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总则
**节药物使用法律法规
肿瘤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大疾病。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保障肿瘤患者健康权益,通过国家谈判、纳人医保、进口抗肿瘤药税费优惠等多项举措,不断提高抗肿瘤药物可及性。为进一步提高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国家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组织修订并发布了一系列肿瘤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路径等,进一步规范肿瘤诊疗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促进抗肿瘤药物合理使用。
一、药物使用相关法律法规
近年来,抗肿瘤新药不断涌现,越来越多抗肿瘤药物上市,并被纳人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医保)药品目录。国家卫生健康委高度重视肿瘤诊疗和药品管理工作,完善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进一步加大了管理工作力度。一是要加强抗肿瘤药物全过程管理,要求医疗机构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医疗机构处方审核规范》等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二是要严格规范诊疗行为,要求医疗机构严格控制抗肿瘤药物和辅助用药的品种数量,对同一通用名称药物品种,其品规数量要做出限定。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和新农合药品目录收录及国家谈判药品,明确抗肿瘤药物和辅助用药的分类使用原则、使用比例,定期开展抗肿瘤药物和辅助用药监测与评价,不断降低辅助用药的使用比例。三是要求医疗机构建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络体系,加强信息化质控和评估,降低抗肿瘤药物用药错误风险;加强抗肿瘤药物监测报告和分析,积极应对药品不良反应;加强抗肿瘤药物用药安全监管,提高合理用药、安全用药水平。
二、肿瘤用药相关指导原则
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水平,国家卫生健康委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强肿瘤规范化诊疗管理工作的通知》《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试行)》《抗肿瘤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指标(2021年版)》《新型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3年版)》等多项规范,重点强调抗肿瘤药物合理使用要求,对相关疾病临床指征及靶向药物的使用提出具体指导,推动进一步规范肿瘤临床诊疗行为,提升医疗服务规范化水平。
上述指导原则对医疗机构内抗肿瘤药物的遴选、采购、储存、处方、调配、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等全过程管理做了相应规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实行药物分级管理。考虑到抗肿瘤药物种类较多,新药上市速度不断加快,且肿瘤治疗分布在多个临床科室等现状,将抗肿瘤药物分为限制使用级和普通使用级,由医疗机构制订抗肿瘤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考核并授予医师相应的处方权,医师按照被授予的处方权开具相应级别的抗肿瘤药物。二是强调药物的循证使用。为避免抗肿瘤药物的无指征使用,规定应当根据组织或细胞学病理诊断结果,或特殊分子病理诊断结果、基因靶点检测结果等,确认患者适用后方可开具抗肿瘤药物,并遵循诊疗规范、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药品说明书等,合理使用抗肿瘤药物,对药品说明书中未明确但具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品用法进行严格管理。三是重视药物治疗方案的规范制订。要求*次药物治疗方案,由肿瘤诊疗能力强的医疗机构或经省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按照相应标准和程序遴选的其他医疗机构制订并实施,鼓励由三级医疗机构制订并实施*次药物治疗方案,以避免由于能力不足导致的用药治疗不规范、不正确等问题。四是明确监管措施。要求各级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将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人对医疗机构的考核评价,要求医疗机构将其纳人医师定期考核、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业务考核,并对限制和取消医师处方权的情形作出规定。
