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韧性 心智升维、韧性锻造的乘数法则 韧性2 张晓萌、曹理达 著 个人成长 组织发展 社会进步 在AI时代越己与悦己 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 中信出版社
0.00     定价 ¥ 7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JD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1779219
  • 作      者:
    张晓萌、曹理达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
  • 出版日期:
    2025-10-01
收藏
编辑推荐

1.深厚的理论根基,独创的理论模型。

商学院教学和研究的实战检验。张晓萌教授近二十年重点研究领导力与行为心理,既在学术领域进行了理论和研究积累——2019-2023连续5年荣登“中国高被引学者”,又在授课和企业调研实践中进行韧性研究和行为干预,积累了大量的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数据,两年间公益性“韧性成长陪伴营”持续进行了十余期,覆盖近千人,这在国内管理学界和心理学界都是稀缺的,数据规模、样本量和持续性都具备科学性和独创性。

教授原创的韧性飞轮模型,不仅仅是工具和练习的组合,而是一个全面心智成长的系统。在《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出版后,教授又将韧性飞轮的意义探索部分以及韧性领导力打造,继续打磨成两个创新性课程《人生意义课》《极境之旅:锻造韧性领导力》,获得企业家学员的好评。


2. 突破性结合了心理改善和认知升维,为读者提供可操作的执行方案以及从术到道的指引


在韧性飞轮原有模型的基础上,继续迭代创新为思维韧性和情韧性的“双飞轮”模型,将心理状态的改善,与认知成长和能力提升进行统合,让读者不仅能走出逆境,还能实现“复原+成长+获益”,让人生幸福的实现,有了可靠的、可验证的、可操作的实操路径。

《韧性:心智升维、韧性锻造的乘数法则 》更加强调去工具化,让读者领会并逐渐延展出自身“度的智慧与艺术”,让情绪和思维的双飞轮持续转动并相互传导,既实现即时“止损”,又能长远地获益。


3.洞悉AI时代群体心理变迁,鲜活的“本土性”案例分析,开拓读者认知,可借鉴性强


作者在近3年期间,深入国内的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调研,搜集企业家和管理者的工作和生活的鲜活案例,不断完善和丰富工具以及模型。企业内训和合作课程代表企业: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等。

本书继续为读者提供操作性强的实操工具,还将两门创新课程的精华工具、企业家学员反馈和韧性成长营的精彩内容呈现给读者,给读者借鉴、启发,以及自我提升的动力,也是在践行张晓萌教授教育普惠的初心。


展开
作者简介

张晓萌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组织行为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整合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率先在国内商学院开展心理韧性的系统教学与研究,近年来积累逾千万个数据点的独家研究成果。所发起的公益项目“韧性成长陪伴营”自2023年启动以来,已覆盖超过千名学员。2019年至2025年,连续七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22年,所出版的《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被评为“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度好书”。此外,还在“她势界 ·凤凰网2023女性影响力大赏”中获评“年度科教人物”。



曹理达

长江商学院领导力与行为心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硕士,资深财经媒体人,英语一级笔译译者,译作包括《隐性繁荣》《重新思考》等。 张晓萌

长江商学院副院长,组织行为学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整合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率先在国内商学院开展心理韧性的系统教学与研究,近五年积累逾千万数据点的独家研究成果。公益项目“韧性成长陪伴营”自2023年启动以来,已覆盖超过千名学员。2019至2024年,连续六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22年出版《韧性》,上榜“中信出版社年度好书”。在“她势界·2023女性影响力大赏”中获得“年度科教人物”奖。 曹理达

长江商学院领导力与行为心理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香港中文大学社会学硕士,资深财经媒体人,英语一级笔译译者,译作包括《隐性繁荣》《重新思考》等。 


展开
内容介绍

你是否曾以为,提升心理韧性只是学会情绪管理?

你是否陷入过“努力就一定有回报”的线性逻辑?

