一次修订更是推倒重来式的,允称新译,专家称其“足以令出版人扬眉吐气”,乃“传世经典中译本”。
展开
作者简介

[印] 毗耶娑,亦作“维雅萨”“广博仙人”。印度古代传说中的圣人。相传是他把《吠陀》整理成现有的形式,著名史诗《摩诃婆罗多》也是由他编写定本。
[美]罗摩南达·普拉萨德,博士,心理学与宗教学教授,国际《薄伽梵歌》协会创始人,致力于印度经典的译注和全球传播。
王志成,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宗教研究所所长。致力于印度核心典籍的研究与译注。主编 “瑜伽文库”“第二轴心时代文丛”“瑜伽哲学经典丛书”。
灵海,宗教学博士,瑜伽学者,“瑜伽文库”重要作/译者。
陈涛,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致力于瑜伽文本的编译校订和整理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薄伽梵歌》,成书于公元前5—前2世纪,是古印度两大史诗之一《摩诃婆罗多》的精华篇章。围绕即将同堂兄弟开战的阿周那的精神困境,克里希那与阿周那在俱卢之战前夕的俱卢之野上,展开了一场对话。其中蕴含着体系化的哲学思想和富有启示的灵性洞见。《薄伽梵歌》不属于任何教派与学派,具有强烈的思想源头色彩,为印度后世各派宗教与哲学所尊奉,允称众经之母,为印度人民世代宝重。它所倡导的责任观念、利他主义、不执的行动精神,时至今日,依然是社会伦理规范和价值观念的基础与重要构成。

