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基础理论篇”,旨在厘清图书馆智能化与信息化的内涵界限,分析服务现代化背后的社会推动力,并借由国内外图书馆智能化发展路径的对比,为后续内容提供理论支撑。这部分不仅关注技术发展脉络,也重视用户行为变迁与制度导向对图书馆转型的深刻影响。
第二部分“技术应用篇”侧重探讨关键技术如何在图书馆实际服务中落地。无论是射频识别技术在资源流通中的广泛部署,还是语义标引与虚拟现实在用户服务层面的创新呈现,技术始终是工具,但不再是冷冰冰的中介。它与空间、用户、流程之间产生复杂的交互张力,推动图书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生成”。这些技术场景的展开,并不拘泥于高成本、高配置的解决方案,而是强调适应性与协同性,力求呈现一套面向未来的可复制、可演进的实践路径。
管理机制、人才生态如何与智能系统相伴成长,是本书第三部分“管理与创新篇”的关注点。图书馆员正悄然完成身份转化,从文献管理员逐步变成充分利用智能化技术的服务策划者。这一变化背后,既有岗位能力结构的重构,也涉及技术伦理、服务边界、知识产权等一系列敏感而又现实的挑战。本书在相关章节提出多种创新服务机制与跨界合作模式,既回应了宏观趋势,也立足于中观组织与微观个体的适应逻辑。
第四部分“案例与实践篇”,通过分析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芬兰赫尔辛基颂歌中央图书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代表性智能化运用项目,为前述内容提供可视化的落点。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应用场景虽各有特色,但均体现出智能化与本土化策略之间的张力与平衡。此外,本书还特别关注中小型图书馆的数字转型路径,通过Koha等开源系统与区域联盟资源共享机制的介绍,提供低成本、可推广的可行范式。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