当你面对困境感到无力,又渴望通过认知破局突围——

也许,是时候重新理解“韧性”的意义。

在算法主导与周期叠加的复杂时代,我们需要的不只是“抗压”,而是持续进化的心理系统。《韧性²》提出了“韧性时钟”这一动态模型:当情绪韧性与思维韧性形成乘数效应,个体就能借由持续性小赢,实现“复原—成长—获益”的非线性跃迁,激发出心理节律的螺旋上升。

真正的韧性,最终体现为一种内在的确定性。当外界的波动成为常态,它帮助我们建立起稳固的心理内核,从而不仅在风浪中屹立不倒,更能借风蓄力,明确自己真正要前往的方向。这种由内而外的定力与活力,正是这个时代最稀缺且珍贵的力量源泉。

这本书融合了作者在商学院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大量真实案例,是一本助力终身学习者成长的认知进阶之书,也是管理者提升组织韧性的行动指引。它将陪你在不确定中锤炼认知弹性,在波动中稳住内心节奏,激发穿越周期的持续成长‌。


展开
精彩书摘

引 言

从逆光中的扫帚到晨曦中的球杆

那个小女孩,从未离开

在撰写《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的日子里,我与童年的自己重逢了。那个三岁的小女孩,常常瑟瑟发抖地蜷缩在破旧平房的角落里,面对着那个手持扫帚疙瘩、神情扭曲的保姆。那时我的世界毫无逻辑可言,每一秒都活在对不知何时会被落下的扫帚暴打的恐惧中。那恐惧像影子一样沾在骨骼上,像沥青般黏稠,浸透了我幼小的骨骼。

我曾以为,这些创伤早已痊愈。当我能够在《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的序言里平静地讲述那段往事时,我便以为自己已经足够坚强。毕竟,这些年我潜心研究创伤修复,搭建支持系统,锻炼内在力量。然而,就在2024年盛夏,一颗高尔夫球,竟在瞬间把我“打”回了原点。

那是一个酷热的午后,阳光毒辣得几乎要把草地烤焦。球场的绿茵在热浪中微微扭曲,我站在树荫下,宽大的帽檐也挡不住烈日。突然—“砰!”的一声闷响,左膝盖炸开般尖锐地疼痛,我像被砍倒的树直直地栽进草地。那颗高尔夫球—速度极快、角度刁钻,令人不可思议。周围人的惊呼声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我的沉默与他们的慌乱形成了荒诞的对比。那颗白色小球没有落在地上,仿佛卡在了我的喉咙里,让我的世界在眩晕中支离破碎。接下来的三周里,轮椅碾过地板的“咯吱”声、拐杖敲击地面的“啪嗒”声,凑成了一首蹩脚的进行曲。

几个月后,膝盖的瘀伤和手臂撕裂的肌肉已经痊愈,但内心的裂痕却在悄然蔓延。我发现我的梦里不断重复着一个场景:一个长长的东西击打我的身体,有时是球杆,有时是一道模糊的黑影。渐渐地,我开始回避高尔夫,回避那片绿草地,甚至回避那些可能触发恐惧的社交场合。起初我说“腿伤还在恢复”,后来变成“最近太忙”,再后来干脆说“其实我没那么喜欢高尔夫,我开始跑步了”……球包成了摆设,甚至线下会议和聚会也变成了负担。恐惧,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渗进了我的生活缝隙。

直到某个夜晚,我在噩梦中终于看清,那长长的、挥向我的东西,不是球杆,也不是模糊的黑影,而是童年那把粗糙的扫帚疙瘩。那一刻,我泪流满面地惊醒了。我猛然意识到,我并不是在逃避一项运动,而是在逃避球场上那种突如其来的失控与恐惧。曾经的那个三岁小女孩,被重新唤醒了—她害怕失去,害怕被伤害,害怕无法预见的危险。就这样,四十多年后,那颗意外飞来的高尔夫球,竟如此轻而易举地撕开了我努力构筑的铠甲。

