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路径
二、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三、加快打造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第一章 正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
第一节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核心标志与基本特征
一、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
三、新质生产力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意义
一、应对百年变局的主动选择
二、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中之重
三、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三节 以新质生产力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内在逻辑
一、实现新旧动能转换
二、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三、扩大有效需求
第四节 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路径
一、以颠覆性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
第二章 打造产业科技创新策源地
第一节 大国博弈与中国科技发展
一、美国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政策演进
二、技术封锁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典型事实和作用机制
三、突破技术封锁的现实策略
第二节 以科技体制改革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成效
二、阻碍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机制性堵点卡点
三、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与路径
第三节 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一、筑牢重大科创平台支撑
二、畅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
三、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第三章 巩固传统产业领先优势
第一节 以数实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数实融合的基本内涵与具体形式
二、数实融合的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
三、以数实融合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关键路径
第二节 人工智能与产业变革:赋能机制与推进路径
一、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与产业架构
二、中国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国际比较
三、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变革的主要机制
四、持续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变革的政策选择
第三节 以碳达峰碳中和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一、碳排放的国际比较与中国定位
二、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
三、江苏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政策建议
第四章 做大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一节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成效与挑战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与特征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成就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二节 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国际比较
二、以产业集群为抓手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作用机制
三、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三节 打造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关键路径
一、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二、构建完善的创新网络
三、搭建产业集群的重要载体
第四节 因地制宜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案例:构建低空经济新生态
一、低空经济的发展现状与国际比较
二、低空经济发展的具体路径
三、低空经济发展的制度保障
四、江苏低空经济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五章 积极培育未来产业
第一节 未来产业的内涵特征与战略意义
一、未来产业的科学内涵
二、未来产业的基本特征
三、发展未来产业的战略意义
第二节 发达国家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以国家战略整合创新资源的美国模式
二、加大重大前沿技术创新投资的英国模式
三、推动重点领域系统性创新的德国模式
四、以“社会5.0”需求为指引的日本模式
第三节 未来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实践路径
一、国内未来产业的发展现状
二、先行省市积极推进未来产业的具体实践
三、江苏未来产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第四节 以未来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取向
一、提高科技创新策源能力
二、加强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三、持续引导前沿科技孵化落地
四、健全金融科技容错机制
第六章 推进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
第一节 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一、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第二节 发展壮大耐心资本
一、耐心资本的内涵与外延
二、壮大耐心资本的战略意义
三、壮大耐心资本的现实挑战
四、壮大耐心资本的具体路径
五、壮大耐心资本的政策选择
第三节 发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撑作用
一、生产力历次转型与基础设施支撑
二、新型基础设施的科学内涵与典型特征
三、以新型基础设施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机制
四、以新型基础设施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路径
第七章 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第一节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呼唤新型生产关系
一、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