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评价与适应策略)
0.00     定价 ¥ 26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9214
  • 作      者:
    作者:封志明//蔡红艳//游珍|责编:石珺//李嘉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内容介绍
《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包括上、下两篇共11章。上篇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从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到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限制性分类、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与适应性分等,再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从技术方法到实际应用,完成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下篇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集成,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平台,研发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系统、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和成果集成与可视化系统,实现了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国别评价及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XDA20010203)”隶属“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评价与适应策略(XDA20010200)”研究课题,是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简称“丝路环境”专项)项目七“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科学评估与决策支持方案”的三项重要研究内容之一。面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的国家需求,科学认识丝绸之路共建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水平与超载风险,研究发展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平台,实现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数字化与系统化,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和国家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无疑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就是绿色丝绸之路共建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成果的综合反映和集成表达。本章将扼要阐明立项背景与科学意义、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著作框架和研究进展与主要成果。
  1.1立项背景与科学意义
  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促进共建国家可持续发展是国家根本战略需求所在。科学认识共建国家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超载风险,把握“底线”是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科学基础;客观评价不同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适宜性和限制性,摸清“上限”是推进“六廊六路”国别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
  资源环境承载力关乎资源环境“*大负荷”这一基本科学命题。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静态到动态、从分类到综合,正由单一资源环境约束发展到人类的资源环境占用综合评价,亟待突破承载阈值界定与参数率定等关键技术,从分类到综合发展一套系统化和数字化的评价方法与技术体系。
  1.1.1国家战略需求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推行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建设进展显著,中蒙俄、中巴等经济走廊持续推进,我国已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以“钉钉子”的精神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并提出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推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丝绸之路,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并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基础评价与综合评价研究。
  (1)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促进共建国家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是国家根本战略需求所在。
  随着《巴黎协定》的通过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正式启动,全球已进入低碳、绿色和清洁能源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低能耗、高效益的绿色经济成为各国经济转型的方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国际潮流和趋势。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涉及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169个具体目标。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促进共建国家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仅有利于“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还有助于提升中国发展道路、生态文明理念的软实力。同时,实现包容性发展,就必须寻求和依靠*大共识,而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的绿色发展理念是全球共识,*没有争议。打造绿色丝绸之路,促进共建国家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也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共商、共建、共享”三大理念,推动可持续发展、改善民生让合作各国老百姓得到益处,是平等包容、多元文化的重要体现。
  (2)科学认识共建国家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超载风险,把握“底线”,是打造绿色丝绸之路的重要科学基础。
