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传导机制及效果研究
0.00     定价 ¥ 76.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4501152
  • 作      者:
    作者:郝照辉|责编:张利萍
  • 出 版 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10-01
收藏
内容介绍
美国次贷危机后,在由我国信贷扩张所导致的实体经济部门高杠杆率还未消除之际,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此时结构性矛盾成为制约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控杠杆”和“调结构”已然成为此时期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在“双控”制约下,传统的货币政策调控方式效率低下,由此,中央银行创设了一系列非常规性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货币政策调控效率,但是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疏通无疑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中的银行风险承担渠道成为本书的研究对象,将重点研究其对“双控”政策目标的调整如何产生作用、产生何种作用,以及在现实中如何进行应用。
展开
目录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相关研究
1.3.2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理论分析
2.1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2.1.1 货币渠道
2.1.2 信贷渠道
2.2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相关概念界定
2.2.1 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2.2.2 银行风险承担
2.2.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2.2.4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对比分析
2.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机制
2.3.1 追逐收益
2.3.2 习惯形成
2.3.3 央行沟通和银行预期
2.3.4 估值效应
3.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现实考察
3.1 美国大萧条时期
3.1.1 危机前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3.1.2 危机后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3.1.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
3.2 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
3.2.1 危机前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3.2.2 危机后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3.2.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
3.3 美国次贷危机
3.3.1 危机前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3.3.2 危机后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3.3.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
3.4 美国次贷危机后的中国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3.5 对比分析
4.DSGE模型的设定
4.1 家庭部门
4.2 中间品部门
4.3 贷款合约
4.4 银行部门
4.5 最终品部门
4.6 中央银行和市场出清
4.7 模型参数校准
4.8 本章小结
附录A 模型均衡条件
附录B 模型稳态求解
5.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与“双控”
5.1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检验
5.2 风险偏好假设下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脉冲效应分析
5.3 风险容忍度假设下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脉冲效应分析
5.4 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贷款合约奖惩机制、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与“双控”
6.1 贷款合约奖惩机制的构建
6.2 风险喜好假设下信贷合约奖惩机制的脉冲效应分析
6.3 风险厌恶假设下信贷合约奖惩机制的脉冲效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