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高句丽史(第2版)(精)
0.00     定价 ¥ 19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6313
  • 作      者:
    作者:耿铁华|责编:李春伶//耿雪//李秉乾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3
收藏
内容介绍
高句丽是起源于中国东北的古代民族,周秦以来一直生活在浑江、鸭绿江流域的长白山南麓。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在玄宽郡高句丽县建立地方政权。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中央政府出兵东征,高句丽亡。
  《中国高句丽史(第二版)》以高句丽民族与地方政权作为研究对象,涉及先秦至汉唐时期中央王朝对北方民族政权管理、册封、朝贡的历史,也涉及东北亚古代国家新罗、百济、倭与高句丽的交往与战争。《中国高句丽史(第二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人类学、考古学大量的新资料,叙述了高句丽民族起源、建国、发展、扩张、兴盛、衰亡的历史过程。*次将高句丽政权的发展变化置于中原王朝的统一、分裂、战争、和平的大环境下进行思考与研究,依照高句丽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分成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四个历史时期。对于不同时期高句丽与中原政权的关系,朝贡册封、战争交涉、使驿往来,以及政权建设、经济发展、疆域变化、思想文化等方面深人研究,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高句丽民族起源、建国、社会性质、历史分期、政权建设、经济类型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意见。
展开
精彩书摘
**章绪论
  东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红山文化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的发现'证明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文明的曙光巳出现在幽燕之地——大凌河与老哈河上游农牧皆宜的交错地带。这里也正是傅斯年、徐中舒、金景芳等史学先辈认定商人发迹的地方。②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使得商先起于东北的诸多文献记载得到更加合理的证明与诠释。③
  商族人生活在东北,对于东北文化的发展和各民族的起源、融合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公元前1600年,商汤率族众灭夏桀入主中原,一部分居民南迀,一部分居民留了下来,成为东北各民族的袓先。秦汉之际,东北的高句丽、夫余诸族,都应该是殷商遗民之后裔。
  东北历史,是民族融合、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历史。秦汉以后,东北地区的两大少数民族政权——高句丽、夫余,在东北历史的发展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值得认真讨论与研究。特别是高句丽民族与国家的历史,从商周之际,一直到隋唐,既包括高句丽建国前民族融合与发展,对东北浑江、鸭绿江流域,长白山区自然资源的幵发和利用,也包括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建立国家,至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灭亡的国家兴衰史。
  本书就是对高句丽民族与国家历史深入研究的一次尝试。
  **节高句丽史研究对象与分期
  —、研究对象
  高句丽史同历史学科的诸多分支一样,有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一般说来,高句丽史是一个东北古代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一部分,属于东北地方史,其研究对象和方向是高句丽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和高句丽国家建立和衰亡的历史。
  高句丽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从时间上要上溯到商周时期,即高句丽民族起源之时,然后是民族迀徙与融合,形成一个具有自身特点的北方民族。周秦之际,中原政权对北方地区实行管理,高句丽人开始了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与联系。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灭卫氏朝鲜,以其地置玄菟、乐浪、临屯、真番四郡。玄菟郡内置高句丽县。西汉中央政权正式对高句丽人聚居之地设治管理,高句丽人在汉玄菟郡高句丽县官吏的管理之下,成为西汉王朝东北地区的编户齐民。这应该是高句丽建国前的历史。
  西汉元帝时期,国家发展缓慢,统治出现衰败之势,对北方管理曰渐衰弱。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夫余王子邹牟率族众入主高句丽地区,建立高句丽国,成为西汉东北地区玄菟郡内一个民族地方政权。
