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南大区域国别研究(2025年第1期总第5期)
0.00     定价 ¥ 45.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22749761
  • 作      者:
    编者:王逸舟|责编:郭曼曼
  • 出 版 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内容介绍
  《南大区域国别研究.2025年.第1期:总第5期》聚焦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学术探索与实践创新,围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区域研究方法及国际关系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卷首语部分,王逸舟以“三读马克思的启示”为题,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出发,为区域国别研究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启示。 
  学理探幽栏目中,张蔚磊的文章剖析了中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指出起步晚、参与高校少、知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并提出了加强跨学科融合、优化课程设置等对策。张杨探讨了美国区域研究的动力机制与范式生成,揭示了其政策导向与学术研究的深层互动。李途则聚焦美国的东南亚研究,分析了政策导向与知识生产之间的双重变奏。王婉潞从区域话语视角出发,探讨了南极主导性话语的塑造及其国际影响。 
  专题研讨栏目中,李开盛、张春和颜琳联合撰文,从多维度探索中国地方外事能力的提升路径,为地方国际化战略提供了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前沿巡礼栏目中,葛汉文教授的访谈回顾了近十年中国地缘政治研究的成就与特色,展望了未来研究的趋向,为学术界提供了重要的研究方向。 
  书评部分,梁永佳对《区域与国别之间》一书进行了深入评析,探讨了学科建设与经验研究之间的平衡与互动,为区域国别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全书内容丰富,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价值,反映了中国区域国别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与未来展望,为学术界与政策制定者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
精彩书摘
  学理探幽
  中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张蔚磊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当前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诸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指出高校培养起步晚、参与少,人才数量不足,质量偏低且缺乏高层次人才,培养偏向大国化和西方化,领域单一,且本本主义严重,缺乏实践调查。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包括学科交叉融合不足、知识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结构固化以及人才培养同质化严重。为此,提出了加强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对策,包括中央顶层设计、地方政府发挥桥梁作用、高校创新落实政策,并借鉴国际经验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以形成中国特色区域国别知识体系。
  【关键词】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原因分析
  【作者简介】张蔚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教授。
  2022年9月13日,对于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而言,是一个载人史册的日子。在这一天,教育部郑重地批准了“区域国别学”作为一级学科,这无疑是中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对于深化国际理解、加强国际合作的一次重大战略部署。这一里程碑式的事件,标志着中国对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预示着我们在培养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的区域国别人才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中国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涉外人才培养的质量偏低、数量偏少,本本主义严重,偏大国化和西方化等问题仍然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远不能适应我们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参与全球治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需要。与此同时,与中国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相比,现有的区域国别人才培养还显得捉襟见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科樊篱尚未打破,知识体系不健全,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结构固化,以及人才培养同质化倾向严重等。这些问题如同一道道障碍,阻碍着中国区域国别学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因此,我们亟须从中央、地方和高校等多个层面着手,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落实。通过深化教育改革,打破学科壁垒,完善知识体系,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尽快培养出一批既爱党爱国,又懂中国、知世界的高质量区域国别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为中国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注入新的活力。
  一 当前区域国别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当前中国在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方面却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现有高校区域国别人才培养起步晚,参与高校少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在233所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的高校和56所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的高校中,明确开设“国别与区域研究”二级硕士点或方向的高校只有20所,占比仅为8.58%左右;开设博士点的高校只有8所。在政治学、经济学、世界史等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立“国别与区域研究”二级硕士点或方向的高校有10所,博士点的高校有8所。在多个一级学科之间交叉设立区域学的高校有10所。大部分高校的区域国别方向的二级学科点都开设于2022年,缺乏人才培养经验0。
  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滞后,也揭示了当前教育体系在全球化人才培养方面的不足。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中国对于区域国别研究的重视和投入相对较晚。相较于西方国家,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人才培养起步较晚,缺乏足够的积累和经验。这导致我们在全球舞台上对不同区域和国家的理解不够深入,影响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其次,参与高校数量少也是当前区域国别人才培养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中国众多高校中,真正涉足区域国别研究并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不多。这意味着我们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规模,无法满足国家对区域国别人才的大量需求。此外,参与高校少还导致了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由于缺乏足够的竞争与合作,一些高校在区域国别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创新和突破,难以培养出真正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的人才。
  ……
展开
目录
【卷首语】
三读马克思的启示 (王逸舟) 3

【学理探幽】
中国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张蔚磊) 9
美国区域研究的动力机制与范式生成 (张杨) 25
美国的东南亚研究:政策导向与知识生产的双重变奏 (李途) 42
区域话语视城下的南极主导性话语及其塑造 (王婉潞) 59

【专题研讨】
中国地方外事能力的多维度探索 (李开盛 张春 颜琳) 87

【前沿巡礼】
近十年中国地缘政治研究的成就、特色与趋向——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葛汉文教授访谈 117

【书评】
学科与经验研究之间:《区域与国别之间》简评及延伸 (梁永佳) 137

【Abstracts】 15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