原来,那个小女孩,一直住在我心里最隐蔽的角落,从未离开。

负负得正的勇气—我和“较劲”较了一次劲

有人曾安慰我:“忘掉那段记忆吧。”

可创伤不是涂抹在玻璃上的水雾,而是刻进神经的纹路。真能忘掉,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困在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牢笼里了。逃避,只会让恐惧的阴影无限延伸。创伤不是用来遗忘的,而是用来超越的。真正的治愈,不是抹去伤痕,而是学会与它共处,甚至让它成为力量的源泉。

我知道,是时候开始一场与恐惧的正面交锋了!

第一次重返练习场的场景仍历历在目。起初的平静,很快被一声突如其来的“砰”击得粉碎—那只是隔壁球友的一次失误,球砸在挡板上的声音。可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瞬间,让我直接扔掉球杆,落荒而逃。对我这个左撇子而言,每个反向站位的击球者都像是潜在的威胁,每颗飞行的白球都幻化成了那个曾经为非作歹的小“白骨精”。

但即便如此,我还是选择了这条艰难的路—暴露疗法。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我邀请恐惧坐在身旁,凝视它,感受它,而不是让它主宰我。每次练习结束,手套早已湿透,球杆几乎嵌进掌心,手臂酸痛不已。但更珍贵的是那些微小的进步:从浑身颤抖到能够完整挥杆,从惊叫失声到露出一丝苦笑。我不断记录着这些“小赢”,它们就像黑暗里的萤火,微弱却坚定地照亮前路。

两个月后,在挚友的陪伴下,我终于走回那片草地。表面上镇定自若,实际上每个细胞都在尖叫。我告诉自己:允许。我允许自己躲在比安全距离更远的地方,允许挥杆时全身肌肉的僵硬,允许心跳加速甚至失控,允许那段记忆一阵阵涌上心头,允许一切曾经不被允许的情绪存在。就是这种全然的接纳,让恐惧失去了它的掌控力。我们的大脑习惯性地把与创伤相关的情境、物件、地点,全部标记为“危险信号”,而暴露疗法的意义在于,用新的安全体验替换那个“危险”的错误标签。真正的韧性,不是不再恐惧,而是即便害怕,也依然前行。

慢慢地,我开始能享受挥杆的流畅,感受晨露和微风的温柔,甚至能对飞偏的球一笑置之。更意想不到的是,这种“复原”似乎跨越到了球场之外,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激活了某种连锁反应:社交场合不再让我窒息,突如其来的巨响不再让我发抖,甚至带着兴奋扑来的陌生狗狗也不再让我僵持。原来,曾经那些“胆怯”“社恐”的标签,不过是创伤精心伪装的囚笼。而生而为人,我们最不应该做的就是轻易定义自己。每迈过一个障碍,我都像重新配线的系统,变得更稳定、更自由。

高尔夫球场上的意外,带来的不只是伤痛,更像是一场隐秘的“较劲”:我和恐惧,和记忆,和童年的自己,较了一个不动声色但深刻至极的劲。有趣的是,在我认真和这种“较劲”较了一次劲之后,我反而松开了。

神经科学家说,大脑像座古老的城堡,杏仁核是任性的守卫,它靠联想生存,对任何与创伤相似的情境都会拉响警报。无论是三岁时的扫帚疙瘩,还是四十多年后的球杆,在我的神经突触上留下的都是同一个恐惧印记。恐惧的记忆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自动消失,它只是找了个隐秘的地方藏了起来。好在,大脑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可塑性—通过一次次的安全体验,我们可以重建新的神经通路。这需要耐心、直面恐惧的勇气,以及对自己的温柔和包容。

这段经历让我懂得一个道理:人生最难的路,往往是最简单的选择。逃避,恐惧就会像影子一样无限拉长;直面,恐惧反而缩回原形。正如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里写的那样:“我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从此决定了我不同的人生。”