  高句丽政权建立后便开始向外扩张、稳定统治、发展经济、壮大实力。随后,不断侵扰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同幽州、辽东以及新罗、百济、倭发生军事冲突和战争。高句丽一方面向中原各王朝中央称臣、纳贡,另一方面乘隙蚕食辽东,并以辽东为依托向朝鲜半岛发展。直至唐初,高句丽在唐朝军队的进攻下灭国。高句丽政权存在了705年,跨越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从商周时期到唐初,高句丽民族起源、融合、建国、发展、灭亡的全过程作为高句丽史研究对象,包括高句丽民族的起源、融合,高句丽政权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发展诸多方面。它不同于一般的断代史,与一般的民族史、地域史也有所不同。它的发展跨越了中国古代史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两大历史时期,经历了先秦、两汉至隋唐多个朝代的经略与藩属。其活动区域从浑江、鸭绿江流域的汉玄菟郡高句丽县,不断扩大到东北和朝鲜半岛大部地区,跨越今日中国东北、朝鲜和韩国北部。这就使得高句丽历史研究既有民族史的特点,又有地方史的特点,同时还带有会通的非断代史特点。因此,我们在研究高句丽史时,既要遵循东北古代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要充分注意到其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客观地、实事求是地再现这一段历史。
  二、历史分期
  一般治高句丽史,大都分为建国前后两大阶段。建国前是指商周时期至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也就是高句丽人早期活动的历史由于缺乏文献记载,汉武帝设四郡以前的史事不详,考古调査资料较为零散,难以进行细分。
  高句丽建国后的历史,从西汉元帝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到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学者的分期有所不同。
  魏存成先生依据高句丽都城三置两迀,分为初、中、后三个时期:
  初期,都纥升骨城时期,公元前37—3年。
  中期,都国内城时期,公元3—427年。后期,都平壤城时期,公元427—668年。①
  学界大都习惯此种分期法。
  也有三期分法与之有所不同,李殿福与孙玉良先生认为:
  前期,为统一战争时期,邹牟王至太祖大王时期,公元前37—105年。中期,为对外扩张时期,太祖大王至长寿王时期,公元105—427年。后期,长寿王迁都平壤,长寿王至宝藏王时期,公元427—668年。②
  还有一种分法:
  早期,长寿王迁都以前,基本是汉魏两晋时期。中期,高句丽鼎盛阶段,大概是南北朝时期晚期,高句丽衰亡阶段,时间当在隋唐时期。
  刘子敏先生则将这三期合并为两期:
  前期,奴隶社会,建国至长寿王迁都,公元前37—427年。
  后期,封建社会,长寿王迁都至灭亡,公元427—668年。③
  过去,我们在研究高句丽考古和文物古迹保护时,涉及高句丽发展变化的历史,也曾按照高句丽都纥升骨城、国内城、平壤城三个不同地域作为考古学的时期划分来叙述与编纂。随着研究高句丽政权发展变化的不断深入,笔者逐渐发现高句丽国家的发展与变化、稳定与扩张,同中原政权的统一与分治密切相关,而旦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因此,本书将高句丽政权的出现、发展、稳定、衰亡的历史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1)两汉时期,高句丽政权建立,逐渐巩固,向外扩张。从邹牟王至山上王十位王期间,年代大体上从公元前37—227年。
  (2)魏晋时期,高句丽社会变革、发展,疆域扩大。从东川王至好太王九位王期间,年代约从公元227—412年。
  (3)南北朝时期,高句丽空前发展、社会稳定。从长寿王至平原王六位王期间,年代约当公元412—590年。
  (4)隋唐时期,高句丽国势削弱,矛盾加剧,走向衰亡。从婴阳王至宝藏王仅历三王,年代约当公元590—668年。
  若从商人入主中原时一支东迀谈起,高句丽的先人大体上沿着大凌河、辽河、太子河向浑江、鸭绿江流域迀徙。大约在周成王时巳经在浑江、鸭绿江流域定居。
  汉武帝设四郡,玄菟郡高句丽县治所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简称新宾县)永陵镇境内,这里应是高句丽人聚居活动的地区。①其范围大约在辽宁省新宾县、桓仁县、宽甸满族自治县(简称宽甸县),吉林省集安市、通化县及鸭绿江沿岸一带。
  高句丽建国初期,都城在桓仁县城附近,其活动区域逐渐向东、向北扩大,达到今吉林省柳河县、白山市、临江市、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简称长白县)一带。东南巳越过鸭绿江达到朝鲜半岛北部慈江道、两江道等地区。
  高句丽好太王、长寿王时期(公元5世纪),其疆域和活动区域空前扩大,西至辽河流域,东濒大海,北及牡丹江上游,南抵朝鲜半岛的汉江流域。在这一广大地区内,高句丽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遗留下大量的文物古迹。
  高句丽故都桓仁县境内保留着都城遗址,有高句丽时期的平原城、山城、古墓、壁画,还出土过许多高句丽文物。高句丽故都集安市保留着国内城、丸都城和大大小小的古城、关隘,上万座高句丽古墓,36座壁画古墓,好太王碑、集安高句丽碑和一些建筑遗址,还出土了10000多件高句丽文物。此外,辽宁省的丹东、本溪、抚顺、沈阳、辽阳、鞍山、营口等地区,吉林省的通化、白山、辽源、吉林、延边等地区也保存着许多高句丽山城遗址,如城墙关隘、墓葬遗迹等,还出土过一批高句丽文物。
  朝鲜平壤附近,有平壤城、安鹤宫、清岩里土城、大城山城、定陵寺等古城遗址,还有许多高句丽积石墓、封土墓和壁画墓,也出土了许多高句丽文物。韩国中原郡发现高句丽碑、±荅坪里寺庙遗址,*尔附近也有高句丽山城、堡垒和古墓等遗迹发现,也出土了一批高句丽文物。
