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相关研究
1.3.2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逻辑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2.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理论分析
2.1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2.1.1 货币渠道
2.1.2 信贷渠道
2.2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相关概念界定
2.2.1 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
2.2.2 银行风险承担
2.2.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2.2.4 传统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与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对比分析
2.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机制
2.3.1 追逐收益
2.3.2 习惯形成
2.3.3 央行沟通和银行预期
2.3.4 估值效应
3.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现实考察
3.1 美国大萧条时期
3.1.1 危机前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3.1.2 危机后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3.1.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
3.2 日本20世纪90年代经济危机
3.2.1 危机前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3.2.2 危机后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3.2.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
3.3 美国次贷危机
3.3.1 危机前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3.3.2 危机后的经济状况及相应的货币政策
3.3.3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作用
3.4 美国次贷危机后的中国银行风险承担渠道
3.5 对比分析
4.DSGE模型的设定
4.1 家庭部门
4.2 中间品部门
4.3 贷款合约
4.4 银行部门
4.5 最终品部门
4.6 中央银行和市场出清
4.7 模型参数校准
4.8 本章小结
附录A 模型均衡条件
附录B 模型稳态求解
5.货币政策、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与“双控”
5.1 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存在性检验
5.2 风险偏好假设下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脉冲效应分析
5.3 风险容忍度假设下银行风险承担渠道的脉冲效应分析
5.4 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贷款合约奖惩机制、银行风险承担渠道与“双控”
6.1 贷款合约奖惩机制的构建
6.2 风险喜好假设下信贷合约奖惩机制的脉冲效应分析
6.3 风险厌恶假设下信贷合约奖惩机制的脉冲效应分析
6.4 本章小结
7.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