修复创伤亦是如此:不是等待时间冲淡一切,而是主动走向恐惧的核心;不是强求完美表现,而是允许自己笨拙、脆弱。如今回望,那颗意外飞来的小白球,其实是生命赐予的一份礼物。它撕开了我精心伪装的坚强,也让我找到了真正的力量之源—不是刀枪不入的完美,而是与脆弱共处的智慧。

从《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到《韧性:心智升维、韧性锻造的乘数法则》:从“术”到“道”的探索

在《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中,我系统地提出了“韧性飞轮”的方法论,并开发了一系列实用工具,帮助人们提升心理韧性。这些工具的应用,本质上是引导个体将无意识反应转化为有意识觉察,助推认知的升级。正如卡尔·荣格所言:“除非你把无意识变成意识,否则它将主宰你的人生。” 

然而,工具的价值不在于永远依赖,而在于最终被超越。这是一种看似悖论的智慧:最高级的意识化,恰恰表现为“去意识化”的自然状态。这并不是倒退回原始无意识,而是经过刻意练习后的升华—将工具的精髓内化,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存在。

真正的韧性,是一条螺旋式上升的进化之路:起初,有意识地运用工具;逐渐,融会贯通形成本能;最终,达到“随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与禅宗参禅的“三重境界”的智慧如出一辙:初见山只是具象的山;修习时山不是山,而化为抽象的概念;悟道后山仍是山,却蕴含了全新的认知维度。

因此,《韧性:心智升维、韧性锻造的乘数法则》希望能带领读者走进一场从“术”到“道”的深层探索。这不是工具的升级,而是认知维度的跃迁—从掌握方法,到内化智慧;从依赖工具,到形成系统;从局部修补,到整体协调。如果说《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教你如何掌握飞轮、练习技巧、积累方法,那么《韧性:心智升维、韧性锻造的乘数法则》更希望你在一次次应用之后,逐渐看见飞轮背后的秩序与本质,并将之内化为一种心理节律、生活态度和认知系统。这种跃迁,并不在于更多地“去做”,而是在于对“做”的深刻反思与超越:不止于问“发生了什么”,更要追问“为什么发生”“如何发生”,让每一次经历都成为通向智慧的阶梯。正如约翰·杜威的深刻洞见:未经反思的经验只是时间的流逝,唯有经过反思,经验才能转化为智慧。

如果说《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中的“飞轮”像是一套导航系统,帮你在情绪的沼泽中找到安全的路径,那么《韧性:心智升维、韧性锻造的乘数法则》希望你最终能收起地图,让指路的星光,化作瞳孔的本能。正如《庖丁解牛》中所言—初学时“所见无非牛”,修炼三年“未尝见全牛”,十九年后“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当韧性的内核真正融入生命的肌理,实践便自然流畅、水到渠成。

这便是“度”的艺术。它是一种兼容并蓄的智慧:既保持觉知,又不过度执着;既遵循结构,又顺应流动。这正如顶尖运动员所形容的“zone状态”[ 

zone状态是指运动中的一种最佳状态,是身体与精神的完美结合。

]—既高度专注,又全然放松。度,像一个内在的陀螺仪,在“过度控制”与“放任自流”之间,灵活而稳健地保持平衡。

人的心理状态,往往遵循一个“适度原则”。心理学研究发现,适度的不确定性能带来惊喜和期待,就像偶尔收到意外礼物能让人愉悦;但长期处于不可预测的环境,大脑会持续紧张和保持警觉,最终演变为焦虑。倾诉也是如此:适度表达有助于释放压力,但沉溺于负面情绪的反复诉说(即“反刍思维”),反而会加重抑郁。掌控感更是一把双刃剑:适度的掌控带来安全感,减轻焦虑;但试图掌控那些本不可控的事情,反而会滋生焦虑。