展开
目录

缩略词表| ○○一
导  论| ○○三
第一章|阿周那的困境| ○○九
介绍军队将领 ○一一
战争从吹响螺号开始 ○一二
阿周那检视即将与之作战的敌军 ○一四
阿周那的困境 ○一五
阿周那描述战争的罪恶 ○一八
当事态变得艰难,甚至强人也会困惑 ○一九
第二章|超然的知识| ○二○
阿周那继续陈述他反对战争的理由 ○二一
《薄伽梵歌》的教导开始于关于自我与身体的真知识 ○二四
自我永恒,身体短暂 ○二七
死亡和个体灵魂的轮回 ○二九
不灭之灵超越心意和语言 ○三二
主克里希那提醒阿周那作为武士的职责 ○三三
业瑜伽即无私行动的学问 ○三五
吠陀经论述了生活的物质和灵性两个方面 ○三七
业瑜伽的理论和实践 ○三九
自我觉悟者的标志 ○四五
放纵感官的危害 ○四八
通过感官控制和知识获得平静与快乐 ○四九
第三章|无私服务之道| ○五五
为什么要服务他人? ○五八
互相帮助是创造者的第一诫命 ○五九
领导者应该做出榜样 ○六三
对于无知者,智者应该做什么? ○六五
所有的行动都是原质的行动 ○六六
圆满之路上最大的两块绊脚石 ○六九
贪欲是罪恶之源 ○七一
如何控制贪欲并达成目标? ○七四
第四章|基于自我知识的业瑜伽之道| ○七七
业瑜伽是被遗忘的古老戒律 ○七七
上主为何要化身? ○七九
崇拜和祈祷之路 ○八二
劳动分工建立在人的天资基础上 ○八四
执着的、不执的和禁止的行动 ○八五
业瑜伽士不受制于业的法则 ○八六
不同类型的祭祀 ○八八
高级灵性实践 ○九一
自我知识自动向业瑜伽士显现 ○九六
涅槃既需要超然知识也需要业瑜伽 ○九八
第五章|弃绝之道| ○九九
通向至上者的两条道路 一○○
知真者不把自己看作行动者 一○二
业瑜伽士为上主服务 一○二
知识之道 一○四
觉悟者的其他标志 一○五
冥想之道 一○八
第六章|冥想之道| 一一○
业瑜伽士是弃绝者 一一○
瑜伽的定义 一一一
心意是朋友也是敌人 一一二
冥想的技巧 一一四
谁是瑜伽士? 一二五
控制不安心意的两种方法 一二九
不成功的瑜伽士将置身何地? 一三○
谁是最好的瑜伽士? 一三三
第七章|自我知识与觉悟| 一三五
形而上的知识是终极知识 一三六
求道者非常稀少 一三六
精神和物质的定义 一三七
至上之灵是一切的基础 一三九
如何征服虚幻的摩耶神力? 一四一
谁在寻求神? 一四二
一切都是神的显现 一四四
崇拜神祇也是崇拜至上存在 一四六
主不向无知者显现 一四八
第八章|永恒的存在| 一五四
至上之灵、灵、个体灵魂和业 一五五
再生和业的理论 一五六
一种神性觉悟的简单方法 一五七
临死时冥想“唵”获得解脱 一五九
创造之循环 一六二
离开世界的两条道路 一六五
自我知识导向解脱 一六九
第九章|至上知识和大奥秘| 一七○
关于至上者本性的知识是最大的奥秘 一七○
进化和退化的理论 一七三
智者之道与无知者之道的差别 一七五
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者的显现 一七六
通过虔信之爱获得解脱 一七八
上主接受并享用爱和虔信做的供品 一八二
没有不可宽恕的罪人 一八五
虔信之道较易践行 一八六
第十章|绝对者的显现| 一八九
上主是万物之源 一八九
主把自我知识赐予虔信者 一九二
无人知晓实在的真实本性 一九四
一切都是绝对者的显现 一九五
简要描述神的显现 一九八
显现的创造物是绝对者的极小部分 二○二
第十一章|宇宙形象的显现| 二○五
看见神是求道者的终极目标 二○六
主克里希那向阿周那显现其宇宙形象 二○八
有人可能没有做好看见上主的准备 二○九
阿周那害怕看见宇宙形象 二一三
我们都是他的工具 二一六
阿周那向宇宙形象祈祷 二一七
主的四臂形象不易见到 二二一
主向阿周那显现其四臂形象 二二二
凭借虔信之爱能够看见上主 二二三
第十二章|虔信之道| 二二六
应该崇拜人格神还是非人格神? 二二六
崇拜人格神的原因 二二八
通向神的四条道路 二三一
业瑜伽是最易践行之道 二三三
虔信者的品质 二三四
人应该真诚且努力地培养神性品质 二三七
只有一条通向神的正道吗? 二三九
第十三章|创造物和创造主| 二四一
创造的理论 二四一
作为涅槃手段的四圣谛 二四五
至上者能够通过比喻而非其他任何方式描述 二四七
至上之灵、灵、原质和个体灵魂 二五○
信仰和虔信也通向涅槃 二五四
灵(梵天)的属性 二五五
第十四章|原质三德| 二六○
众生源于灵与原质的合一 二六一
原质三德把灵魂束缚在身体上 二六一
原质三德的特征 二六三
三德也是个体灵魂轮回之船 二六五
超越三德的过程 二六七
虔信之爱能割断三德的束缚 二六九
第十五章|至上存在| 二七一
创造物就像摩耶之力创造的一棵树 二七一
如何托庇于神而砍断生命之树并获得解脱? 二七三
个体灵魂是享受者 二七五
灵是万物的本质 二七八
什么是至上之灵、灵和个体灵魂? 二八一
第十六章|神性品质和魔性品质| 二八四
为了解脱应予培养的主要神性品质 二八四
在灵性之旅开始之前应予弃除的魔性品质 二八八
两种人 二八九
受苦是无知者的命运 二九二
欲望、愤怒和贪婪是通向地狱的三道门 二九三
必须遵循经典的规定 二九五
第十七章|三种信仰| 二九九
三种信仰 二九九
三种食物 三○二
三种祭祀 三○四
行为、语言和思想的苦行 三○五
三种苦行 三○七
三种布施 三○八
神的三个方面 三一○
第十八章|通过弃绝私我臻达涅槃| 三一二
弃绝和祭祀的定义 三一二
三种祭祀 三一五
行动的五个原因 三一八
三种知识 三二○
三种行动 三二一
三种人 三二二
三种智性 三二二
三种定力和四个人生目标 三二三
三种快乐 三二五
劳动分工基于个人能力 三二七
通过履职、修习和虔信获得解脱 三三○
业瑜伽与获得圆满 三三二
最高的虔信之爱 三三三
业的束缚和自由意志 三三六
我们成为自己的自由意志的木偶 三三七
通向神的最终道路 三四○
对神的最高服务和最佳布施 三四二
《薄伽梵歌》的恩典 三四三
自我知识和责任都必不可少 三四七
结语|主克里希那的临别之言| 三四九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