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一、研究的选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三、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可能的创新
第一章 中国现代民族话语的兴起与民族建设的发端
第一节 “族类群体”与民族
一、历史发展中的“族类群体”并非现代国家时代的“民族”
二、外来“民族”概念的传入与中国现代民族话语的兴起
第二节 中国现代“民族”观念的酝酿
一、“民族”概念在中国的运用与民族划分的开启
二、“汉族”意识与“国内他族”观念
第三节 “非汉族类群体”意识的萌发
一、“边疆新政”与非汉族类群体的启蒙
二、民主革命对非汉族类群体的刺激
三、列强煽动蒙、藏上层的“民族分离”情绪
四、清王朝衰败与蒙、藏上层的“民族主义”抉择
五、台湾近代化与台湾“番民”的启蒙
第二章 中国现代民族话语的建构与民族建设的三种取向
第一节 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下的民族建设
一、“五族共和”观念与“各民族”建设
二、国民政府国族主义目标下的“各民族建设”
第二节 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影响下的民族建设
一、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传入与国内“各民族”的“新觉醒”
二、共产党的民族观念实践与各民族政治内涵的显现
第三节 学术界的民族研究
一、学术机构对“边疆民族”的调查研究
二、学者对“边疆民族”的调查研究
第四节 民族观念的碰撞与民族建设认知的提升
一、民族观念的论争与“各民族认识”的进步
二、主要社会政治力量的博弈与“少数民族意识”的强化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民族话语的确立与民族识别的展开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观念话语的国家实践及要求
一、民族区域自治的确立和以民族为单位的治理的确定
二、民族代表制与民族成分的划分
三、各省的民族调查工作实践与民族识别问题的凸显
第二节 新中国的民族识别与各民族的自觉认同
一、各民族的自觉要求是民族识别诸多现实性因素当中的重要因素
二、民族识别过程中以民族意愿为重要依据和原则
三、民族识别结果得到各民族的认同
第三节 56个民族的官方划分与民族认同的构建
一、民族称谓
二、民族归属
三、民族界限
四、政治地位和法律地位
第四章 党和国家民族话语的发展演进与民族建设的主客体自觉
第一节 党和国家的民族观念实践推动各民族发展演变
一、对民族识别结果的巩固
二、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波折
三、民族观念话语及实践的重塑
四、中华民族框架内的少数民族权利保障
第二节 民族研究对各民族发展的贡献
一、民族研究助力民族工作
二、民族研究受到冲击
三、民族研究的恢复与繁荣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中的民族研究
第三节 各民族的自我建设
一、各民族自我建设的逻辑线条
二、中华民族规约下的各民族自我建设
第五章 中国民族建设理论的基本逻辑
第一节 民族建设的基础和形式
一、民族建设的族类基础
二、民族建设:由“族类群体”到民族的转变
第二节 民族建设过程的“双线”轨迹及其互动演变
一、社会政治力量等建设主体的政治推动
二、民族的自我觉醒
三、主客体建设轨迹的基本重合
四、主客体建设轨迹的持续运行
第三节 民族基本要素的建设及类型
一、用民族概念指称各个“族类群体”:由随意嫁接到明确固定
二、社会政治力量对各民族的把握由一般到特殊
三、他称到自认:少数民族对“少数民族称谓”的逐步认同
四、自在到自觉:由族类认同到民族认同
五、类型划分:基本要素建设的族别差异
第四节 各民族与中华现代国家及中华民族的互动
一、中华现代国家构建过程中的“各民族建设”
二、各民族建设与中华民族建设的交织
第六章 中国民族建设实践的评估与展望
第一节 中国各民族建设的效应分析
一、民国时期各民族建设的积极效应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各民族建设的政治效应
三、民族识别后各民族建设功能的持续释放
第二节 中国民族建设的结构性特征及新时代的认知理路
一、各民族建设与中华民族的结构性特征
二、从“国家社会”逻辑出发认识各民族建设
三、推动各民族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衔接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