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1516-1840:the making of the Chinese closed-door policy before 1840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213115295
  • 作      者:
    郭建龙著
  • 出 版 社 :
    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
收藏
编辑推荐

 

从地理大发现开始,到公元1840年的海通为止,中间有着漫长的三百年时光。在这三百年里,中国已经和海外有了一定的交流,甚至有过令人振奋的开眼看世界和大翻译运动,但为什么三百年过去了,中华民族在睁开眼睛之后,又选择了闭上眼睛,不仅没有迎头赶上,反而最终形成了封闭,从此彻底和世界隔绝了呢?这个历史过程是如何形成的?又是为什么呢?


展开
作者简介

 

郭建龙,自由作家,社会观察家,曾任《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史、世界近代史。近十年来,实地探访几乎整个中国以及非洲、欧洲、中东、中亚、东南亚等地数十个国家,用游走的方式观察和记录世界。善于从不同的宗教、文化根源入手,多视角叩问地域文化,带领读者在历史和现实之间穿梭,透视千年文明的兴衰存亡。已出版历史畅销书《汴京之围》《盛世的崩塌》《丝绸之路大历史》、“帝国密码三部曲”《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中央帝国的军事密码》,历史游记《穿越非洲两百年》《穿越百年中东》《失落的世界》等。译有甲骨文丛书《一把海贝:从奴隶贸易兴起到革命年代的西非》《墨洛温王朝:创建与变革》等。


展开
内容介绍

  

本书所描写的内容,是追溯从地理大发现到1840年这三百多年里,中国的开放与失败,曾经的盛世到后来的衰败而被动挨打,这个历史期间的客观得失与经验教训。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试探的百年,时间从1516年到1644年,从隆庆开关到明末清初,大航海时代以来,中国也曾经生机勃勃充满了希望。第二部分是跌宕的百年,时间从1644到1735年,清朝早期的开放如何发展成中期的封闭的。第三部分是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时间从1735到1840年,这个时期的西方从大航海走向工业革命,而中国却关闭了大门,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


