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跟随或跨越(巴西和韩国技术追赶模式的国内根源)/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0.00     定价 ¥ 89.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49181
  • 作      者:
    作者:张倩雨|责编:黄晗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作者简介
  张倩雨,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研究领域为国际与比较政治经济学理论、大国技术竞争与后发技术追赶,成果发表于《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外交评论》等期刊,获《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摘编。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交办项目、国家高端智库基础研究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
展开
内容介绍
  在20世纪70年代涌现的第五次技术创新浪潮中,拉美和东亚地区的代表性国家巴西和韩国为何走向了不同的技术追赶模式?对此,《跟随或跨越:巴西和韩国技术追赶模式的国内根源》遵循“国内结构—发展特征—模式选择”的解释路径,提出政治精英内部关系及其与劳工群体的互动将塑造一国培育技术能力的时间视野与政策效能,进而使其在面对赶超的机会窗口时转向特定的技术追赶模式。《跟随或跨越:巴西和韩国技术追赶模式的国内根源》突破传统发展型国家理论桎梏,将劳工主体性纳入分析,提出“跟随式”与“跨越式”技术追赶模式新分类,并从人力资本、技术引进与创新体系三个维度解构技术能力培育机制,为后发国家突破技术封锁、把握赶超窗口提供了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启示。
展开
精彩书评
  ★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变革对国家兴衰日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推动国际权力格局转换中的重要性也日渐凸显。《跟随或跨越:巴西和韩国技术追赶模式的国内根源》聚焦后发国家技术追赶模式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选题具有前沿性,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发展战略制定和实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王正毅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国际关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

  ★自亚历山大·格申克龙提出“后发展”理论以来,后发赶超就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在后发赶超的过程中,为何不同国家选择了不同的技术发展轨道?《跟随或跨越:巴西和韩国技术追赶模式的国内根源》有力地揭示了精英间关系和精英一劳工关系对技术追赶模式的塑造作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方兴未艾的当下,《跟随或跨越:巴西和韩国技术追赶模式的国内根源》对后发国家技术发展的政策选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田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跟随或跨越:巴西和韩国技术追赶模式的国内根源》以政治精英与劳工群体的动态关系为透镜,通过对巴西与韩国的比较研究,论证了国内结构对技术能力“层次上限”的刚性约束,更以“时间视野”为核心变量,揭示了政策连续性如何成为跨越式追赶的隐形杠杆书中对劳工群体主体性的理论重构尤为亮眼,既呼应了全球产业链变革中“人力资本红利”的新议题,又为后发国家激活内生创新动力提供了重要启发。《跟随或跨越:巴西和韩国技术追赶模式的国内根源》在深化发展型国家理论的同时,为技术追赶研究开辟了更具包容性和动态性的分析路径,扎实的案例分析与理论穿透力必将使其成为该领域不可忽视的学术坐标。
  ——黄琪轩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副院长
展开
精彩书摘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社会科学研究者们很难不为一些神秘的历史事实所着迷:许多过去一度辉煌的庞大帝国在历史中逐渐消亡,另一些曾被视作蒙昧野蛮的部落或民族却日渐崛起,还有少数古老文明于坎坷跌宕中生发壮大,成为世界史上“连续性文明”的典范。例如,极盛时期疆域横跨欧、亚、非三洲的阿契美尼德王朝(又称“波斯第一帝国”)在与英勇捍卫自身独立的古希腊城邦国家所进行的希波战争中逐渐走向衰落。而后,为世界留下绚丽灿烂文明遗产的古希腊城邦国家又被兴起于希腊文明巅峰时期的罗马人所征服。回溯东方,中华文明历史上虽多次遭遇北方部落民族如匈奴人、突厥人、鞑靼人的侵袭,却在多元融合中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力量。而作为东南亚历史上疆域最辽阔、国力最强大的国家,吴哥王朝的昔日盛景却只能通过吴哥窟等古迹加以想象。这些历史事实虽发生在“国家”这一概念诞生之前,却均可被归人国家的兴衰这一宏大的研究议题之中。
  国家的兴衰被视为社会科学领域如文学母题一般反复出现的研究主题。历史上,各国之间的相对兴衰大量涉及战争,但国家兴衰史并不完全等同于军事史。特别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技术变革超过军事竞争成为推动国家相对地位变化的更重要的动力来源。18世纪60年代,英国出现了以蒸汽机广泛使用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珍妮纺机、蒸汽机、蒸汽机、蒸汽轮船和蒸汽火车等相继出现,推动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从生产组织方式上看,大机器的广泛应用取代了传统落后的手工生产,工厂取代手工工场成为工业生产最主要的组织形式。从社会关系上看,工业革命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自耕农阶级消失了。伴随着机器等生产资料的集中,社会开始分化为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此过程中,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逐渐崛起为世界首个工业化国家,并借此确立了全球霸主地位。
  19世纪60年代,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拉开帷幕。发电机、电灯、汽车、飞机等新产品相继问世,推动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这一时期,工业重心由以棉纺织业为代表的轻工业逐渐转向重化工业,出现了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产值开始超过农业产值。汽车、飞机和无线电等新型交通和通信工具的发明和应用增强了世界各地的商业联系,贸易和金融的加速发展则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作为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导国,美国和德国迅速崛起,英国则逐渐丧失“世界工厂”地位。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二大工业国。虽然英国仍被视为霸权国,但世界政治的基础性权力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内掀起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原子能、空间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在航空、航天、海洋、电子技术、核能、计算机等诸多领域爆发的一场新技术和新产业革命。在此过程中,日本、韩国等东亚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抓住科技创新和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也有不少后发国家错失良机,与先发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经济全球化的持续推进,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广泛使用,以及由集装箱所引起的跨洋航运革命,使得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成为可能。由此,垂直专业化的国际分工新趋势开始出现,依托各国比较优势、高度专业化分工的全球生产网络得以形成。这些新发展和新变化也对全球政治经济治理提出了新要求。
  ……
展开
目录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
第二节 既有研究及其不足 (4)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章节安排 (23)

第一章 理论准备:技术发展的本质特征 (29)
第一节 技术演进的报酬递增特性 (30)
第二节 技术一经济范式的形成 (35)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分配效应 (42)
第四节 技术生命周期及其政策启示 (48)

第二章 核心变量与分析框架 (58)
第一节 国内结构与发展特征 (60)
第二节 技术能力及其培育过程 (75)
第三节 技术追赶的模式选择 (83)
第四节 案例选择的基本说明 (88)

第三章 走上跟随式技术发展道路的巴西 (91)
第一节 对初始发展条件的说明 (92)
第二节 “二战”后巴西的国内结构与发展特征 (96)
第三节 技术能力及其培育过程 (117)
第四节 技术追赶的模式选择 (131)
第五节 案例总结 (142)

第四章 转向跨越式技术发展道路的韩国 (144)
第一节 对初始发展条件的说明 (145)
第二节 李承晚时期韩国的国内结构与发展特征 (150)
第三节 朴正熙时期韩国的国内结构与发展特征 (158)
第四节 技术能力及其培育过程 (167)
第五节 技术追赶的模式选择 (180)
第六节 案例总结 (192)

结论 (194)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案例总结 (195)
第二节 理论贡献与政策启示 (199)
第三节 补充说明、研究局限与后续研究议程 (202)

参考文献 (208)

索引 (247)

后记 (249)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