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新诗的现代性之路
文体
翻译
新旧诗之争
二 跨文化旅行中的原作与译作:胡适的译诗与新诗的发生
从“骚体”到“新诗体”
译诗与写作的三个阶段
作为原作的译作
三 高音与低音:郭沫若新诗中的两个面相
高音的诗
低音的诗
“乱写”的诗与“天成”的诗
诗与意识形态
四 译名与诠释:闻一多格律诗的理论与写作
“form”一词的翻译与格律诗理论
格律诗理论的由来
写作和翻译
格律诗与自由诗问题
五 徘徊于“抒情绪”与“叙事实”之间:徐志摩的新诗写作
“抒情绪”的诗
“叙事实”的诗
翻译实践与哈代的影响
新的可能性的终止
六 从“唱”到“说”:戴望舒的1927年及其诗学意义
从《雨巷》到《我底记忆》
从“唱”的语调到“说”的语调
译诗与写作的转变
“前线诗人”的先锋意义
七 从自由诗到格律诗再到填词:梁宗岱的诗学、翻译与写作
新诗创造的纷歧路口:白话与格律
翻译的格律化
写作的格律化之途
八 格律体的主张与实践:卞之琳的诗论、写作与翻译
翻译与中国现代诗的关系
半格律体与新格律体
写作的技艺
翻译
九 格律与语调问题:叶公超的现代格律诗理论与新旧诗之争
新旧诗问题的提出
两种不同的节奏
新诗的格律
新旧之争的解决与徐志摩评论
表现思想的艺术
十 形式与内容之辩:新旧诗之争中的废名诗学
就“内容”谈新诗的依据及其与旧诗的区分
从“形式”上看作为“自由诗”的新诗
作为旧诗的“文艺复兴”的新诗
不一样的新诗史地图
作为现代文艺的新诗
十一 中西传统与新诗的现代性
旧版后记
新版后记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