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中国社会救助思想与实践的历史考察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救助:社会改造的视角
三、南京:改造“旧社会”的实验场
四、学术史回顾
五、概念界定与资料构成
六、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第一章 南京解放与社会救助工作的启动
第一节 疏散人口
一、机构沿革
二、疏散过程
第二节 临时性社会救助
一、救助办法
二、救助内容
三、救助资金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社会救助机构建设与国家化改造
第一节 建立“救总南京分会”
第二节 接收民国政府所办救助设施
第三节 处理外国力量所办救助设施
第四节 整理民间社团所办救助设施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弱势群体的救助实践与“新人”塑造
第一节 城市贫民救助
一、生活救助
二、生产救助
第二节 乞丐等游民救助
第三节 老弱病残救助
一、老残的救助
二、儿童救助
三、弃婴救助
第四节 妓女救助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社会救助经费制度的构建
第一节 经费来源
第二节 经费申请
第三节 经费发放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社会救助政策的调整
第一节 贫民救助政策的调整
第二节 收容救助政策的调整
第三节 医疗补助政策的调整
第四节 生产自救政策的强化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社会救助政策的再调整
第一节 贫民救助政策的放宽
第二节 收容救助政策的放宽
第三节 小结
结语
一、国家干预的目标转向:从保障到改造
二、社会救助组织的国家化改造:从“多元共治”到“一元统摄”
三、社会救助中的“新人”塑造:从生存救助到主体重构
四、慈善之后的国家:社会救助格局的重塑与断裂
附录Ⅰ 试论1953年前后我国社会救助政策的调整
一、1949—1953年社会救助工作概述
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社会救助政策调整
三、紧缩政策的后果与救助政策的再调整
四、余论
附录Ⅱ 新中国成立初期南京对旧社会救助机构整合历程
一、接收官办救助机构
二、处理美(外)国津贴救助机构
三、整理民办善堂、会馆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