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植物生物学与生态学实验(第2版)/生命科学实验指南系列
0.00     定价 ¥ 12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0489
  • 作      者:
    编者:石福臣//赵念席|责编:罗静//刘晶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内容介绍
在广泛吸纳**版使用反馈和建议,以及植物科学领域*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精心修订并推出了《植物生物学与生态学实验》第二版。《植物生物学与生态学实验(第二版)》继续依托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生物学和生态学系深厚的实验教学底蕴,同时紧密跟踪国内外植物科学教育的发展趋势,旨在为学生提供一本更加全面、前沿且实用的实验指导图书。
展开
精彩书摘
**部分纏物解剖实验
  实验1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实验目的】
  1.了解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功能。
  2.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实验材料】1.永久制片
  洋葱根尖永久切片。
  2.新鲜材料
  蒲公英花、种子等。
  【器材和试剂】1.器材
  光学显微镜、体视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滤纸、擦镜纸。
  2.试剂
  (1)香柏油。
  (2)乙醚。
  (3)无水乙醇。
  【实验内容与步骤】1.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1)构造
  光学显微镜的种类很多,但基本构造相同(图1-1),由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组成。
  (1)机械部分:包括镜座、镜臂、镜筒、焦距调节(粗调节和细调节)螺旋、载物台(镜台)五部分。
  镜座:是显微镜基部的底座,起支持及固定镜体的作用。
  镜臂:拿取显微镜时手握之处,上接镜筒,下接镜柱。
  镜筒:与镜臂相连的、中空的圆形长筒,上接目镜,下接物镜转换器。镜筒的作用是保护成像的光路。
  焦距调节螺旋:分粗调节螺旋与细调节螺旋。粗调节螺旋为镜柱上的两个大旋钮,用于较大幅度地升降载物台,以调节物镜与标本之间的距离,从而获得合适的焦距;细调节螺旋在粗调节螺旋的轴心,用以更精细地调节焦距,使用时,一般旋转不可超过一周。若遇到细调节螺旋向前方(或后方)不能旋转时,可向相反方向转动细调节螺旋数圈,然后重新用粗调节螺旋调整后,再微调细调节螺旋。
  载物台(镜台):是承载标本的方形平台,中央有一圆孔,称为通光孔,便于通过光线。载物台后侧有一标本移动器调节螺旋,是移动标本的机械装置,可使标本向前后、左右移动,用以调整标本的位置。
  图1-1光学显微镜结构图
  (2)光学部分:是构成显微镜的主要部分,由成像系统与照明系统组成。成像系统包括物镜和目镜,照明系统包括聚光器和反光镜。
  物镜:位于镜筒的下方,可通过物镜转换器调换不同放大倍数的物镜;物镜的主要作用是将被观察的物体形成一个清晰、放大的实像,以供目镜进一步放大。由于接近被观察的物体,因此也被称为接物镜。物镜是决定显微镜质量的*重要部件,通常由多个透镜组合而成,嵌于金属筒内,这些透镜经过精密的设计和制造,以克服单个透镜的成像缺陷,从而提高成像质量。物镜的设计考虑到了光学原理和人眼的视觉特性,以确保观测的清晰度和舒适度。物镜的放大倍数是一个重要参数,通常以“X”表示,放大倍数刻在物镜金属筒上(如4X、10X、20X、40X、100X),习惯上把放大倍数10X以下的物镜称为低倍物镜,放大倍数40X至55X的物镜称为高倍物镜。此外还有油浸物镜(简称油镜),放大倍数为100X。物镜的金属筒越长,镜头与标本间的距离越近,焦距越短,放大倍数越大。
  目镜:位于镜筒的上端,也被称为接目镜或观测镜。目镜的主要作用是将物镜所形成的实像进行放大,以供人眼观测。它由两块透镜组成(其中之一常附有一个指针,用
  于指示观察的目标物),常备有几个倍数不同的目镜(5X、10X、20X),根据需要可以更换使用,放大倍数刻在目镜金属筒上,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观察者的视力对显微镜的使用有重要影响,如果观察者的视力不佳,可能会导致观察到的图像不清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调整目镜的视度圈来校正视力差异,使图像变得清晰。