生活中的许多困扰,恰恰源于我们无法区分“能改变的事”和“必须接受的事”。这种分辨能力的培养,既需要经验的积累,也需要智慧的滋养。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而智慧,则往往源于对自身经历的深度反思,对不同情境的灵活适应,以及面对未知时从容不迫的调整力。成熟的心智,不是追求绝对的掌控,而是学会在可控与不可控之间,划出界线、找到平衡。

这种修炼更像是一种“双螺旋”式的成长:一方面,你要不断积累具体的实践经验,这是脚踏实地的事实层面;另一方面,你也需要时不时抽身出来,用更高的视角去审视和反思,这是意义层面。就像一位老匠人,既熟悉千百种木材的脾性,又能听懂木材的呼吸,从而微微调整刀锋—这就是“技进乎道”的直觉,也是工具升华为智慧的最好证明。

最终极的韧性,或许就是道家所说的上善若水般的状态:既有工具赋予的方向性,又有智慧带来的弹性。当我们的心理免疫系统达到这种动态平衡时,我们就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飓风中,既不被连根拔起,也不会因过度防御而折断。

韧性,不是硬扛一切,而是在顺境与逆境之间,找到那份“度”的智慧。智慧通常不在顺境里生长,而是在逆境中淬炼。所有的挫折,不过是为了让我们在清晰与糊涂的边界上,多一分明悟。

沿着《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构建的框架,《韧性:心智升维、韧性锻造的乘数法则》让飞轮模型进一步走向立体。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回顾“韧性飞轮”模型,并扩展“觉察”维度,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在当下这个时代,韧性还重要吗?同时引入全新的“韧性时钟”模型,从情绪与思维的视角,带你更深刻地理解韧性的动态节律。

第二部分聚焦“觉察”。如果说《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强调的是自我觉察,那么本书更进一步,将“学习力”融入其中。思维韧性需要依靠持续学习来打造,而学习的关键,不仅在于拓展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在于放下对学习本身的执念。我将其概括为放下“學习”,学习“放下”,并将在第五章中详细阐释。这一部分还呈现了来自韧性成长营学员们积累的实践案例,见证觉察如何转化为成长。

第三部分提炼了意义课的精华。你将看到如何通过探索意义,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通过一系列思想实验,让潜藏于意识深处的价值观逐渐浮现。

第四部分讲述“连接”,展示情绪韧性和思维韧性在关系中的作用,并探讨如何通过高质量的人际关系与组织文化去增强和传导韧性。

第五部分将视野从个体拓展至群体,探讨“情境中的韧性”与韧性领导力飞轮。在这个“人人皆为领导者”的时代,我们更需要把韧性的力量传导到团队和社群之中。作为老师,我将分享自己在课程设计和授课现场中是如何磨砺并传导韧性的;作为母亲,我也将写下如何陪伴青少年成长并帮助他们提升韧性的“亲子飞轮”。

对于本书,我有三重期待。首先,希望借助更多真实案例,让“韧性飞轮”模型更加立体丰满,让读者清晰看见:觉察、意义、连接这三大驱动力,如何联动情绪韧性与思维韧性这两大核心,激发出复原力、成长力与获益力。其次,从“工具”走向“去工具化”。《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中提出了十个提升韧性的工具,但真正的修炼,不在于机械地反复练习,而在于坚持实践,逐渐将这些方法内化为习惯,融入思维方式,最终超越工具本身。正如长江商学院的核心理念:“取势、明道、优术。” 优术固然重要,但唯有明道,才能真正实现突破,获得“度”的智慧,在关键时刻敏锐洞察、从容把握。

我的第三重期待是将韧性打造为韧性传导。这也是“韧

性2”的另一层含义:在这个充满焦虑的时代,高韧性的人能赋能身边的人和团队,形成强大的能量场。正如《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中提出的,个人韧性,是组织韧性、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的构成基础。《韧性:心智升维、韧性锻造的乘数法则》将分享更多发生在团队、社群中的真实故事,展现彼此扶持、艰且益坚的力量。

