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青年黑格尔派和马克思的类哲学革新
0.00     定价 ¥ 8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208196377
  • 作      者:
    作者:崔琳菲|责编:罗泱慈
  • 出 版 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由崔琳菲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探讨从黑格尔学派到马克思的思想演变。19世纪40年代,德国哲学出现从对天国批判到尘世批判的转向,“类”成为连接“神”“绝对精神”与“现实的个人”的中介。 黑格尔哲学中“类—个体”的纵向结构带来“思想的统治”,青年黑格尔派以宗教批判形式反抗。本书列举鲍威尔、施蒂纳和费尔巴哈的观点,他们试图消解纵向结构,但未成功。马克思将“类”由个体后天生成,形成“个体—类”的横向结构,即复数个体通过分工和交换编织成的网状社会结构。 本书完成了说明马克思与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并创立唯物史观的工作,开辟了研究青年黑格尔派及早期马克思思想形成史的新方向。
展开
目录
第一章 青年黑格尔派与“类”哲学
一、“思想的统治”与青年黑格尔派
二、现有研究成果与缺憾
(一)内在超越说:以广松涉的“飞跃论”为代表
(二)延续论:后康德主义视域下的反思
(三)论战说:以新MEGA第Ⅰ部门第5卷“编者引言”为例
(四)各类专题研究
(五)现有研究的缺憾
三、“类”的解体与重生
(一)“个体—类”二元结构
(二)研究方法与本书思路
第二章 “个体—类”的纵向结构:从黑格尔到青年黑格尔派
一、黑格尔哲学中“个体—类”的纵向结构
(一)“类”的表达:绝对精神与国家原则
(二)“个体”的表达:历史与宗教哲学中的个人因素
二、青年黑格尔派对“个体—类”结构的态度
(一)“三月革命前”思想解放运动
(二)泛神主义背景下的近代“主体性”
(三)青年黑格尔派的理论目标
三、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性下沉的解构方式:以鲍威尔为例
一、布鲁诺·鲍威尔面对的哲学困境及其理论立足点
(一)鲍威尔哲学的理论背景及其目标
(二)研究者对鲍威尔哲学的理论定位
二、“自我意识”与“普遍的自我意识”
(一)基于宗教批判的“自我意识”萌芽
(二)“自我意识”的哲学宣言
(三)“普遍的自我意识”
三、“普遍的自我意识”之现实化
(一)费尔巴哈的“类”与鲍威尔的“大众”
(二)鲍威尔的政治哲学原则
(三)犹太人问题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绝对个体的解构方式:以施蒂纳为例
一、“唯一者”是不是“思想的统治”的产物
二、施蒂纳对既往理论的批判及其自身理论目的
(一)施蒂纳对费尔巴哈和鲍威尔的批判
(二)现代政治谎言
三、施蒂纳如何建构起“唯一者”
(一)独自性与权力
(二)人的交往与社会
(三)普遍性的保留:爱与教育
(四)“联盟”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影像论的解构方式:以费尔巴哈为例
一、费尔巴哈对新哲学起点的说明: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
(一)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
(二)费尔巴哈的自然主义与“类本质”
(三)费尔巴哈对黑格尔的批判是有效的吗?
二、为理性划界:对象实在法与泛神主义
(一)对象实在法
(二)回到康德和康德以前
(三)心理学与影像论
(四)对象与感觉主义
三、基督教的本质与人类本质
(一)个体与类意识
(二)人本质对象化的异化形式
(三)费尔巴哈与施蒂纳的争论
(四)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主体间性
四、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马克思对三种解构方式的结构性反思
一、基于费尔巴哈立场的鲍威尔批判
(一)鲍威尔的解放思想何以不可能
(二)鲍威尔意识哲学中的根本问题
(三)基于费尔巴哈主义的立场
二、“唯一者”的冲击
(一)“精神的历史”与“现实的历史”
(二)“唯一者”何以是虚构的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与“施蒂纳问题”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单一主客二元结构的克服
(一)如何理解费尔巴哈对马克思的影响
(二)单一主客二元结构的弊端
(三)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双重改造
四、从“个体—类”的纵向二元结构到横向二元结构
五、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个体—类”的横向结构:以《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为例
一、“人”与“社会”
(一)人类历史起源的“四因素说”
(二)“个人→社会”生成性逻辑的非本质主义倾向
二、共产主义与分工交往
(一)关于“共产主义”的分栏叙述对比
(二)关于“异化”的分栏叙述对比
三、分工何以推动历史发展
(一)分工与统治关系
(二)分工与世界市场
(三)如何看待“两种分工论”
四、恩格斯的“个体—类”横向结构
(一)国民经济学视域下的共产主义
(二)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的反思
五、本章小结
结语 对新的“类”结构的思考
后记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