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内容
1.2.1 研究对象及范畴界定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研究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2.1.1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2.1.2 生态建筑等相关概念
2.1.3 有机更新理论
2.2 传统的绿色人文理念
2.2.1 “天人合一”的自然观
2.2.2 风水思想中的人居环境意识
2.3 建筑气候基本原理和方法
2.3.1 热舒适性原理
2.3.2 马斯洛需求理论
2.3.3 建筑气候分析法
2.4 绿色建筑评价理论
2.5 传统民居适应气候调研方法
第3章 豫西南气候与传统民居调查研究
3.1 豫西南地区地理条件与气候特征
3.1.1 豫西南地理与气候类型
3.1.2 豫西南气候因素与特征
3.2 豫西南传统民居室内环境的主观评价
3.2.1 调研问卷评价方法
3.2.2 主观评价结果分析
3.2.3 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分析
3.3 豫西南传统民居室内热湿环境测试
3.3.1 测试对象与时间
3.3.2 测试仪器与测点布置
3.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豫西南传统民居热舒适性调研分析
3.4.1 现场调研统计
3.4.2 影响居民热舒适性的因素
3.4.3 夏季与冬季热舒适性范围
第4章 豫西南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内容研究
4.1 豫西南传统民居特征
4.1.1 豫西南传统民居片区分布
4.1.2 豫西南传统民居基本特征
4.2 豫西南传统民居气候适应因素的系统性
4.2.1 豫西南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要求
4.2.2 自然环境因素的系统性
4.2.3 文化历史因素的系统性
4.2.4 建造技术因素的系统性
4.3 豫西南传统民居营建的气候适应性技术层面
4.3.1 乡村聚落层面气候适应性
4.3.2 建筑空间层面气候适应性
4.3.3 建筑材料与构造层面气候适应性
4.3.4 建筑设备技术层面气候适应性
第5章 豫西南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评价研究
5.1 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评价解析
5.1.1 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策略解析
5.1.2 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评价内容
5.2 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评价方法和步骤
5.2.1 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5.2.2 评价体系方法的选择
5.2.3 评价体系构建的步骤
5.3 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5.3.1 评价指标的筛选
5.3.2 评价体系的层次结构
5.3.3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5.3.4 评价体系的要素权重
5.4 评价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等级确定
5.4.1 评价模型的建立
5.4.2 综合评价等级
5.4.3 评价标准的确定
5.5 豫西南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评价
5.5.1 气候适应性总体评价
5.5.2 气候适应性评价等级
5.5.3 评价结果分析
第6章 豫西南传统民居气候适应性有机更新策略
6.1 豫西南传统民居规划选址的传承发展
6.1.1 空间格局和肌理的保护和调适
6.1.2 村落空间环境适宜性传承
6.2 豫西南传统民居功能布局层面更新策略
6.2.1 建筑布局与朝向
6.2.2 合院功能布局的更新
6.2.3 建筑功能空间的更新
6.3 更新后卫生间平面
6.3.1 围护结构性能提升策略
6.3.2 室内物理环境改善策略
6.3.3 营造技艺传承策略
6.4 豫西南传统民居可持续性更新
6.4.1 可再生能源利用
6.4.2 雨水利用
6.4.3 节水设施
6.4.4 节材设计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