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阶段,这意味着我们到21世纪中叶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扩大中等收人群体规模,建设橄榄型社会。世界银行2017年关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的标准为: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处于3996美元到12375美元之间,而我国2018年的人均GNI为9620美元。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不断扩大中等收人群体规模,关键问题还是在于农业、农村和农民,核心短板问题还是农业发展模式不够现代,这使得农业产业从业者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与全国以及二三产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从农业产值上来看,2023年,我国第一产业的从业人员有1.69亿人,但人均产业增加值仅为5.3万元,仅相当于第二产业的23.7%、第三产业的27.5%。同时,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较大,2023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1821元,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人为21691元,绝对差距约3万元,收入比为2.39,相比发达国家0.8~1.4的区间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我国仍有4.8亿农村人口,如果解决不好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与农民增收问题,就无法实现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的目标。因此,重视农业并推动农业生产不断向现代化转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选择。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背景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就把农业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进入21世纪以来,国家对“三农”领域的支持政策体系更为丰富,政策工具和政策目标也更为多元,增收减负、财政支农以及精准扶贫成为“三农”工作的重要支撑,财政资金的投入规模也不断增加。根据财政部公布的相关数据,仅2022年,全国在农林水方面的财政投入接近2.25万亿元,占当年全国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决算数(26.05万亿元)的比重约为8.6%,而很多发达国家这一比例仅为1.5%左右(卢成,2020)。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三农”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遗憾的是,与日益现代化的工业相比,农业仍然处于生产条件落后、组织经营方式单一的境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不断凸显,农民的市场主体意识不强,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效益低下,农民持续增收缓慢。
农业生产成本逐年上升,亩均利润下降为负。从农业生产成本上看(表1-1),2011-2018年,我国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亩均生产的总成本年均增长4.7%,其中生产成本年均增长4.4%,土地成本年均增长6.0%。从亩均净利润上看,则从2011年的250.8元下降到了2018年的-85.6元,成本利润率也从2011年的31.7%下降到了2018年的-7.8%。由此可见,我国三种主要粮食作物的生产成本整体呈上升趋势,而亩均净利润则呈下降趋势,农民在当前情况下种地收益较小,甚至出现亏损,这对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都是不利的信号。
……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