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新学入黔”前后
第一节 贵州地方教育发展的历史基础
一、贵州地方教育的萌芽
二、贵州地方教育文化的缓慢发展
第二节 官学兼及的土民教育
一、司学吸收土司子弟入学受教
二、官学“催化”西南要冲民众
三、社学与义学“教化”地方民众
四、科举“引领”书院与私学
第三节 “新学”进地方的近代转化
一、清末新政与贵州地方教育及文化转型
二、西方教会与边远地区学校的发展
第二章 客籍名人与贵州教育文化事业
第一节 丁文江笔下1911年的贵州
一、贵州的地理与交通
二、贵州地方的经济
三、贵州境内的少数民族
第二节 《竺可桢日记》中的国立浙江大学搬迁贵州的缘由
一、躲避战事
二、追求大学更好发展
三、减轻师生生活负担
四、躲避疾患的长期威胁
五、践行阳明精神
六、对迁校地点的反复抉择
第三节 竺可桢与文澜阁《四库全书》迁黔
一、“国内孤本”文澜阁《四库全书》
二、提议库书迁贵阳
三、派教师协同运书
四、关心、指导库书庋藏保护
五、心系库书离筑迁渝返杭
第四节 黄质夫与国立贵州师范学校
一、黄质夫先生入黔前编年事辑
二、接掌贵州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
三、贵州省立贵阳乡村师范学校决议迁校
四、考察榕江黎平,决定校址
五、国立贵州师范学校迅猛发展
六、学校的行政与教学管理
七、学校的劳动教育特色
八、学校的办学成就
第三章 主政者与贵州地方教育文化
第一节 “前十年”颓靡的地方教育
一、清镇县小学教育发展状况
二、炉山县小学教育发展状况
三、威宁县小学教育发展情况
四、黔西南各县小学教育发展变化
第二节 吴忠信与地方教育整顿
一、规范教育行政管理
二、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三、推进义务教育实施
四、规范发展中学教育
五、加快发展师范教育
六、倡办推进职业教育
七、积极创办社会教育
第三节 吴鼎昌与地方教育改进
一、吴鼎昌改进贵州教育的主张
二、抗日战争时期贵州教育的迅猛发展
第四节 杨森与炉山县妇女职业训练
一、杨森主政期间的教育文化大事编年
二、杨森主政贵州期间的炉山县妇女职业训练
第五节 谷正伦治下地方教育文化衰落
一、教育发展环境恶化
二、学前教育自生自灭
三、小学教育急速衰退
四、中学教育艰难维持
五、师范教育勉强维持
六、职业教育转为普通教育
七、民众教育完全停顿
八、边远地方私塾稍有复兴
第四章 政府主导教育文化的近代转化
第一节 国民教育的始创与推进
一、国民政府确定发展地方教育的政策
二、在民族聚居地区创办省立小学
三、地方开办短期小学
四、改良私塾促进子弟受教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黔东南省立小学教育发展
一、省政府深入民族聚居区设立小学教育机构
二、民族地区士绅积极推动小学教育
三、新式教育在黔东南地区的民族融合实践
四、抗日战争与民族地区教育构建国家认同
第三节 省立黄平小学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一、地方政府及社会人士推动地方教育发展
二、学校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三、学校教育与地方社会的互动
第四节 抗日战争前后贵州省地方中等教育发展
一、抗日战争前贵州地方中等教育
二、抗日战争期间贵州省中等教育
三、高中有所发展,各县广泛设立县立初级中学
第五节 乡村师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一、创办省立青岩乡村师范学校加快民族地区师资培养
二、增设省立师范学校拓宽乡村师资培养渠道
三、扩充发展乡村师范教育
四、设立短期师范机构加快师资培养
五、强化地方师资队伍能力建设
第六节 民众教育的起步与拓展
一、通俗讲演所及平民学校的兴办
二、设立民众教育馆
三、广设民众学校
四、成立社会教育实验区
五、知难而进拓展民众教育
参考资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