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托尔斯泰
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图书馆配书)
  • 配送范围:
    全国(除港澳台地区)
  • ISBN:
    9787521763119
  • 作      者:
    (美)莉莎·克纳普(Liza Knapp)著
  • 出 版 社 :
    中信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出版日期:
    2024
收藏
编辑推荐

托尔斯泰一贯热衷于在作品中宣告对真相的忠诚,其对现实细致入微的描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社会结构和个人责任。


【1】牛津通识读本(VSI)系列精心选编,专为读者提供有含金量的内容。文学、哲学、科学……跨领域思想交相辉映,呈现改变历史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 本丛书遴选自牛津大学出版社标志性作品——牛津通识读本系列,集结了加缪、甘地、托尔斯泰、哥白尼、伽利略、荷马六位伟大人物,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展现六位人物的历史轨迹和高光时刻。

● 跨越文学、哲学、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交织呈现历史的重要转折和突破创举,深入剖析这些重要人物的决策、成就和历史遗产。

【2】世界精英学者专业背书,独到见解呈现传记人物的立体纵深,从真知灼见出发,与伟大思想对话。

● 牛津通识读本系列由世界专业学者精心撰写,基于领域内新发现、新研究,从独到的专业视角出发,每本书都包含丰富的学术资源和参考文献,充分支持作者的观点和描述。

【3】小体量蕴藏大智慧,超越普通传记读本,读懂不同思想源流背后的时代精神。

● 走进思想缔造者的精神殿堂,理解那些不为人熟知,却深刻影响世界的思想源流。领悟哲学与科学的延续,社会和文化的演变。

【4】追随思想的足迹,塑造明日之自我。

● 通过不同思想间的交织碰撞,激发并帮助读者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为读者在庞杂的知识谱系中指引方向。


展开
作者简介

哥伦比亚大学斯拉夫语言系教授,研究重点是19世纪的俄国文学,尤其是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著有《安娜·卡列尼娜与其他——托尔斯泰的情节迷宫》《安娜·卡列尼娜的阅读方法》等。 张文明,安徽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MTI导师,译国译民特邀翻译。翻译涉猎广泛,在《诗殿堂》、《译原》、《中国诗歌网》发表多首译诗,著有《伤心咖啡馆之歌》、《在轮下》、《特斯拉自传》、《托尔斯泰简介》等多部译著。翻译信条:唯感同身受,下笔从心,方能达矣。 

展开
内容介绍

了解一切,就会原谅一切。

When you understand everything you can forgive everything.


撷取智慧的星辰,照亮思想的彼岸

一直以来,托尔斯泰都在其作品中宣告对真相的忠诚。呈现真相,一直是他伦理学和诗学的核心。作为陀思妥耶夫斯基眼中唯——位能够将现实描绘得“细致入微”的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对战争、家庭、爱与死亡等重大问题的呈现与省思,促使人们重新思考社会结构和个人责任。读者不仅是按照托尔斯泰的思路,更是通过他们自己的视角来思考,而这也正是作家想实现的。人类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了,即进行深入思考,以下定决心拯救自己的命运免受毁灭。


展开
精彩书摘

第八章

托尔斯泰不能沉默



在最后的30年里,从《忏悔录》(1879—1882)到《我不能沉默》(1908),托尔斯泰摒弃了小说的形式,经常以第一人称大声疾呼。这些作品得到了广泛传播。托尔斯泰的文章出现在世界各地的报纸上,新闻报道了他的事迹,还有他位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庄园的访客的见闻。

在《我不能沉默》中,托尔斯泰大胆发声,想要动员和激励包括沙皇在内的全球读者。随着他的生命走到尽头,这种意图变得更加迫切。在俄国,刊登摘录的报纸会被罚款,但人们仍能通过非法印刷品传播他的声音。在国外,该作品出现在众多报纸上,比如《纽约时报》。作为他晚年风格的典型代表,《我不能沉默》以极端而高度浓缩的形式展现了托尔斯泰小说的手法、技巧和主题,这些元素赋予了他的作品强大的力量。托尔斯泰回到了他从一开始就提出的有关爱、死亡、兄弟情谊和他人痛苦的问题上。

在《我不能沉默》中,托尔斯泰写道,自己在1908年5月9日的报纸上获悉:“意图抢劫!二十名农民因袭击伊丽莎白格勒区一个地主的庄园而被绞死。”他每天都能见到这样的新闻,已经持续了“不止几个月”,而是“几年之久”。

1902年,托尔斯泰写信给沙皇,称其为“亲爱的兄弟”,并劝告他采取镇压措施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自那以后,政治动荡不断加剧。1905年爆发革命后,动荡局势持续升级。在俄国,曾一度被废除的处决行为变得司空见惯。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政府以维护公众利益为由为这些处决行为正名。他当时住在俄国,于是这些绞刑看起来就是为了他的“福祉”—保护他的生活享有特权—而存在的。