  “一带一路”建设,必须在促进共建各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发展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展各国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促进跨国界社会经济协作的一个重要手段。要实现“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目标,人口-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必须先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覆盖区域内资源丰富,但是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脆弱敏感,沙尘暴、干旱、水土流失、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经济发展差距极大。“陆上丝绸之路”高空受西风带控制,污染物和沙尘自西向东传输,形成了明显的跨境复合污染。脆弱的生态系统,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必定会对资源环境造成较大压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凸显。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可以为共建国家和地区的绿色发展提供科学前提和基础。
  (3)科学评价不同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适宜性与限制性,摸清“上限”,是推进“六廊六路”国别建设的重要基础保障。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大量基础设施项目,面临诸多资源环境与自然灾害挑战。“六廊六路”建设大多对当地资源的依赖性较强,对环境影响也比较大,必须将建设置于客观评价不同国别资源环境承载力承载水平与超载状态,以及资源环境适宜性与限制性等的基础上,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避免因资源环境问题认识不当导致当地居民反对、保证项目顺利实施,减轻对外投资风险,避免因资源环境问题而引发外交风险乃至政治风险。我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绿色发展,不断落实绿色方案,倡导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对外投资方面,商务部、环境保护部(2018年更名为生态环境部)联合发布了《对外投资合作环境保护指南》(商合函[2013]74号),对境外投资中资企业的环保行为提出了指导意见。然而,有些早期的对外投资项目,环境保护问题没能得到妥善处理,使得东道国政府对投资者采取了环境规制。为了发挥中国的引领作用,消除合作过程的疑虑,更好地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实现区域整体合作共赢,必须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4)厘清“一带一路”各共建国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提出国别适应策略与政策建议,可为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在不同时空尺度相互作用的表征。资源环境承载状态是决定地区开发潜力和开发风险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资源禀赋差异较大,加之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了不同国家之间资源环境承载状况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该地区各国不可能走相同的发展道路,需要基于资源环境承载状态进行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选择。系统掌握共建各国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状况,科学研判共建国家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将有效地提升绿色丝绸之路建设空间布局的科学性,科学指导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路径选择,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提高我国应对共建各国资源环境承载状态变化而引起安全风险的能力。
  1.1.2科学发展需要
  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关乎资源环境“*大负荷”这一基本科学命题。国外“资源环境承载力”提法并不常见,国内2000年以来趋于频繁。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从静态评价到动态监测、从分类评价到综合评估,正由单一资源约束评价发展到人类的资源环境占用的综合评估。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亟待突破资源环境承载阈值界定与关键参数率定技术,从分类到综合发展一套系统化和数字化的评价方法与技术体系。
  (1)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事关资源环境“*大负荷”科学命题,亟待发展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当前,国外以“资源环境承载力”的提法还不常见,但该提法在国内地理学、资源科学与环境科学等领域较为频繁(张林波等,2009;张燕等,2009;高晓路等,2010;刘文政等,2017)。这与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人地关系紧张总体态势密不可分(方创琳,2004;潘丹等,2013;李小云等,2016)。尽管早在1995年我国就已有“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的文献报道与论述,但是相关研究还仅仅是简单、机械地将生态承载力、资源承载力与环境承载力等概念拢合在一起(刘殿生,1995),深入综合研究还不多见。20余年来,国内学者坚持致力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的本土化研究(齐亚彬,2005;谢高地等,2005;邓伟,2009;高晓路,2010)。到2016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海洋局等13部委联合印发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技术方法(试行)》,标志着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已由基础研究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然而,在关键科学问题方面,有关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承载阈值界定与关键参数率定技术等缺乏深入研究(封志明等,2016,2017)。这将深刻制约我国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走向全球。“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大多属于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人口-社会经济发展同样面临资源环境刚性约束,且未来这种约束状态还将加剧(刘卫东,2015;杜德斌等,2015;公丕萍等,2015;卢锋等,2015)。自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开展土地承载力研究以来,以“适宜性分区一限制性分类一适应性分等一警示性分级”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国别研究还处于空白状态。开展共建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适应策略研究,可为更好地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2)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目前正向土地资源承载力综合研究发展。
