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监察法规的基本属性和制定研究/上海政法学院党内法规与纪检监察研究丛书
0.00     定价 ¥ 5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4405382
  • 作      者:
    作者:王园|责编:李军|总主编:葛卫华//潘牧天//刘长秋
  • 出 版 社 :
    法律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9-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在学术界率先阐述监察法规跨法和政治的属性,揭示其联结国家法律和党内法规桥梁纽带的功能,并从制定原则、制定权限、制定程序与制定技术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既阐释其制度逻辑和规范基础,又结合实践需求提出完善路径。本书兼具学理性与实操性,填补了监察法规研究的学术空白,为监察法规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系统方法和实务指引,对立法、执法工作者以及纪检监察学、法学研究者具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
目录
导论
第一章 监察法规的基本含义
第一节 监察法规的概念
一、多维视角下的监察法规
二、关于监察法规概念的评述
三、关于监察法规的界定
第二节 监察法规的双重属性
一、监察法规的政治属性
二、监察法规的法律属性
第三节 跨法和政治的监察法规
一、监察法规是连接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的桥梁纽带
二、监察法规是党内法规的法律表达形式
三、监察法规是特殊的法律法规形态
第四节 监察法规的立法意义
一、加强监察工作的法治化
二、构建完善的监察法律法规体系
三、改造中国官本位文化的腐败土壤
四、实现依法治国的总体目标
第二章 监察法规的问题检视
第一节 监察法规的制定主体较为单一
一、国家监委是监察法规的唯一制定主体
二、地方人大、地方监委未被赋予监察法规制定权
第二节 监察法规的制定程序不够健全
一、监察法规的制定公开性、参与性不够
二、内部监察规范性文件转化度不够
第三节 监察法规的制定技术有待完善
一、监察法规的内容结构不够科学
二、监察法规的形式结构不够规范
三、监察法规的表述技术不够精细
第三章 监察法规的制定原则
第一节 坚持党的领导
一、正确认识党领导立法
二、突出贯彻党的意志
三、突出党的立法全过程指导
第二节 坚持尊重和保障人权
一、法律意义上的人权
二、被调查人员的辩护权利保障
第三节 坚持纪法贯通、法法衔接原则
一、监察法规与党内法规的贯通
二、监察法规与法律法规的衔接
第四节 坚持民主立法
一、监察法规立法的内在要求
二、促进监察法规的内外统一
三、为监察法规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
四、为监察法规的实施提供监督保障
第四章 监察法规的制定权限
第一节 国家监委是制定监察法规的法定主体
一、国家监委与原国家监察部的区别和联系
二、国家监委与中央纪委的关系及运行机制
三、国家监委与全国人大的关系
第二节 全国人大与国家监委的立法权限划分
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立法权限
二、国家监委的立法权限
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与国家监委在监察法规立法上的衔接
第三节 地方人大、地方监委作为监察法规立法主体的可能性
一、地方人大、地方政府的立法权限
二、地方党委在党内法规立法中的权限
三、赋予地方人大、地方监委监察法规制定权的空间
第四节 监察法规的效力位阶
一、监察法规与监察规范性文件、党内法规的关系
二、监察法规与部门规章和地方监察规章的关系
三、监察法规与人大制定的法律法规的关系
四、监察法规与法律解释的关系
第五章 监察法规的制定程序
第一节 监察法规制定程序的含义
一、监察法规的立法程序应具有专门性
二、监察法规的立法程序应体现政治性
三、监察法规的立法程序应具备严谨性
第二节 监察法规制定程序的作用
一、保证监察法规立法内容的科学性
二、保障监察法规立法决策的民主性
三、确保监察法规立法权力的合法性
第三节 监察法规的制定步骤
一、监察法规立项环节应注重立法规划和论证
二、监察法规起草环节应突出政策的转换
三、监察法规审查环节应健全协商论证机制
四、监察法规决定环节应完善表决程序
五、监察法规公布环节应提升规范性
六、监察法规备案环节应有实质性审查
七、监察法规解释环节应具备专业性
第四节 监察规范性文件向监察法规的转化
一、监察规范性文件转化为监察法规的原则
二、监察规范性文件转化为监察法规的程序
第六章 监察法规的制定技术
第一节 监察法规制定技术的含义
一、监察法规制定技术的概念界定
二、监察法规制定技术的实质意义
第二节 监察法规的内容结构
一、法规内容的规范化
二、法规结构的科学化
三、与其他法律条款衔接的精细化
第三节 监察法规的形式结构
一、文本的形式要件
二、正文的层次结构
第四节 监察法规的表述技术
一、准确肯定
二、简洁庄重
三、规范严谨
四、逻辑严密
结论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