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十八世纪欧洲中产阶级的崛起,中国康乾雍三代外销瓷以精巧的做工和非凡的质感令欧洲理性时代的中产为之醉心。
本书精选颇具代表性的外销瓷器私人藏品数百件,重现丝路之光,再塑历史体验。
18世纪至19世纪初,航海技术的发展和日渐扩大的中西贸易缔造了海上贸易的繁荣。其中,大量出口西方的外销瓷凝聚着中国传统技艺的精华,既反映了全球化进程下东西方贸易的需求,又展现了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是中西方文化交互的结晶。跨域重洋来到欧洲的清代外销瓷,见证了欧洲中产的崛起——他们热衷于钻石、粉彩画和洛可可风格,同时也醉心于来自中国的瓷器。本书精选最具代表性、画工最佳的外销瓷私人藏品数百件,精美图片200余张,用实物还原中欧文化互动,折射出瓷与钻的交相辉映,对系统研究清代瓷器海外贸易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法国摄政王带头启动了洛可可装饰风格,但洛可可发展成时尚却是和一位法国中产女士的腾飞相关。这位女士便是18世纪中期影响法国政界20年的蓬帕杜夫人。
蓬帕杜夫人原名珍妮-安托瓦内特·泊松(Jeanne-Antoinette Poisson)(以下简称为夫人),1721年出生于巴黎的中产阶级。父亲弗朗索瓦·泊松(François Poisson)出生于普通的纺工家庭,凭着自信和干练,成为金融界巨头巴黎四兄弟手下的管家。母亲玛德琳·德拉莫特(Madeleine de La Motte)是位有名的美人。夫人四岁那年,正值巴黎闹饥荒。泊松先生被指控操纵玉米黑市交易,影响民众生活。逮捕泊松的指令已下,而在这节骨眼上激起民愤是死罪。为了替巴黎兄弟顶罪,泊松只身逃亡德意志边境。母亲玛德琳为了保住自己和两个孩子的性命,不得不卖了新房子和所有值钱的东西,认罚赎罪。最后,在巴黎兄弟的朋友包税商图尔内姆(Charles François Paul Le Normant de Tournehem)的保护下,玛德琳和孩子们平安渡劫,图尔内姆成了孩子的养父。八年后,泊松终于获释回国和家人团聚。但在孩子的成长中,培养他们的是图尔内姆。图尔内姆尤其看好夫人,为她提供了良好的教育。
9岁那年,有算命者告诉夫人:“你将统治国王的心。”二十年后,夫人找到这位算命的女士,感谢她预言成真,并奉上600法镑。预言反映的是当时人们心中最想要的:每个女孩都想拥有国王的爱。但中产阶级并不停留于想象。他们中虽有部分守旧,但更多的却有着上层贵族以及下层平民所没有的强烈的上进心。夫人的成功便是那个时代的经典例子之一。
“大山不会走向穆罕默德,那么穆罕默德就走向大山。”夫人的第一个难关是她的阶层:就算她才貌再出色,作为中产阶级是不可能被引见给国王的。要提升阶层,她必须嫁给贵族。但她父母既无好的声誉也不是很有钱,找个贵族丈夫并非易事。兼有韬略和商人精明的养父图尔内姆找到他的侄子埃蒂奥尔(Le Normant d'Etioles),建议侄子娶夫人。埃蒂奥尔起初不愿意,但随即因图尔内姆给予的优厚条件——巨额嫁妆、图尔内姆所有遗产的继承权、保证他们婚后和图尔内姆住在一起,图尔内姆支付他们所有的开销(包括仆人的费用)一直到老——改变了主意。1741年3月两人结婚后,埃蒂奥尔立刻爱上了夫人,而夫人说她永远不会离开丈夫,除非是为了国王。此言在家人眼里是个玩笑,然而它并不是。
目 录
引
第一章 皮特的大钻石和康熙瓷的人文之光
第二章 法国“西方公司”及“帕斯卡式赌注”带来的金彩
第三章 造就英国国运的纹章瓷
第四章 洛可可风格和中国粉彩画瓷
第五章 蓬帕杜夫人和粉彩瓷的花语
第六章 新古典主义、中国风以及中西瓷的互动
附录1 以清代海捞瓷为参照的断代
附录2 以清代纹章瓷为参照的断代
郑轶伟是一位由历史文化研究为先导、开启寻宝之路的资深收藏家。作为藏研中国古瓷三十年的爱好者,我读完他的这本新书后,收获了相当多的专业历史知识,并在外销瓷的界面上进一步拓展了眼界。
——作家 沈嘉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