  2004年7月,在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和“朝鲜高句丽壁画墓群”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些珍贵的高句丽遗迹和遗物,为我们研究高句丽历史发展、经济文化进步、都城迁徙,提供了大量可靠的实物证据。其中,好太王碑、集安高句丽碑、中原高句丽碑,冉牟墓志等一批珍贵的文字资料则成为高句丽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
展开
目录
目录
再片反前言 i
迎接时代春光的绽放再现历史辉煌的篇章——耿铁华《中国高句丽史》序 v
**章绪 论
**节 高句丽史研究对象与分期 003
第二节 高句丽史研究现状 007
第三节 高句丽史研究资料 029
第二章高句丽早期历史
**节 高句丽民族起源 041
第二节 高句丽民族形成与发展 055
第三节 高句丽早期文化 067
第三章高句丽建国
**节 高句丽建国传说 077
第二节 高句丽政权 089
第三节 高句丽王系 102
第四章两汉时期的高句丽——巩固、兼并与扩张
**节 西汉时期的高句丽 121
第二节 东汉时期的高句丽 130
第三节 高句丽初期统治和疆域 140
第五章魏晋时期的高句丽——扩张,改革与发展
**节 三国时期的高句丽 149
第二节 两晋之_高句丽改革 160
第三节 骑容氏争夺辽东 171
第四节 好太王的功业 178
第六章南北朝时期的高句丽——社会稳定、向南发展
**节 长寿王迀都平壤 191
第二节 向南方发展 203
第三节 北朝和睦相处 212
第七章隋唐时期的高句丽——衰落、战争、走向灭亡
**节 隋朝时期的高句丽 223
第二节 唐朝初期的高句丽 237
第三节 高句丽国家灭亡 251
第四节 唐对高句丽遗民的管理 259
第八章高句丽政权建设
**节 统治机构 271
第二节 社会性质和阶级结构 291
第三节 報和法律 307
第九章高句丽经济
**节 农业与渔猎 323
第二节 手工业 336
第三节 商业与交通 361
第十章高句丽都城与山城
**节 纥升骨城 375
第二节 国内城 389
第三节 平壤城 407
第四节 高句丽山城 419
第十一章高句丽与新罗、百济、倭的关系
**节 高句丽与新罗 437
第二节 高句丽与百济 449
第三节 高句丽与倭 462
第十二章高句丽文化
**节 科学技术 477
第二节 思想、教育、宗教 486
第三节 文学艺术 516
第四节 民族风俗 563
附录 参考书目 573
2002年版后记 583
图版目录
图版一 上 五女山城西侧——选自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五女山城——1996—1999、 2003年桓仁五女山城调查发掘报告》图版一
下 五女山城西侧峭壁——选自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五女山城——1996—1999、2003年桓仁五女山城调查发掘报告》图版四
图版二 上 五女山城东墙——以下未注明来源的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下 五女山城2号建筑址——选自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五女山城——1996—1999、2003年桓仁五女山城调查发掘报告》图版一一
图版三 上丸都山城全景——集安市博物馆孙义钧拍摄
下 左丸都山城俯職——选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山城》图版四 下右丸都山城与国内城示意图——选自《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夏季号
图版四 上 丸都山城南门
下 左丸都山城南门东墙 下右丸都山城南门西墙
图版五 上 丸都山城西南门
下 丸都山城3号门遗址北段城墙——选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丸都 山城》图版三二
图版六 上 丸都山城西北角——选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编著:《丸都山城—— 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城调查试掘报告》图版五二 下丸都山城瞭望台
图版七 上 饮马湾发掘——选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编著:《丸都山城——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城调查试掘报告》图版一一〇
下 丸都山城宫殿遗址——选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编著:《丸都山城——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城调查试掘报告》图版六六
图版八 上 国内城西墙
下 国内城建筑遗址——选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编著:《国内城——2000—2003年集安国内城与民主遗址试掘报告》图版一八
图版九 国内城马面基址——选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编著:《国内城 2000-2003年集安国内城与民主遗址试掘报告》图版一二
图版十 上 朝鲜平壤城七星门
下 平壤城城墙
图版十一 平壤城乙密台下
图版十二 上 安鹤宫复原建筑
下 定陵寺
图版十三 上 朝鲜大城山城墙垣
下 大城山城女墙
图版十四 上 韩国峨嵯山城发掘
下 *尔郊外的高句丽山城
图版十五 上 自安山城北墙
下 自安山城北墙涵洞清理
图版十六 上 凤凰山山城北门
中 凤凰山山城东墙
下 凤凰山山城南门
图版十七 上 盖州高丽城山城
下 盖州高丽城山城夯土墙
图版十八好太王碑历史照片——选自集安市博物馆档案资料
图版十九 好太王碑2017年
