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内涵与功能
一、主题教育的概念界定
(一)主题的语义分析
(二)主题教育的释义
二、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内涵
(一)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含义
(二)大学生主题教育的本质
三、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功能
(一)引领政治方向
(二)传承创新文化
(三)塑造健全人格
(四)规范言行举止
第三章 大学生主题教育的思想资源
一、大学生主题教育的中国古代思想资源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学生主题教育思想资源
(二)秦汉至宋朝时期的大学生主题教育思想资源
(三)明清时期的大学生主题教育思想资源
二、大学生主题教育的马列主义思想资源
(一)马克思的有关理论
(二)列宁的有关理论
三、大学生主题教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思想资源
(一)毛泽东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论述
(二)邓小平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论述
(三)江泽民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论述
(四)胡锦涛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论述
(五)习近平同志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关论述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基本经验
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历史演进
(一)大学生主题教育的恢复调整阶段(1978—1983年)
(二)大学生主题教育的探索发展阶段(1984—1991年)
(三)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全面推进阶段(1992—2001年)
(四)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加强改进阶段(2002—2011年)
(五)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创新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
二、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聚焦时代发展主题
(二)坚持拓展教育主题覆盖范围
(三)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四)坚持科学利用时间资源
(五)坚持融入教育对象日常
第五章 大学生主题教育的现状、问题及成因
一、大学生主题教育的开展现状
(一)大学生主题教育抽样调查情况
(二)大学生主题教育组织实施情况
二、大学生主题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内容缺乏丰富性
(二)教育方式缺乏针对性
(三)教育氛围缺乏互动性
(四)教育对象缺乏能动性
三、大学生主题教育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大学生主题教育有效合力尚未形成
(二)大学生主题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有待加强
(三)大学生主题教育对象的主体性赢弱
(四)大学生主题教育制度建设较为疲软
第六章 大学生主题教育的时代境遇
一、大学生主题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一)信息网络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发展机遇
(三)大数据时代带来的发展机遇
(四)深化教育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
二、大学生主题教育面临的发展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发展挑战
(二)信息网络化带来的发展挑战
(三)文化多元化带来的发展挑战
三、新时代对大学生主题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一)要求进一步彰显大学生主题教育理念
(二)要求进一步提升大学生主题教育实效
(三)要求进一步凸显大学生主题教育重点
(四)要求进一步充实大学生主题教育内容
第七章 大学生主题教育的优化路径
一、优化大学生主题教育运行体系
(一)构建完善的内容体系
(二)形成科学的方法体系
(三)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
二、推动大学生主题教育转型发展
(一)教育理念的转型
(二)教育模式的转型
(三)教育方式的转型
三、构建大学生主题教育有效机制
(一)形成理论实践融合的运行机制
(二)建立各方力量参与的协同机制
(三)健全多措并举发力的保障机制
四、抓牢大学生主题教育关键环节
(一)科学凝练教育主题
(二)科学利用教育资源
(三)科学把握教育时机
大学生主题教育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