  国外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承载力始于1949年阿伦(W.Allan)在非洲农牧业的研究(Allan,1949)。他给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明确定义与计算公式,即“在特定土地利用情形下(未引起土地退化),一定土地面积上所能永久维持的*大人口数量(Allan,1949)。之后一段时期内,土地承载力在人类学、地理学及资源科学等得到了长足发展(Bose,1967;陈念平,1989;傅伯杰,1993;封志明,1993,1994;封志明等,2008;刘东等,2011;彭文英等,2015;Qian et al.,2015)。与土地承载力较为接近的一个专业术语是“人口承载力,,(humancarryingcapacity)(Leopold,1943;Kirchner et al.,1985;Cohen,1995;Gerland et al.,2014),*早由A.Leopold于1943年提出。国外有关土地承载力代表性论著有福格特(W.Vogt)的《生存之路》(Vogt,1948)与埃里奇(P.Ehrlich)的《人口爆炸》(Ehrlich et al.,1968)。其中,福格特较早给出了承载力的概念方程式。同时期,国内有关区域人口急剧增长的代表性论著有马寅初(1957)的《新人口论》。但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土地承载力研究,则*推石玉林院士领衔的“中国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石先生堪称我国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开拓者与奠基者。在20世纪80?90年代,他们研究认为我国土地理论的*高人口承载量可能是16亿人,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处于临界状态(石玉林等,1989;陈百明,1991)。之后代表性研究为陈百明先生组织的“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研究(陈百明,2001),以及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8年更名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展规划与信息司2009年开展的“人口发展功能区研究”研究(陈立等,2009)。当前,土地承载力评价已从土地资源潜力(王宗明等,2007;郭造强等,2011),逐步向土地资源利用强度、多功能性、综合承载力发展(于广华等,2015;Yan et al.,2017;郑娟尔等,2017),且其定量研究方法日趋多元化(史娜娜等,2017;贾克敬等,2017;温亮等,2017;黄宇驰等,2017)。
  (3)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于2000年前后,目前正朝向水资源承载力系统研究发展。
  国外水资源承载力术语*早出现在1886年《灌溉发展》一书中(CaliforniaOffice of State Engineer,1886),原是指美国加州两条河流的*大水量。该研究还停留在承载力的概念借用层面,类似用法还有关于岩层的持水能力(Jack,1895)。之后,这种关于河流、装置等的载水能力或者化学物质的持水能力的描述从未间断。相对于土地承载力研究而言,国外有关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报道较少,尽管也有中国学者在国外期刊上发表的研究成果。我国有关水资源承载力公开报道的专论研究始见于《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绪论 1
1.1 立项背景与科学意义 3
1.1.1 国家战略需求 3
1.1.2 科学发展需要 5
1.1.3 项目科学意义 8
1.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9
1.2.1 课题研究思路 10
1.2.2 专题技术路线 15
1.3 研究内容与著作框架 23
1.3.1 子专题研究内容与专题设置 24
1.3.2 著作框架与章节安排 26
1.4 研究进展与主要成果 26
1.4.1 建立由分类到综合的资源环境承载指数模型 27
1.4.2 研发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集成平台与综合评价系统 27
1.4.3 完成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28
1.4.4 完成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 29
上篇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第2章 丝路共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技术方法 33
2.1 研究思路与技术流程 35
2.1.1 总体思路与研究框架 35
2.1.2 技术路线与工作流程 36
2.2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 37
2.2.1 地形起伏度与地形适宜性 38
2.2.2 温湿指数与气候适宜性 38
2.2.3 水文指数与水文适宜性 39
2.2.4 地被指数与地被适宜性 39
2.2.5 人居环境适宜指数与适宜性分区 40
2.3 资源环境限制性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41
2.3.1 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41
2.3.2 水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42
2.3.3 生态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44
2.4 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与适应性分等 45
2.4.1 人类发展指数与人类发展水平 45
2.4.2 交通通达指数与交通通达水平 46
2.4.3 城市化指数与城市化水平 47
2.4.4 社会经济适应指数与适应性分等 48
2.5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 48
2.5.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模型 49
2.5.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警示性分级 49
第3章 丝路共建地区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与适宜性分区 51
3.1 基于地形起伏度的地形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54
3.1.1 地形高度适宜地区 54
3.1.2 地形比较适宜地区 56
3.1.3 地形一般适宜地区 56
3.1.4 地形临界适宜地区 57
3.1.5 地形不适宜地区 58
3.2 基于温湿指数的人居环境气候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59
3.2.1 气候高度适宜地区 59
3.2.2 气候比较适宜地区 60
3.2.3 气候一般适宜地区 61
3.2.4 气候临界适宜地区 62
3.2.5 气候不适宜地区 63
3.3 基于水文指数的人居环境水文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63
3.3.1 水文高度适宜地区 64
3.3.2 水文比较适宜地区 65
3.3.3 水文一般适宜地区 66
3.3.4 水文临界适宜地区 66
3.3.5 水文不适宜地区 67
3.4 基于地被指数的人居环境地被适宜性评价与分区 68