展开
精彩书摘

  《失去的三百年:地理大发现之后中国的开放与封闭》:
  英国人借着这个机会拜访了当地官员,官员们为迎接尊贵的客人打开了中门,表现出很大的尊重。
  6月7日早晨,以洪任辉为首的英国人坐着小艇被送往宁波,当天晚上到达。第二天由于下大雨,不能外出,英国人住的房子周边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们,这也是好兆头。
  之后,英国人拜访了宁波的官员,官员们客气地告知他们,需要等候当时在杭州的海关监督的指示。两天后,海关监督亲自来到宁波。他见了英国人也非常高兴,因为这意味着贸易机会。当广州变得越来越繁荣的时候,宁波人也想从贸易中分一杯羹。海关监督热情地接待了英国人,并鼓励他们尽快展开贸易。在他的慷慨允诺下,贸易的地点也不再局限于舟山,而是延伸到宁波这个更大的港口,这样便于与内陆交流。
  跟随洪任辉前去的是船长喀喇生,他乘机提出要求,递上了一封事先准备好的汉文文书,其中列出英国人希望宁波提供的十九项便利条件,包括不需要拆除船上的炮位、给外国人国民待遇、平等地进行贸易等。按照这些要求,在广州的一系列陋习将得到纠正,宁波将出现更加自由的贸易规则。
  英国人递上这些条款时,并不指望海关监督能够答应多少。但出乎他们的意料,海关监督一口气答应了其中的十七项,剩下的两项在他们看来是无关紧要的。事实上,他们似乎存在一种共识,即贸易是对双方有利的——英国人渴望做生意,当地官员也在意财政和本地发展。
  临别时,海关监督还答应给予他们更大的权利——比本地商人更受优待。英国人也没有像在广州那样被限制自由,他们可以随时去会见海关监督和其他官员。除了海关监督,浙江巡抚也在他们的门口张贴了告示,允许外商前来做买卖。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即便在清朝,与海外开展贸易也是官员们会主动选择的选项之一。
  不过,具体进行贸易时,困难还是存在的:英国人主要是来收购茶叶的,而宁波的商人由于长期处于对外贸易的体系之外,对于规则和价格都不熟悉,所以成果并不大。
  即便如此,洪任辉等人依然非常看好这里的贸易前景:根据海关监督送来的税则,这里缴纳的船钞和货物税只有广州的一半,加上没有其他的苛捐杂税,在此贸易是有利可图的。第一年大家都准备不足,但如果从长远看,浙江有着大量的生丝和绿茶,是当时最富庶的地区,只要英国人年复一年地来,那么在宁波官员和商人的合作之下,很快就会产生辐辏效应,宁波也很有可能成为浙江地区的主要出口港。
  然而,就在一切顺利发展时,一个星期之后,麻烦来了。这一天,清政府的官员突然传来了一道命令,要求首先将英国船上的大炮、枪械等武器全部上缴,等到离港时发还。在未来,这样的做法会成为常态,但在当时,连广州都没有这样要求。接着,原来商定的税额也被提高——之前的税额只相当于广州的一半,但这时却要与广州缴纳等额的税款。
  这项命令来自驻地在福州的闽浙总督,他是浙江巡抚的上司,比宁波道台高两级。虽然巡抚和道台都对英国人有过许诺,但总督的命令让他们的承诺成了泡影。
  困扰浙海关的官僚层级过多的问题再次显现。在粤海关,由于海关监督是独立的,因此他制定的法令不会被上级官员轻易推翻;但在浙海关,海关监督并不是独立职位,英国人必须应付众多的官僚,而闽浙总督具有巨大的权威,可以干涉贸易。
  宁波道台和浙江巡抚为了安抚英国人,表示他们会上报皇帝解决问题。但在此之前,他们必须服从总督的命令拆卸炮具,这样才能进行贸易。英国人只好暂时服从,并等待转机。
  9月,人们传说皇帝已经回信了。英国人虽然不一定相信这样的传言,但发现自己的处境更加糟糕了:闽浙总督已经全权接管了贸易,并不断地斥责宁波和舟山对外国人过于软弱。
  不过,当地人还是很喜欢贸易的,在宁波道台和浙江巡抚的关照下,英国人的这一次贸易最终完成了。正税虽然提高到了与广州同等的水平,但由于没有形成复杂的苛捐杂税体系,整体税负依然比广州低。
  但贸易的顺利完成并没有给英国人带来喜悦,因为那团阴影已经越来越大了:闽浙总督的干预可能会持续存在,甚至压倒巡抚和道台的善意。
  为什么这位总督会反对明显对当地有利的贸易呢?英国人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其他官员提醒他们说,这位闽浙总督与两广总督关系密切,如果浙江给了英国人太多优惠条件,会破坏广州的贸易,因此,闽浙总督选择干预下属。
  对于这样的说辞,英国人也是将信将疑。第二年,英国船只“格里芬号”和“哈德威克号”再次到达宁波,以较低的税率完成了贸易。但在他们离开的时候,总督突然送了一封信过来,明确告诉英国人:第三年时这里的税率将会大幅度提高。
  第三年,英国船只“翁斯洛号”到达浙江,此时情况果然出现了变化。当他们到达时,首先,官员们要求他们不得再像前两年那样前往宁波,而是只能在舟山这个小口岸贸易;其次,他们宣布将税率提高到广州的两倍。
  据浙江的官员说,广州的商人和官员拿出了二万两白银到京城四下活动,诱导皇帝对浙江加税。皇帝最终授权闽浙总督确定了更高的税率。
  这样的说法到底有没有依据,依然不得而知。但接下来事情的发展印证了该说法的可靠性:就在船只到来的时间段里,原来的闽浙总督死了,这本来是好事,但继任的闽浙总督却是原来的两广总督杨应琚,这就意味着广东的规矩已经一统天下了。
  到这时,英国人才相信了广东影响浙江的说法。在他们看来,广东官员是邪恶的代表——他们不仅控制了广州的对外贸易,还把持着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政策,让其他地方的官员即便有心也无法加强对外贸易,
  在宁波地方官员的斡旋下,第三次贸易也完成了,但在临走前,新任闽浙总督派人给英国人捎信,告诉他们明年不得再来,如果再来,那么一是税率还将大幅提高,二是总督将直接下令拒绝贸易。
  ……

展开
目录

楔子 洋人翻译告御状(1759)
一条小船的冒险之旅
乾隆时期的外贸规则
宁波的贸易尝试
原来如此
擒拿汉奸案
真正的分歧
第一部 百年试探(1516-1644)
第一章 从耀兵到锁国(1516-1567)
第一个来自西方的使节
元朝的遗产
封闭的帝国
朝贡式贸易
第二章 隆庆开关(1567-1583)
无法禁绝的海外华人
无力禁止的葡萄牙贸易
隆庆开关
竞逐东南亚
晚明对西方的认知
矿税之祸
第三章 利玛窦和徐光启(1583-1622)
两位文人的经历
利玛窦的进京之路
科学传教策略
中国第二次大翻译运动
保守派的第一次反扑
第四章 战争与枪炮(1622-1644)
后金战争的转变
无可奈何花落去
西洋科学在中国
被遗弃的海外华人
荷兰占领中国台湾
新势力英国

第二部 在希望与失望中跌宕的百年(1644-1735)
第五章 换代时期的传教士与割据者(1644-1683)
南明皇室的西教化
明清换代时期的传教士
郑一官的事业
海禁政策和澳门的选择
台湾:海洋帝国的根基
换代时期的国家押宝
郑氏集团的覆灭
第六章 黄金时代(1644-1716)
汤若望的沉浮
康熙皇帝与南怀仁
科学的黄金时代
……
第三部 锁死在系统中的百年(1735-1840)
结论 失去的三百年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参考书籍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