绞刑场景的陌生化处理

在《我不能沉默》的开篇,托尔斯泰生动地描述了这些农民被绞死的场景。然而,他没有将他们称作二十个农民,而是“以劳动养活我们的二十个人”和“被我们掠夺的二十个人”。他一步步地分解行刑过程,同样没给命名。行刑人将肥皂溶于水中,然后将肥皂水涂抹在绳圈上,“这样可以变得更紧”。托尔斯泰叙述道:“一位长发男子走向他们,身披金银布制成的法衣和圣带,手持十字架……”“对着那些即将被别人用绳索勒死的人,这位长发男子说了一些关于上帝和基督的话。”

这一节的最后是:“然后,一个接一个地,活人脚下的长凳被抽离,自身重量将他们向下拉,绳索突然紧紧勒住他们的脖子,他们痛苦地窒息而死。在一分钟之前还鲜活的人们,此刻成了悬挂在绳索上的尸体,起初慢慢晃动,然后一动不动。”这是托尔斯泰运用陌生化手法的一个经典案例。在这里,他运用这种手法来谴责、揭露,同时也“刺痛我们的良知”。(见本书第七章“陌生化或‘新视角’”一节。)

托尔斯泰关注的是如何为这些处决和其他形式的国家授权的暴力(比如《复活》中描述的刑罚体系)承担责任。决定惩罚的人并不受惩罚,其他人则被迫参与其中。由于“执行者分担了这些不义行为的责任”,“每个人都可以这样思考,并声称这不是他的责任”。在这里,托尔斯泰回到他在《战争与和平》中探讨过的议题,即由多人合力行动而引发的事件。对于托尔斯泰而言,这种暴力并非无人负责,而是每个人都有责任。他希望每个人都能承担责任。


记住你是谁!

在《我不能沉默》中,托尔斯泰审视了他对维持自己生活的那些“可怕行为”和“可怕罪行”的内疚感。他坦言:“虽然这么说很荒唐,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切都是因为我才发生的,而且我参与了这些可怕的行为。我没办法不去想,我宽敞的房间、晚餐、衣服、休闲(方式)和为了除掉想要夺取我拥有之物的那些人而造成的可怕罪行之间,有着无可争辩的关联。”托尔斯泰使用了他最喜欢的另一种技巧,即对比迥然不同的场景或现实,并指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详见第七章“隐藏的对称性”一节)。在这里,他将自己的舒适与他人的苦难紧密相连。

托尔斯泰并不否认“革命者犯下的暴行是可怕的”,但他认为政府的回应同样不可取。这些处决行为证实了他小时候在得知农民被殴打时的怀疑:暴力是执行现有秩序的手段,在庄园如此,对帝国亦如是。因此,他宣称:


不可能这样生活!我,无论如何,都不能,也不会这样生活。因此我写下此文,并不遗余力将其传遍俄国乃至全球,直至发生下述两件事情之一:要么这些非人事件得以终止,要么切断我与此类事件的联系,将我关进监狱……或者……像对待那十二个或二十个农民一样,也给我穿上囚衣,戴上头套,踢开长凳,用我自身的重量,让浸过肥皂水的绳索紧紧勒住我那年迈的脖子。


在这里,托尔斯泰升华了美国作家亨利·大卫·梭罗(他的肖像就挂在托尔斯泰的书房里)在文章《论公民抗命》中提出的论点:“政府若可恣意监禁任何人,正直之人的唯一去所亦在监狱。”在《复活》中,托尔斯泰的主人公在回忆起这句话时表示赞同。

托尔斯泰依然怀抱希望,相信“这些非人事件”会终止。他向沙皇和其他人发声:“然而,你们当中的任何一个—从司法部部长到总理乃至沙皇—作为日日上演的罪行的间接参与者,似乎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罪恶,或者因参与这些可怕的行为而感到羞耻。”在《我不能沉默》中,托尔斯泰妙笔生花,极尽谴责之辞,以唤起他们内心的罪恶感和羞耻心。

然而,在《我不能沉默》临近尾声之际,托尔斯泰呼吁所有人—从沙皇到刽子手,再到读者—记住他们都是人,“今日我们有幸一窥神的国度,但明日这一切或将消逝”。他们应当“按照上帝派遣他们来到这个世界的旨意”度过余生,而“那个旨意只有一个”:让我们彼此关爱。

当全世界都准备在托尔斯泰八十寿辰之际向他致敬时,他仍在呼吁停止愤怒和杀戮,并本着蚂蚁兄弟的精神,发出了最后一声响彻人间的呼吁:“兄弟们!醒悟吧,反省吧,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记住你是谁!”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从蚂蚁兄弟到普爱世人

第二章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观

第三章

第四章

死亡

第五章

托尔斯泰的信仰

第六章

我们该如何做?

第七章

托尔斯泰的艺术和手法

第八章

托尔斯泰不能沉默

致谢

年表

托尔斯泰作品的相关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

插图来源

延伸阅读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