3.4.1 地被高度适宜地区 68
3.4.2 地被比较适宜地区 69
3.4.3 地被一般适宜地区 70
3.4.4 地被临界适宜地区 71
3.4.5 地被不适宜地区 71
3.5 基于人居环境指数的人居环境适宜性综合评价与分区 72
3.5.1 人居环境不适宜地区的限制性 73
3.5.2 人居环境永久不适宜地区 75
3.5.3 人居环境条件不适宜地区 76
3.5.4 人居环境临界适宜地区的适宜性与限制性 78
3.5.5 人居环境限制性临界适宜地区 79
3.5.6 人居环境适宜性临界适宜地区 81
3.5.7 人居环境适宜地区的适宜性 82
3.5.8 人居环境一般适宜地区 83
3.5.9 人居环境比较适宜地区 85
3.5.10 人居环境高度适宜地区 86
第4章 丝路共建地区资源环境限制性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89
4.1 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91
4.1.1 整体水平 91
4.1.2 地区尺度 93
4.1.3 国家格局 96
4.1.4 基本结论与适应策略 100
4.2 水资源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102
4.2.1 整体水平 102
4.2.2 地区尺度 103
4.2.3 基本结论与适应策略 109
4.3 生态承载力与承载状态 110
4.3.1 整体水平 111
4.3.2 地区尺度 113
4.3.3 国家格局 116
4.3.4 基本结论与适应策略 122
第5章 丝路共建地区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与适应性分等 125
5.1 人类发展水平评价 127
5.1.1 人类发展基础 127
5.1.2 人类发展水平 135
5.2 城市化水平评价 137
5.2.1 城市化基础 137
5.2.2 城市化水平 142
5.3 交通通达水平评价 144
5.3.1 交通通达基础 145
5.3.2 交通通达水平 149
5.4 社会经济适应性综合评价 151
5.4.1 整体水平 151
5.4.2 地域差异 152
5.4.3 国家尺度 153
第6章 丝路共建地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限制性分类与警示性分级 159
6.1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定量评价与限制性分类 161
6.1.1 整体水平 162
6.1.2 地区尺度 163
6.1.3 国别差异 165
6.2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与警示性分级 174
6.2.1 整体水平 175
6.2.2 地区尺度 175
6.2.3 国别差异 178
6.3 基本结论与适应策略 187
6.3.1 基本结论 187
6.3.2 适应策略 188
下篇 资源环境承载力系统集成
第7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与系统集成平台 193
7.1 平台概述 195
7.2 平台逻辑框架 196
7.3 平台技术架构 198
7.4 平台组成 198
7.4.1 基础图件与数据集成系统 199
7.4.2 承载力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系统 200
7.4.3 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 200
7.4.4 成果集成与可视化系统 202
7.5 小结 202
第8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基础图件与数据集成系统 205
8.1 系统概况 207
8.2 系统框架 207
8.2.1 系统总体架构 207
8.2.2 系统数据架构 208
8.3 系统技术架构 209
8.4 数据库建设 210
8.4.1 数据库设计 210
8.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214
8.4.3 数据入库 215
8.4.4 数据库成果 216
8.5 系统主要功能 217
8.5.1 地图操作 217
8.5.2 图层管理 218
8.5.3 数据查询 220
8.5.4 数据管理 221
8.5.5 专题分析 221
第9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类评价与综合评价系统 225
9.1 系统概述 227
9.2 系统需求 228
9.2.1 用户需求 228
9.2.2 数据需求 228
9.2.3 系统功能需求 229
9.3 系统总体框架 231
9.3.1 建设原则 231
9.3.2 技术框架 233
9.3.3 业务流程 235
9.4 系统建设 236
9.4.1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子系统建设 236
9.4.2 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性评价子系统建设 236
9.4.3 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子系统建设 237
9.4.4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综合评价子系统建设 238
9.5 系统实践与应用 239
9.5.1 人居环境适宜性评价 241
9.5.2 资源环境承载力限制性评价 243
9.5.3 社会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 249
9.5.4 资源环境承载状态综合评价 251
第10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 253
10.1 系统概况 255
10.2 建设内容 255
10.2.1 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报告业务化流程设计 255
10.2.2 资源环境承载力国别报告模板库构建 256
10.2.3 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设计和功能实现 256
10.3 建设思路 256
10.3.1 建设原则 256
10.3.2 技术框架 257
10.3.3 业务流程 257
10.3.4 技术方法 259
10.4 数据资源建设 260
10.4.1 数据集成接入 260
10.4.2 数据整合处理 260
10.4.3 数据资源结构设计 262
10.5 国别报告模板库构建 263
10.5.1 模板库结构设计 263
10.5.2 文档模板库设计 264
10.5.3 报表模板库设计 266
10.5.4 地图模板库设计 267
10.6 国别报告编制与更新系统建设 268
10.6.1 国别报告模板管理子系统 269
10.6.2 国别报告编制子系统 271
10.6.3 国别报告更新子系统 272
10.7 应用成效 274
10.7.1 应用目标 274
10.7.2 应用方案 275
10.7.3 应用效果 275
第11章 资源环境承载力成果集成与可视化系统 277
11.1 系统概述 279
11.2 系统逻辑框架 279
11.3 成果组成与处理 280
11.3.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成果数据 280
11.3.2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专题图件 281
11.3.3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学术成果 281
11.3.4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国别成果 282
11.4 系统主要功能 283
11.4.1 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成果可视化 283
11.4.2 资源环境承载力专题图件预览 285
11.4.3 资源环境承载力学术成果检索 288
11.4.4 重点国家资源环境承载力成果可视化 291
参考文献 29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