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加快提升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的支撑供给能力
0.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0.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0.3 研究的方法
0.4 课题成果的形成与分工
第1篇 理论研究篇
第1章 区域数字化转型能力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制
1.1 引言
1.2 政策背景和理论机制
1.3 识别策略
1.4 基础回归与稳健性检验
1.5 机制分析
1.6 进一步分析
1.7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2章 长三角区域数字化转型能力的综合评价
2.1 长三角区域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现状
2.2 数字化转型能力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2.3 长三角区域数字化转型能力的内涵与综合评价维度
2.4 长三角区域数字化转型能力的综合评价体系与方法
2.5 长三角区域数字化转型能力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2.6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3章 长三角区域产业数字化转型能力研究
3.1 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和现状
3.2 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优势与制约
3.3 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的路径选择
第4章 长三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能力研究
4.1 引言
4.2 长三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评价
4.3 长三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
4.4 长三角制造业数字化生态培育机制
4.5 长三角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优化路径
第5章 长三角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研究
5.1 引言与文献综述
5.2 长三角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的理论分析
5.3 研究设计
5.4 实证结果分析
5.5 结论与启示
第2篇 实践研究篇
第6章 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支撑供给能力的研究框架与现状及市场需求
6.1 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支撑供给能力的研究框架
6.2 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支撑供给能力的现状及市场需求
第7章 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研究
7.1 引言
7.2 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典型事实
7.3 “智改数转网联”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内涵与指标体系构建
7.4 “智改数转网联”基础设施供给能力的测算结果分析
7.5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第8章 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关键技术创新供给能力研究
8.1 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的关键技术及其主要功能
8.2 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关键技术创新供给能力的测度与评价
8.3 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关键技术创新供给能力的支持体系建设
第9章 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政策支撑供给能力研究
9.1 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政策的演进态势与特征分析
9.2 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政策效果的量化评估
9.3 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政策支撑供给能力提升的优化路径
第10章 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人才支撑供给能力研究
10.1 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人才供给现状
10.2 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人才需求类型
10.3 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人才支撑供给能力的提升路径
10.4 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人才支撑供给能力的政策选择
第11章 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的路径
11.1 夯实基础设施供给,促进“智改数转网联”加速推进
11.2 突出关键技术创新供给,引领“智改数转网联”创新发展
11.3 强化政策体系支撑,优化“智改数转网联”的外部环境
11.4 加强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智改数转网联”持续发展
11.5 发展和安全并重,推动“智改数转网联”健康发展
第3篇 案例篇
第12章 常州数字经济园区“智改数转网联”的案例研究
12.1 常州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总体规划
12.2 园区“智改数转网联”的路径选择
12.3 园区“智改数转网联”的典型案例
12.4 园区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的经验
第13章 苏州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推进研究
13.1 引言
13.2 苏州市金融数字化转型的政策背景
13.3 苏州市金融数字化转型的现状
13.4 苏州市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协同推进分析
13.5 苏州市金融数字化转型协同推进的挑战与对策
13.6 结论与展望
第14章 中国移动支撑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案例
14.1 中国移动以数智化力量布局长三角一体化
14.2 中国移动支撑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的案例
14.3 中国移动支撑长三角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的经验总结
第15章 结论与展望:以“智改数转网联”形成的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长三角制造业的新质化改造
15.1 以“智改数转网联”形成的数字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长三角制造业新质化改造的主要动力
15.2 以“智改数转网联”形成的数字新质生产力推动长三角制造业新质化改造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