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冬小麦复播玉米生产现状
1.2.2 DMA模型的发展与应用
1.2.3 水氮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研究
1.2.4 水氮对作物生理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1.2.5 作物生产中的水肥关系及其对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1.2.6 滴灌带灌水均匀度和堵塞率的发展
1.3 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不同水氮梯度对冬小麦复播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1.3.2 不同水氮梯度下冬小麦免耕复播玉米干物质动态积累过程研究
1.3.3 不同水氮梯度对冬小麦复播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1.3.4 DMA动态积累过程对产量的响应特征
1.3.5 冬小麦复播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研究
1.3.6 冬小麦复播玉米合理水氮施用阈值研究
1.3.7 干旱区滴灌“一带两用”下滴灌带灌水均匀度和堵塞率的研究
第2章 不同水氮梯度对冬小麦复播玉米生理特性的影响
2.1 试验区概况及实验方案设计
2.1.1 试验区概况
2.1.2 试验方案设计
2.1.3 观测项目及方法
2.2 不同水氮对冬小麦、复播玉米生长的影响
2.2.1 不同水氮对冬小麦株高的影响
2.2.2 不同水氮对复播玉米株高的影响
2.2.3 不同水氮对复播玉米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2.2.4 复播玉米株高生长模型率定与验证
2.2.5 不同水氮对复播玉米株高模型特征参数的影响
2.2.6 复播叶面积指数生长模型率定与验证
2.2.7 不同水氮对复播玉米叶面积指数模型特征参数的影响
2.2.8 小结
2.3 不同水氮对冬小麦复播玉米光合特性的影响
2.3.1 不同水氮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2.3.2 不同水氮对复播玉米灌浆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2.3.3 小结
第3章 不同水氮梯度下冬小麦免耕复播玉米干物质动态积累过程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方案设计
3.1.3 观测项目及方法
3.1.4 Richards模型及有效性检验
3.2 Richards模型拟合效果评估
3.2.1 冬小麦Richards模型拟合效果评估
3.2.2 复播玉米Richards模型拟合效果评估
3.3 不同水氮对DMA动态过程的影响
3.3.1 不同水氮对冬小麦DMA动态过程的影响
3.3.2 不同水氮对复播玉米DMA动态过程的影响
3.3.3 小结
3.4 不同水氮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3.4.1 冬小麦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分配
3.4.2 冬小麦叶片干物质积累变化
3.4.3 茎秆干物质积累变化
3.4.4 小结
第4章 不同水氮梯度对冬小麦复播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区概况
4.1.2 试验方案设计
4.1.3 观测项目及方法
4.2 不同水氮对产量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4.2.1 不同水氮对冬小麦产量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4.2.2 不同水氮对复播玉米产量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4.3 生长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4.3.1 冬小麦生长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4.3.2 复播玉米生长指标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4.4 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的通径分析
4.4.1 冬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的通径分析
4.4.2 复播玉米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的通径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DMA动态积累过程对产量的响应特征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区概况
5.1.2 试验方案
5.1.3 观测项目及方法
5.2 冬小麦Richards模型特征参数和产量的关系
5.3 复播玉米DMA动态积累对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冬小麦复播玉米水氮利用效率研究
6.1 试验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区概况
6.1.2 试验方案
6.1.3 观测项目及方法
6.2 不同水氮对冬小麦复播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2.1 不同水氮对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2.2 不同水氮对复播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6.3 不同水氮对冬小麦复播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3.1 不同水氮对冬小麦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3.2 不同水氮对复播玉米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冬小麦复播玉米合理水氮施用阈值研究
7.1 试验材料与方法
7.1.1 试验区概况
7.1.2 试验方案
7.1.3 响应面法介绍
7.2 响应面法结果分析
7.2.1 冬小麦响应面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7.2.2 复播玉米响应面试验结果及方差分析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一带两用”下滴灌带灌水均匀度和堵塞率的研究
8.1 试验材料与方法
8.1.1 试验区概况
8.1.2 试验方案
8.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8.2 “一带两用”对滴灌带灌水均匀度的影响
8.3 不同水氮对滴灌带堵塞率的影响
8.4 滴灌带特征参数的关系
8.5 灌水均匀度和堵塞率回归预测模型
8.6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