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第一章 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影响要素的系统建构
一 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
二 民族地区文旅融合发展影响要素的进一步剖析
三 民族地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影响要素的系统结构
四 政策启示
五 结论与讨论
第二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文献回顾与指标体系调整
三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
四 民族地区县域文旅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五 简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三章 民族地区县域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与旅游产业发展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模型设定与指标选择
三 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对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四 结论与建议
第四章 民族地区文旅融合的保亭实践
一 保亭及其文旅产业
二 生态与文化良性互动
三 景区与社区良性互动
四 山地与滨海良性互动
第五章 湖南凤凰县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构—功能论”分析
一 文献回顾与研究问题
二 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三 功能转变、结构转型与要素流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机理
四 “伞式社会”与“蜂窝社会”: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五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文化“双创”赋能传统村落振兴:内在机理、核心举措与实践路径
一 文化“双创”赋能传统村落振兴的内在机理
二 文化“双创”赋能传统村落振兴的核心举措
三 文化“双创”赋能传统村落振兴的实践路径
第七章 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民族村寨经济模式与社会结构的变化
三 自然和社会维度分析及应对
四 文化传承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五 教育资源和公共服务需改善
第八章 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文化“两创”发展策略分析
一 当前我国旅游商品发展亟须回答的两大关键问题
二 民族地区旅游商品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逻辑
三 实现民族地区旅游商品跨越式发展必须重视的三个视角
第九章 以文化汇流与持续发展的视角观察敦煌文创
一 丝路商道与民族走廊上的敦煌——石窟艺术中的民族维度
二 敦煌研究院文创工作概貌
三 多重时空的打造——敦煌研究院文创工作引发的联想
第十章 民族古文字文献的整理研究与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
一 “十三五”期间民族古文字文献整理研究的新进展
二 “十三五”期间民族古籍抢救、保护与出版工作的新进展
三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新进展
四 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与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发展的新趋势
第十一章 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的现代化适应
一 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及其生态理念
二 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生态理念现代化适应的可行性和条件性
三 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生态理念现代化适应的实现途径
四 少数民族传统自然观生态理念现代化适应的成效分析
第十二章 呼伦贝尔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
一 相关研究与研究框架
二 呼伦贝尔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情况与特点
三 呼伦贝尔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功能与建构
四 呼伦贝尔地区非遗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希温·乌娜吉
五 呼伦贝尔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第十三章 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辽宁鼓乐及其相关研究
三 丧葬仪式中的辽宁鼓乐——来自实地田野的观察
四 辽宁鼓乐传承人传承与传播非遗的生活日常——来自
五 互联网空间和社群的观察
六 辽宁鼓乐创新的成功案例:《江河水》与《龙舞丰年》
七 思考与结论
第十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在民族地区的协同推进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 国家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三 民族地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实践
四 文化产业发展助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
五 民族地区未来协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新转化的着力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