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德峨苗族的生活实录,一曲穿透时空的文化咏叹调。《深山苗歌——百色德峨镇》以身临其境的全景视角,为读者揭开祖国南疆苗族文化的瑰丽面纱。书中通过多幅珍贵图像与田野手记,以散文诗的笔触、纪实影像的质感,立体鲜活地勾勒出如星辰般散落在喀斯特石山之间的德峨图景。随作者一同走入苗山,与质朴的苗族人民对话,体验一场沉浸式的苗歌深山文化寻旅。这里记录着德峨镇的悠然时光与人文关怀,同时也关注着少数民族文化、乡村振兴、非遗保护的主题。这既是一部记录文化基因的备忘录,更是一部解码传统智慧现代转化的启示录。当钢筋森林中的我们翻开这本书,或许能在苗岭的晨雾中,找回那份失落已久的、与自然共生的生命原力。
在广西百色德峨镇云雾缭绕的群山中,苗族支系用千年迁徙的脚步丈量出文明的诗篇。本书构建了四大章节系统阐述主题。“在石头上生长的苗寨”作为开篇,细腻呈现德峨支系发展史,揭示出苗族人"择险而居"的生存智慧,以及他们与自然对话的独特时间哲学。读者将跟随文字,攀登峭壁间的石板寨,触摸岩缝中生长的古老吊脚楼,就能读懂这个"无字民族"如何将历史镌刻在建筑肌理中。走进“德峨圩”章节,扑面而来的是圩场文化的烟火气,作者用镜头语言般的描写,定格了苗家蜡染布匹与现代交通工具共舞的市集图景,解密跳坡节芦笙声中的文化密码。那些在月光下纵情歌舞的银饰少女,不仅是节庆的参与者,更是千年文化基因的传承载体。“五彩苗裳”章节堪称视觉与文化的双重盛宴,从濒临失传的草本染技艺到绽放国际舞台的现代苗绣,作者用笔触追踪了服饰从生活必需品到文化符号的蜕变轨迹。本书的最后,“今天的苗寨”一章则聚焦于苗寨的生活与文化变迁,当游客镜头的快门声打破马弄屯寂静,当牛角镌刻的孝道碑文正在风化,当三冲茶园里的时光遇见现代化的制茶工具,一个古老的民族正将自己的根系,扎进新时代的养分里生长。
德峨最迷人之处便是时光。旧的时光,新的时光,远的时光,近的时光,汇集在同一个空间,你会看到一种生活,它既是古老的,它又是崭新的。它融进这方水土之中,从那儿的人身上长出来,弥漫在人们的衣食住行里,弥漫在每一个日子里,每一个细节里。你会在某一个瞬间恍惚,然后感叹:果然,这就是德峨啊!
我想写德峨的时光带给我的诱惑,更想写在这些时光之下德峨人的生活日常——那些男人女人,大人小孩,他们内心里的悲喜,他们每一天的日出和日落、清晨与黄昏。
德峨苗族有四万多人,占全镇总人口的 88.67%。这让小镇随处可见苗族人的身影。这个在历史上曾频繁迁徙的族群,颠沛流离千百年之后终于停留下来,在这片土地上过着安定的生活。这份安定,在了解那段苦难的迁徙史之后,特别让人动容。
在这本书里,我把笔聚焦在苗族人身上,写村落、建筑、衣饰、习俗、节庆,以及饮食,这些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是时光的沉淀,更是时代的变迁。
只有到了节假日,张家寨才会闹腾起来,那是属于游客的时光,传统节日的氛围更为浓郁。平日里,张家寨是寂静的,那是属于村民的时光。我来到张家寨的时候,正是属于村民的时光。
寨子里很静。和别的村庄一样,这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去了,留在家里的多是一些老人和孩子。三两个村民坐在屋前聊天,看向我们的目光很是寻常。这些年,路从远方带来的人和带去远方的人,都让村人的目光拉长,越过重重山梁,看到山之外更辽阔、更繁复纷杂的世界。我们这些山外游客突然到来,或突然离开,张家寨的人早就习惯了。