  聚光器:位于载物台下方的中央部分,由数个透镜组成,其作用是聚集光线,使射入镜筒的光线增强以提高标本的亮度。聚光器可用调节螺旋进行上下调节,以得到适宜亮度:聚光器下降,亮度降低;反之,亮度增加。聚光器的下面附有虹彩光圈,上有操纵杆,利用操纵杆可调节光的强弱。
  光源:显微镜的成像质量与照明光源有密切联系,照明光源可分为人工光源和天然光源。显微镜自带的人工光源安装在显微镜的镜座里,由一个灯泡和一组棱镜组成。灯泡发出的光经一组棱镜折射后,先后经过聚光器、通光孔、标本(玻片、切片等)、物镜、镜筒、目镜等,*后到达观察者的眼睛。镜座的侧面有一个光源开关和一个光强调节螺旋,镜座的通光孔处安装有一个金属圈,必要时,可以将黄色或蓝色等滤光玻片放于其中,以改变光源灯的色调(一般不使用)。人工光源还包括非显微镜自带的光源,如显微镜灯、日光灯或台灯。天然光源通常指太阳光。在使用显微镜灯、日光灯、台灯和太阳光作光源时,需要安装反光镜,且不能同时使用显微镜自带的人工光源。
  反光镜:位于聚光器下方,含有旋转轴结构用来调节入射光的角度,使光源经反射进入聚光器。反射镜分为平凹两面,其中,凹面镜有聚光作用,多在弱光或有障碍物的环境中使用;平面镜无聚光作用,所反射光线均匀,因此,多在强光环境中使用。当使用显微镜自带的人工光源时,可将反光镜取下。
  2)成像原理
  光学显微镜是利用光学的成像原理来放大标本的结构特征。*先光射到聚光器上汇集成束,穿过标本后进入到物镜的透镜上;物镜将标本上的结构特征作**次放大,此时结构特征为倒立的实像;这一倒立的实像经过目镜第二次放大,成为倒立的虚像;用眼睛观察到的标本的结构特征为经过两次放大后的倒立虚像。
  3)使用方法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包括光线的调节和焦距的调节,具体步骤如下。
  (1)光学显微镜的转移和放置:从镜箱内取出显微镜时要用右手紧握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并保持平衡状态,切勿只用一只手提取,以免目镜掉落或与它物相碰。显微镜取出后,将其放在离桌边3~4cm处的左前方,左手绘图者与此相反。
  (2)光源调节:一般情况下用显微镜自带的人工光源。使用其他光源时,需装上反光镜以调节光强度。对光时须用低倍物镜对着通光孔,一边通过目镜观察视野的明亮度,一边调节反光镜使视野中的颜色均匀且明亮。
  (3)低倍物镜的使用:使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如洋葱根尖永久切片),须先在低倍物镜下找到需观察的部位。低倍物镜使用步骤如下:*先,把标本或观察物(切片、涂片等)放在载物台上,用标本夹卡住标本,使用标本移动器调节螺旋将标本中的目标
  结构对准通光孔中央;然后,用眼睛从侧面看物镜,调节低倍物镜与标本的距离至大约5mm;接下来,眼睛通过目镜观察目标结构,同时用粗调节螺旋使镜筒慢慢上升,直到能清楚地看到目标结构为止,随后还可通过轻微转动细调节螺旋以得到更清晰的物像。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一定要两眼睁开,以减少眼睛疲劳。
  (4)高倍物镜的使用:当在低倍物镜下不能对较小物体或细微结构进行较清晰地观察时,需增加物镜的倍数,换高倍物镜观察。步骤如下:*先,在低倍物镜下找到目标结构并将其移至视野中心位置;然后小心地转动物镜转换器,换低倍物镜为高倍物镜;*后,旋转细调节螺旋直至视野中的物像清晰为止。
  (5)油镜的使用:当高倍物镜不能满足观察需要时可换成油镜观察,具体方法如下:*先,在高倍物镜下找到目标结构,并将目标结构移至视野的中心位置;然后,在盖玻片上加1滴香柏油,并小心地转动物镜转换器,换高倍物镜为油镜(100X);随后慢慢抬升载物台,将油镜镜头浸入油滴中,从侧面观察,使油镜镜头几乎与标本接触为止。接下来,眼睛通过目镜观察目标结构,同时通过轻微转动细调节螺旋以得到清晰物像。
  香柏油干燥后不易擦净,且易损坏镜头,因此,油镜使用完毕,须立即将镜头上的香柏油擦净。具体方法:用棉棒或镜头纸蘸少许乙醚与无水乙醇的混合液(7:3)擦净镜头。虽然二甲苯也可将香柏油擦拭干净,但它会溶解固定镜头用的胶,长期使用将造成镜片脱落,因此,尽量避免使用二甲苯擦拭显微镜镜头。
  (6)显微镜使用完毕后,关闭电源,将各个部分回归原样。具体步骤:旋转粗调节螺旋,使载物台下降,取下标本;转动物镜转换器,使两物镜镜头之间的位置正对通光孔;然后,旋转粗调节螺旋,使载物台上升;*后,右手紧握镜臂,左手托住镜座将显微镜置于镜箱中。
