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中国乡村社会作为一个“熟人社会”的特征,通过对乡土伦理、人伦关系、乡村组织结构和文化传承机制的分析,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运作模式。首先,费孝通分析了中国乡村社会典型的“乡土性”。乡村是一个以土地为中心、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以“亲疏”为轴心的“差序格局”。费孝通将这种社会描述为礼治社会,社会的规范和价值主要依赖于人伦关系的维系,而非法治或契约。乡土社会中,人伦不仅是社会的行为准则,更是调解人际冲突、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书中还探讨了文字在乡土社会中的传播以及乡村社会对知识和信息的接受过程。费孝通指出,乡村里的“文盲文化”并非全然落后,其形成有着自身的合理性和适应性。最后,费孝通还探讨了乡土社会中强烈的共同体意识,这种意识是乡村社会能够保持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但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深,乡村社会的许多习俗将经历深刻的变迁。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