此外,《关于进一步加强用药安全管理提升合理用药水平的通知》中也要求加强抗肿瘤药物的使用管理,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基因检测等,识别用药风险,制订个体化用药方案,优化药物品种选择,精准确定用药剂量。同时,要求医疗机构定期开展用药监测与评价,包括定期收集、整理本机构及临床各科室抗肿瘤药物和辅助用药使用情况,评估药物使用合理性。二级以上医院还要组织制订抗肿瘤药物和辅助用药临床应用专项评价方案,明确评价指标,每6个月开展一次专项评价,以加强抗肿瘤药物和辅助用药临床应用监测与评价。《关于印发肿瘤诊疗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的通知》中也对按照有关制度规范使用抗肿瘤药物做了相关要求,包括要加强处方审核、点评,强调拓展性用药的条件和流程,严格外购药品使用管理等,强化肿瘤用药管理,提高用药规范化水平。
综上,由于抗肿瘤药物药理作用的*特性及肿瘤患者病情的特殊性,药物管理及应用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伤害。因此,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应当严格遵循相关的指导原则,以保障药品质量和保护患者安全。
第二节药物的剂型
在抗肿瘤治疗中,药物的剂型设计对治疗效果及患者的安全性有重要影响。抗肿
瘤药物的剂型不仅决定了药物的释放方式和吸收特性,还直接影响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了解药物不同剂型的特点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能够帮助药学工作者优化药物使用,提高治疗有效性,并*大限度地减少不良反应,从而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一、抗肿瘤药物剂型的多样性及其临床应用
抗肿瘤药物的剂型涵盖了静脉注射剂、皮下注射剂、口服制剂、局部给药等多种形式。每种剂型的设计都基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及治疗需求,影响药物在体内的分布、代谢和排泄。
静脉注射剂是抗肿瘤药物的常用剂型,能够迅速将药物引人血液循环,保证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浓度。溶媒不仅影响药物的疗效,还可能对患者的安全性产生重大影响。药学工作者在配制静脉注射剂时必须严格遵守配伍禁忌,选择适当的溶媒,以确保药物的稳定性和治疗效果。例如,奥沙利铂作为一种常用的铂类化疗药物,具有严格的溶媒要求,不可与生理盐水配伍,而应使用5%葡萄糖溶液进行稀释和输注。如果误用生理盐水,会导致药物失活,影响治疗效果。
皮下注射剂是另一种常用的给药方式,适合需要长期治疗但希望减少输液相关不适的患者。皮下制剂如*妥珠单抗的皮下复方制剂,通过改良的药物递送技术,使药物能够在较短时间内缓慢释放人血,保持稳定的药物浓度,同时减少治疗时间和患者的不适。但给药部位不当或注射速度过快,仍可能导致局部疼痛、注射部位反应或药物吸收不完全。
口服制剂的优势在于其便捷性和患者的依从性高,患者可以居家治疗。然而,口服药物的吸收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胃肠道环境、进食时间及其他药物的干扰。以氟尿嘧啶类药物为例,这类药物的吸收与进食时间密切相关。若患者在空腹或进食后服药不当,可能会影响药物的吸收。此外,患者居家治疗使用口服制剂时,若未能按时按量服药,或在未咨询医师的情况下调整药物剂量,可能会导致药物浓度波动,影响治疗效果。
在抗肿瘤药物治疗中,用药错误常与剂型选择不当或使用不当有关。例如,抗代谢类药物甲氨蝶呤在静脉、口服和局部使用中具有不同的剂量和作用机制。若在口服甲氨蝶呤时剂量计算错误,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过量累积,引发肝脏毒性或骨髓抑制。因此,临床对于不同剂型和给药途径的药物剂量必须进行严格管理。
二、主药和辅料与抗肿瘤用药安全性
在抗肿瘤药物的剂型设计和制备过程中,辅料和助溶剂的使用对药物的稳定性、溶解性及其治疗效果至关重要。辅料在提高药物性能的同时,也可能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过敏反应。因此,了解辅料的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处理措施,是确保患者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
以培美*塞为例,在使用过程中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为了减少培美*塞相关的不良反应,如皮疹和过敏,常规的预处理方案为化疗前口服皮质激素和叶酸。