自《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出版以来,我持续收到读者们的支持与反馈,心怀感激,也倍感责任在肩。走出象牙塔,把学术与现实连接起来,让更多人因韧性而受益,是我始终不变的初心。《韧性:心智升维、韧性锻造的乘数法则》写给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都需要韧性,也都需要在韧性中不断成长。我们可以渺小却有力,柔软而坚韧。

以文字为媒,我愿与你同行。愿我们都能,自洽自在,韧性而为。


张晓萌

2025年7月16日于北京


展开
目录

引 言

从逆光中的扫帚到晨曦中的球杆  VII


第一部分

韧性时钟

第一章 从韧性到韧性2

韧性:从心理学术语到国家战略  003

希望的悖论:心理复原的滞后释放  005

从模型到系统的节律建构:韧性2的思维演化  013

第二章 从韧性飞轮到韧性时钟

双飞轮的协同挑战:思维慢,情绪快  020

韧性时钟:让系统“走准”的心理节律装置  023

学员A与“慢系统”:焦虑拆弹的精细调频  028

自我时钟:与生命节奏重新对时  034

第二部分

韧性时钟—觉察进阶

第三章 觉察:调校韧性的陀飞轮

阅己之路:从“想当然”到“看清楚”  042

同频调谐:思维与情绪,原来是搭档不是对手  045

情绪唤醒:当心情成为认知的第一信号  051

思维调频:让理性在情绪中有节奏地流动  053

重构“记忆自我”:觉察的双重镜面  056

第四章 将觉察落实于日常:从焦虑时代到韧性日课

焦虑时代的显影:当觉察成为一种奢侈品  061

韧性练习不是鸡汤:从“独改”到“众改”  065

我的认知“破冰”—在极限情境中,看见人性的自由  069

工具不是灵丹妙药:不是“管不管用”,而是“对不对路”  073

思维与情绪的和解之地:“无用之用”的审美觉察  077

第五章 觉察为镜:放下“學习”,学习“放下”

放下“學习”,学习“放下”  084

情绪型学习误解:不是学不会,是情绪先打败了你  092

思维型学习误解:不是没能力,而是被思维方式设了限  094

因韧而智:不只是学会知识,更是学会成为自己  097

第三部分

韧性时钟—意义进阶

第六章 意义失重的年代:从意义危机到意义课

意义失重:当生活不再发光  106

意义:不是答案,是点燃“愿意”的起点  112

情绪韧性×思维韧性的共振机制:意义课的隐性设计系统  116

第七章 情绪韧性×思维韧性的打造:开启你的意义课

意义课十步梳理  128

情绪韧性×思维韧性:意义乘数效应的秘密  169

意义课之外的练习:意义七维,日常七练  172

第四部分

韧性时钟—连接进阶

第八章 连接:在关系中承托彼此

连接稀缺:孤独时代的隐痛  181

在孤独的年代,我们为什么需要高质量连接?  184

与物、与自然、与生命的温柔连接  190

非理性的连接,反而激活了我们的韧性  202

第九章 连接:情绪与思维持续共振的桥梁

孤岛效应:高效组织的隐形危机  209

让组织有温度:从看见人开始  214

深度韧性连接的阻碍:避免陷入新孤岛  218

韧性时钟在组织里转动:让组织真正活起来  223

第五部分

情境中的韧性时钟

第十章 韧性领导力:在不确定中被坚定选择

韧性的裂痕:惯性误区透视  231

韧性领导力飞轮:破解惯性,重建韧性  234

韧性领导力在情境中:从课堂到戈壁的极境之旅  241

人人皆需韧性领导力  245

第十一章 跨越角色——点燃青春的韧性飞轮

我的韧性课堂:教,是更深的修炼  251

从企业家的韧性,到孩子的韧性  255

韧性双飞轮,方能撑起青春  262

后 记  277

致 谢  281

附 录 

长江商学院领导力与行为心理研究中心报告摘要  285

参考文献  29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