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宽恕研究
0.00     定价 ¥ 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9094267
  • 作      者:
    作者:卢颖|责编:郭绪书
  • 出 版 社 :
    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4-12-01
收藏
内容介绍
本书围绕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宽恕研究展开,旨在探讨宽恕与幸福感的关系并提出提升宽恕心理的策略。首先,介绍积极心理学内涵、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理论技术,为宽恕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接着,对宽恕进行多方面述评,包括其发展、模型、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分类及相关研究。然后,修订《大学生宽恕量表》,通过预测、再测确保量表信效度。之后,研究宽恕对幸福感的影响,发现宽恕与幸福感存在关联。最后,从塑造良好心态、发掘优秀品质、创新家校社共育机制三方面提出提升宽恕心理的策略,如主动学习知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以家庭教育为基础构建支持系统等。研究成果对丰富宽恕理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
目录
第1章 积极心理学述评
1.1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1.1.1 积极的情绪体验
1.1.2 积极的人格特质
1.1.3 积极的组织系统
1.2 积极心理学国外研究现状
1.3 积极心理学国内相关研究
第2章 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积极心理学相关理论
2.1.1 积极情绪的拓展与构建理论
2.1.2 解释风格理论
2.1.3 自我决定理论
2.1.4 心流理论
2.2 积极心理学相关技术
2.2.1 积极心理教练技术
2.2.2 积极赋义技术
2.2.3 感恩练习
第3章 宽恕述评
3.1 宽恕的发展
3.1.1 宽恕的提出
3.1.2 宽恕的概念
3.1.3 宽恕的国外研究现状
3.1.4 宽恕的国内研究现状
3.2 宽恕的模型
3.2.1 类型模型
3.2.2 发展模型
3.2.3 任务-阶段模型
3.3 宽恕的研究方法
3.3.1 问卷法
3.3.2 叙事法
3.3.3 故事法
3.3.4 实验法
3.4 宽恕的影响因素
3.4.1 冒犯者
3.4.2 冒犯事件
3.4.3 受害者
3.5 宽恕的分类
3.5.1 自我宽恕
3.5.2 人际宽恕
3.5.3 寻求宽恕
3.6 宽恕的相关研究
3.6.1 宽恕与幸福感的研究
3.6.2 宽恕与心理健康的研究
3.6.3 宽恕与攻击行为的研究
3.6.4 宽恕与同伴关系的研究
3.6.5 宽恕与反刍思维的研究
3.6.6 宽恕干预的研究
第4章 《大学生宽恕量表》修订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意义
4.2.1 理论意义
4.2.2 实践意义
4.3 研究内容
4.3.1 初步构建宽恕量表结构
4.3.2 修订《大学生宽恕量表》
4.4 研究方法
4.4.1 文献分析法
4.4.2 问卷调查法
4.4.3 访谈法
4.4.4 统计分析法
4.5 预测问卷修订
4.6 预测
4.6.1 施测
4.6.2 统计方法
4.6.3 项目分析
4.6.4 探索性因素分析
4.7 问卷的再测
4.7.1 施测
4.7.2 统计方法
4.7.3 信度分析
4.7.4 效度分析
4.8 分析与讨论
4.8.1 创新
4.8.2 总结与展望
4.9 结论
第5章 宽恕对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问题与假设
5.3 研究意义
5.3.1 理论意义
5.3.2 实践意义
5.4 研究对象
5.5 研究内容
5.5.1 调研大学生宽恕状况
5.5.2 比较两个群体在幸福感上的差异
5.5.3 研究宽恕对幸福感的影响
5.6 研究工具
5.6.1 自编一般问卷
5.6.2 修订的《大学生宽恕量表》
5.6.3 《综合幸福感问卷》
5.6.4 《社会幸福感问卷》
5.7 研究方法
5.7.1 文献分析法
5.7.2 问卷调查法
5.7.3 访谈法
5.7.4 统计分析法
5.8 研究结果
5.8.1 宽恕总体状况
5.8.2 两个群体宽恕状况
5.8.3 两个群体宽恕的比较研究
5.8.4 两个群体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5.8.5 宽恕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5.9 分析与讨论
5.9.1 宽恕总体状况
5.9.2 两个群体的宽恕状况
5.9.3 两个群体宽恕的比较研究
5.9.4 两个群体幸福感的比较研究
5.9.5 宽恕与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5.10 总结与启示
5.10.1 研究结论
5.10.2 研究创新性
5.10.3 研究局限与展望
第6章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宽恕心理的提升策略
6.1 塑造良好心态,增加积极的情绪体验
6.1.1 主动学习知识,树立乐观的处事态度
6.1.2 注重心理干预,强化宽恕行为
6.1.3 搭建服务平台,增强自我价值感
6.1.4 记录宽恕行为,探寻积极的情绪体验
6.2 发掘优秀品质,培育积极的人格特质
6.2.1 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树立正确的宽恕观
6.2.2 积极弘扬正能量,强化人文关怀机制
6.2.3 开展宽恕主题活动,优化自我认知
6.3 创新家校社共育机制,构建积极的支持系统
6.3.1 以家庭教育为基础,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6.3.2 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健全学生工作体系
6.3.3 以社会教育为依托,深化教育成果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