辅料也可能影响用药安全性。紫杉醇是一种广泛用于治疗多种实体瘤的化疗药物。然而,由于紫杉醇本身难溶于水,其注射液中通常会加人氢化蓖麻油作为助溶剂。氢化蓖麻油虽然有效解决了药物的溶解问题,但也被认为是导致紫杉醇注射液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轻者可能出现皮疹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导致过敏性休克。因此,使用紫杉醇注射液前必须进行严格的预处理。
另一种常见的抗肿瘤药物多西他赛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多西他赛主要用于治疗乳腺癌、肺癌及前列腺癌等恶性肿瘤,其制剂中加人了吐温80作为助溶剂。然而,吐温80会引发过敏反应,部分患者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因此,使用多西他赛时,预处理同样至关重要。正确的预处理不仅能有效预防过敏反应,还能减少多西他赛引起的液体潴留。
综上,抗肿瘤药物中所使用的辅料和助溶剂虽然有助于改善药物的溶解性和稳定性,但也可能影响患者用药安全性。医药护工作者在药物选择和使用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这些辅料带来的潜在风险,制订合理的预处理方案,并在用药过程中密切监控患者的反应,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过合理的预处理和监控,能够大大降低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
第三节药物的给药途径
药物的给药途径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药物给药途径不仅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及代谢,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产生深远的影响。随着肿瘤治疗的不断发展,针对不同类型肿瘤和患者个体差异,给药途径也在不断优化和多样化。
抗肿瘤药物的给药途径是决定药物疗效、药代动力学特性及毒副作用的关键环节。随着癌症治疗模式的不断革新,如何将药物高效、精准地输送至肿瘤部位,成为肿瘤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传统的抗肿瘤药物给药途径,如口服、静脉给药、肌内注射、鞘内注射等,虽然仍是临床常用的手段,但在特定癌种和复杂病理条件下,其疗效和安全性受到局限。新型药物给药途径的开发和应用,尤其是在局部治疗、靶向输送及长效制剂等方面的突破,正逐渐改变肿瘤治疗的格局。
抗肿瘤药物给药途径的选择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药物的理化性质、靶标特异性、肿瘤类型和分布,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不同的给药途径会直接影响药物的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和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特征。传统的静脉给药途径能够迅速将药物输送到全身循环,如化疗药物,但其全身毒性较大,尤其是对快速增殖的非肿瘤细胞(如骨髓、胃肠道上皮细胞)影响显著。相比之下,局部给药途径如膀胱灌注,通过直接作用于肿瘤部位,可实现更高的局部药物浓度,显著减少系统性副作用。
近年来,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的崛起,口服药物的开发取得了长足进步。口
服给药因其便捷性和较高的患者依从性,成为许多靶向治疗药物的*选途径。然而,口服药物存在生物利用度低、个体差异大等问题,胃肠道吸收和*关效应常导致药效不稳定,限制了某些药物的应用范围。因此,如何通过药物制剂设计提高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成为口服给药途径优化的核心挑战之一。纳米技术为口服药物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通过纳米载体的包裹和靶向修饰,能够提高药物在胃肠道中的吸收和稳定性,增强抗肿瘤效果。
局部给药途径(如皮下注射、腹腔内注射)在某些肿瘤类型(如卵巢癌、胃癌)的治疗中具有*特的优势。局部给药途径能够将药物集中在肿瘤部位,减少全身暴露,从而降低毒副作用。尤其是在腹膜转移的癌症中,腹腔内化疗(intraperitoneal chemotherapy,IP)通过在腹腔中直接注人化疗药物,显著提高了局部肿瘤杀伤率。然而,局部给药途径也面临技术上的挑战。操作复杂性、药物分布的均勻性和局部并发症的发生率,都是局部给药途径的限制因素。为此,未来的发展方向将聚焦于药物递送系统的改进,例如应用微球或纳米颗粒载药系统,以改善药物在局部组织中的分布和持续释放。
动脉内注射(intra-arterial infusion,IA)作为一种局部强化给药方式,已广泛应用
于肝癌等实体瘤的治疗中。通过将化疗药物直接注人肿瘤供血动脉,动脉内注射可在肿瘤局部实现高浓度的药物暴露,从而减少全身毒性。动脉内注射常与介人技术结合,如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通过血管栓塞减少肿瘤血供,进一步增强化疗效果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