  2.体视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体视显微镜是一种具有正像立体感的显微镜,其倍率变化是由改变镜组之间的距离而获得的,因此又称为“连续变倍体视显微镜”。
  1)构造
  如图1-2所示,体视显微镜也可以分为机械部分和光学部分。
  (1)机械部分:包括镜座、立柱、升降调焦旋钮、承物台等部分。
  (2)光学部分:由成像系统与照明系统组成。成像系统包括目镜、棱镜组和物镜。
  2)基本原理
  标本或被观察物(如蒲公英花、种子等)无须加工制作,直接放在镜头下配合照明即可观察,像是直立的,便于操作和解剖。视场直径大,但观察物放大倍率在200倍以下。体视显微镜的特点如下:双目镜筒中的左右两光束不是平行的,而是具有一定的夹角(体视角一般为12~15。)(图1-3)在目镜下方的棱镜把像倒转过来,因此成像具有三维立体感;虽然放大倍数不如光学显微镜,但其工作距离很长、焦深大、视场直径大,便于观察标本的三维立体层次与表面细节。
展开
目录
目录
**部分 植物解剖实验
实验1 光学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 3
实验2 植物细胞 9
实验3 植物组织 15
实验4 种子和幼苗 19
实验5 根的形态与结构 23
实验6 茎的形态与结构 28
实验7 叶的形态结构及营养器官的变态 34
实验8 花的形态及表示方法 40
实验9 花序与花内部结构 43
实验10 胚的发育、种子与果实的形成 47
第二部分 植物分类实验
实验11 植物的识别与鉴定 53
实验12 藻类植物 58
实验13 苔藓植物门和蕨类植物门 63
实验14 裸子植物 67
实验15 被子植物——木兰科、毛茛科和睡莲科 71
实验16 被子植物——蔷薇科和豆科 73
实验17 被子植物——十字花科、锦葵科、藜科和杨柳科 76
实验18 被子植物——木犀科、旋花科、唇形科和菊科 79
实验19 被子植物——泽泻科、百合科、禾本科、天门冬科、石蒜科和莎草科 81
实验20 水生植物 83
第三部分 植物生理实验
实验21 植物组织水势的测定 89
实验22 小麦幼苗吐水现象的观察 93
实验23 植物硝酸还原酶活性的测定 95
实验24 光合作用的Hill 反应 100
实验25 核酮糖-1, 5-二磷酸羧化酶活性的测定 104
实验26 光周期对淀粉合成的影响 107
实验27 油类种子萌发过程中主要物质含量变化的观察 111
实验28 谷物种子内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114
实验29 生长素对生根的促进作用 118
实验30 赤霉素对α-淀粉酶的诱导作用 120
实验31 乙烯对果实的催熟作用 123
实验32 细胞分裂素对叶片的保绿效应及对离体叶片中SOD 酶活性的影响 127
实验33 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植物激素对植物形态建成的作用 133
实验34 植物基因组DNA、RNA 的分离和提取 136
实验35 植物基因转化体系的构建及结果鉴定 141
实验36 植物光合-光响应及光合-CO2 响应*线的测定 150
实验37 植物呼吸速率的测定——氧电极法 154
实验38 矿质元素缺乏症状的观察及光合、荧光参数的测定 157
实验39 愈伤组织中吲哚生物碱的提取和测定 163
实验40 利用转基因烟草愈伤组织生产抗癌类吲哚生物碱的虚拟仿真实验 167
第四部分 植物生态实验
实验41 气候因子的测定 173
实验42 土壤生态指标的测定 179
实验43 水体主要生态指标的测定 193
实验44 渗透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204
实验45 植物对渗透胁迫的响应 208
实验46 蚕豆根尖细胞微核试验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218
实验47 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Logistic增长 221
实验48 浮游植物对温度、pH耐受性的观测 224
实验49 植物种间竞争 228
实验50 植物种间化感作用 232
实验51 植物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234
实验52 植物群落结构调查和多样性分析的基本方法 237
主要参考文献 243
附录Ⅰ 生物绘图 244
附录Ⅱ 基本实验技术 246
附录Ⅲ 常用试剂的制备 252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