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第一章 人的全面发展与德育的价值目标
第一节 人的全面发展与其实现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经典论述
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条件
第二节 人类历史发展中制约人的全面发展的道德和教育因素
一、原始社会中推动人走向全面发展的道德和教育因素
二、奴隶社会制约人走向全面发展的道德和教育因素
三、封建社会制约人走向全面发展的道德和教育因素
四、资本主义社会制约人走向全面发展的道德和教育因素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人走向全面发展的道德和教育因素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唯物主义道德观
第一节 青年马克思对康德道德观的扬弃和超越
一、青年马克思道德观的形成——道德和伦理的双重视野
二、青年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对康德物象与人格区分的超越
三、青年马克思将公共性伦理引入道德观
第二节 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确立
一、道德的被决定性以及相对能动性
二、道德及道德教育的历史性
三、道德的阶级性与社会性
第三章 马克思、恩格斯人学观的德育价值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人学观所实现的革命与科学的德育对象
一、黑格尔人学观的思辨性
二、费尔巴哈的人只是感性对象性的存在物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人学观的改造
四、马克思“现实的个人”思想形成为德育确立了真实的对象
第二节 现实个人的生活世界与德育的环境
一、“现实的个人”离不开一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
二、德育要立足于“现实个人”的生活世界
第三节 人的本质与德育目标
一、人的本质对德育目标的规定性
二、德育目标要追求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统一
三、德育要把实践作为重要教育途径
第四章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理论的德育价值
第一节 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颠倒性与虚假性的批判
一、意识形态的多重面向
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颠倒性与虚假性及原因
第二节 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一、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不完全同步性
二、意识形态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三、意识形态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四、意识形态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三节 德育的意识形态功能
一、德育的意识形态性质
二、树立德育的科学思维方式
第五章 马克思宗教观的德育价值
第一节 少年马克思宗教信仰下的道德追求
一、宗教对少年马克思的熏陶
二、马克思中学作文中的德行和人生理想追求
第二节 马克思宗教本质和价值批判及其德育内涵
一、宗教本质批判与德育的出发点
二、宗教价值批判与德育的目标
第三节 宗教的社会作用批判与正确运用宗教的德育价值
一、宗教社会作用的两重性
二、马克思宗教社会作用两重性论述内涵的德育价值
第四节 宗教最终消亡的必然性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
一、宗教最终消亡是一个漫长历史过程
二、马克思宗教观服务于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
第六章 马克思、恩格斯资本主义道德批判及其德育思想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批判的深化
一、西方社会占有性的个人和个人主义道德的登场及所产生的矛盾
二、马克思、恩格斯早期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的单向度批判
三、马克思、恩格斯对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道德的辩证批判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功利主义的历史和辩证批判
一、功利主义的历史演变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功利主义本质的科学分析
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功利主义批判的德育价值
一、德育要重视利益问题
二、德育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第七章 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批判及其德育价值
第一节 施蒂纳的“唯一者”与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所持的道德观念前提
一、施蒂纳的“唯一者”与西方的自我观念
二、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施蒂纳“唯一者”所持的道德观念前提
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对施蒂纳“唯一者”的本质和谬误的分析
一、施蒂纳的“唯一者”浸透着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底色
二、施蒂纳“唯一者”宣扬利己主义的必然性
第八章 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思想
第一节 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观
一、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观的传承与发展
二、列宁提出共产主义道德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实践条件
第二节 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核心和实质
一、共产主义道德的基础
二、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
三、共产主义道德的实质
第九章 列宁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思想及其启示
第一节 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无产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的需要
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是道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社会主义国家落后的经济文化现状更需要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第二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