我们沿着石级路慢慢行走,几只毛色鲜亮的鸡悠闲地在墙根脚岩石旁觅食,骤然被我们的脚步惊到,慌忙四散,扑棱棱拍打着翅膀,飞上石端或墙头,瞪着圆溜溜、黑漆漆的眼睛,无辜又警惕地看着我们。偶尔有母牛带着牛崽,橐橐地从我们身边走过,看也不看我们一眼,把我们逼退到路坎下,然后大模大样停在路中间,竖起尾巴,旁若无人地拉屎拉尿,再橐橐地大摇大摆离去。我们四处张望,却看不到牛的主人。这一切都是寂静的,惊飞的鸡和橐橐行走的牛,都加深了张家寨的寂静。
云雾丝丝缕缕,绕着黛色的岩石和黛色的吊脚楼,无声无息流动。云雾在远处时,成团成片;云雾在跟前时,却涣散如游丝。山静止,道路房屋静止,只有云雾在流动,这让张家寨像一幅画,却又分明不是画。
树木绿莹莹的,挂着雨露。细雨是我们走到山崖底时才飘起来的,淡淡的,若有若无,落在脸上、脖子上,很是冰寒。来之前,这里刚下过一场雪,我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过它们的样子,那是一个美丽的冰雪世界。我知道,待我离开之后,这里还会下一场雪。天气预报早就准确捕捉到这个信息,并通过手机传递给我。
这个冬天,我在张家寨就只看到云雾和细雨了。这是张家寨千百种面孔中最常见的一种。山崖上天气捉摸不定,季节在这里,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有时候山下还是夏,山上却已是冬了。这让来到这里的人,隔着一天两天,甚至只隔着早上和晚上,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张家寨。
张公用木头扎成的寨门早已不见了,那道飞檐翘角的高大寨门是后来修建的。狭窄的天然山门旁(那里曾经是第一道寨门),那棵生长了几百年,抑或是上千年的皂荚树,老得只剩下半截粗大的根蔸,石头一样立在原地。几根细枝从深褐色的根蔸旁长出来,嫩绿绿的,也不知道多年后它们会不会斜伸到对面去。
一个妇人背着背篓从石级下走上来,她穿着偏苗服装,蓝色大襟短上衣松松地系着带子。长过小腿的黑色半筒半褶蜡染长裙,绲压的两道红白彩线很是醒目,还在几百米开外,就抢先进入我眼里了。裙头的蜡染花布,裙两侧的褶纹,裙前的长围腰,平行下垂的细彩带,随着她脚步的走动,上下牵扯左右摆动,像带着风,很是婀娜。她应该年过七旬了,脸上纵横的皱纹告诉我,她大半生的沧桑。可她浑身上下,却让人莫名感觉出不一样的婀娜优雅来。那是来自偏苗服饰的婀娜优雅,与人的年龄无关,与人的容貌无关,甚至与人的高矮胖瘦无关。我在德峨圩看到的偏苗女子,八九十岁,四五十岁,二三十岁,十一二岁,五六七岁,任何一个年龄段的女子,当她们身着传统偏苗服饰时,无论是站立着,双手插到衣襟下(这是传统苗族女子常有的站立姿势)跟人闲闲交谈,抑或是背着背篓躬身行走在山道上,都有一种独特的迷人风韵。
前 言 001
在石头上生长的苗寨 005
迁徙之路迢迢 008
清晨和黄昏 024
日出和日落 033
张公山杨母山 046
德峨圩 055
赶圩归来啊哩哩 056
跳坡节 074
苗女杨刚奶 095
五彩苗裳 107
将非遗穿成产业 108
出走与归来 119
是无字史书 131
也是时光密码 143
今天的苗寨 153
凝固在时间里的部分 156
从牛说到移风易俗 168
关于茶,以及其他 179
后 记 199
主要参考资料 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