图版二十 北京大学藏好太王碑拓本第1、2面——选自[韩]林基中编著:《广开土王碑原石初期 拓本集成》
图版二十一 北京大学藏好太王碑拓本第3、4面——选自[韩]林基中编著:《广开土王碑原石初 期拓本集成》
图版二十二 忠州高句丽碑
图版二十三 忠州高句丽碑拓片
图版二十四 集安高句丽碑——选自集安市博物馆编著:《集安高句丽碑》图版十八
图版二十五 集安博物馆展厅中的集安高句丽碑
图版二十六 集安高句丽碑周荣顺拓本——选自集安市博物馆编著:《集安高句丽碑》图版二十六
图版二十七 集安高句丽碑江化国、李光夫拓本——选自集安市博物馆编著:《集安高句丽碑》图 版三十
图版二十八 集安民主村石柱——集安博物馆林至德摄影
图版二十九 集安高句丽墓前的无字碑——JYM1080无字碑为林至德摄影
图版三十上 好太王碑与太王陵——选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编著:《丸都山—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城调查试掘报告》图版二五
下 太王陵——选自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集安市博物馆编著:《丸都山城-2001—2003年集安丸都山调查试掘报告》图版二六
图版三十一 将军坟——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谷德平、赵欣摄影
图版三十二 上 将军坟1号陪坟
下 高句丽贵族墓地
图版三十三 安岳3号墓男主人——选自耿铁华:《高句丽壁画研究》图版一
图版三十四 安岳3号墓女主人——选自耿铁华:《高句丽壁画研究》图版一
图版三十五 上 角觝墓角觝图——选自耿铁华:《高句丽壁画研究》图版六
下 舞踊墓狩猎图——选自耿铁华:《高句丽壁画研究》图版十
图版三十六 上 舞踊墓侍女图——选自耿铁华:《高句丽壁画研究》图版九
下 舞踊墓歌舞图——选自耿铁华:《高句丽壁画研究》图版十一
图版三十七 上 角觝墓阳乌——选自李乐营、耿铁华:《高句丽壁画资料汇编》图7
下 角觝墓蟾蜍——选自李乐营、耿铁华:《高句丽壁画资料汇编》图8
图版三十八 上 三室墓交战图——选自李乐营、耿铁华:《高句丽壁画资料汇编》图57
下 四神墓王子乔仙人——选自李乐营、耿铁华:《高句丽壁画资料汇编》图93
图版三十九 长川1号墓歌舞图——选自李乐营、耿铁华:《高句丽壁画资料汇编》图73
图版四十 上 五盔坟4号墓伏羲——选自李乐营、耿铁华:《高句丽壁画资料汇编》图110 下 五盔坟4号墓女娲——选自李乐营、耿铁华:《高句丽壁画资料汇编》图111
图版四十一 五盔坟4号墓蟠龙——选自李乐营、耿铁华:《高句丽壁画资料汇编》图132
图版四十二 四神墓朱雀——选自耿铁华:《高句丽壁画研究》图版四十四
图版四十三 四神墓玄武——选自耿铁华:《高句丽壁画研究》图版四十五
图版四十四 江西中墓朱雀——选自耿铁华:《高句丽壁画研究》图版五十七
图版四十五 上 高句丽玉器——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下 高句丽玛瑙珠——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图版四十六 上 局句则1金饰 ——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下 咼句金饰 —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图版四十七 上 鎏金束发——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下 鎏金天马——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图版四十八 上 鎏金马具——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中 鎏金马饰——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下 鎏金节约——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图版四十九 鎏金铜佛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图版五十 鎏金铜佛——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图版五十一 上 高句丽铜器——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下 铜镜、铁镜——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图版五十二 上 高句丽铁器——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下 铜镜、铁镜——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图版五十三 四耳陶壶——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图版五十四 上 陶仓——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下 陶罐——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图版五十五 上陶器——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下 釉陶壶釉陶奁——谷德平、赵欣、苗加摄影
图版五十六 卷云纹瓦当——选自耿铁华:《高句丽瓦当》
图版五十七 莲花纹瓦当——选自耿铁华:《高句丽瓦当》
图版五十八 兽面纹瓦当——选自耿铁华:《高句丽瓦当》
图版五十九 忍冬纹瓦当——选自耿铁华:《高句丽瓦当》
图版六十其他纹饰瓦当——选自耿铁华:《高句丽瓦当》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