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新就业形态下中国工会建设(使命担当与策略选择)
0.00     定价 ¥ 6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47621479
  • 作      者:
    作者:金世育|责编:程云琦
  • 出 版 社 :
    上海远东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编辑推荐

今天,面对新就业形态下从业者群体激增的现实,工会如何适应就业形态变化,为新就业形态的劳动者提供权益保障,创新“组织起来”的方式方法,不仅是一项满足现实需要的实践问题,更是一个工会组织创新的理论命题。

展开
作者简介

金世育,华东政法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现任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教学部副部长、工会建设教研室主任,上海市杨浦区第十五届政协委员,上海徐汇区一九二五职工服务工作室理事,主要研究劳工治理和工会问题。

展开
内容介绍

在数字经济的浪潮中,我们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劳动变革。作为近半个世纪全球表现最为闪耀的大型经济体,中国以数字经济为引擎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劳工群体发生结构性变化。新经济催生的新的劳动领域,成为国家与社会的争夺之地。与其他国家劳动者组织的举棋不定不同,中国工会较早启动了对新就业形态从业者的增建行动。

中国工会为了实现“建起来”的目标,在增建行动中遵循自身价值使命,调整和改善了传统的强制性行动策略,在不同业态的行动策略呈现差异化。一家基层工会的成立并不意味着真的“建起来”,新就业形态工会建设的有效性有待考量。回归工会主体本身,打破建设惯性,推动组织模式实质性创新,可能才是中国工会应对新就业形态冲击挑战的有效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一) 主要创新

    基于中国工会增建行动的观察和上海地区新就业形态工会建设的实证调研,笔者对新就业形态行业工会成立过程进行分析并对工会成立后组织功能进行梳理,发现中国工会在多元诉求下其策略选择具有鲜明的差异性,在依旧保持工会应有作用功能的前提下,新就业形态工会的组织模式不断变化调整,旨在实现在新就业形态中基层组织“建起来”的使命目的。地方工会在推进成立过程中,有着鲜明的国家逻辑,通过强制力、权力中介机制、激励机制三个维度进行路径突破,回应了理论部分中国工会在功能拓展后的国家政权建设性。因此,本书可能在三个方面有所创新突破:一是跳出中国工会研究普遍以“国家-社会”为基础分析框架的研究惯性,回归工会作为公共组织的主体本身,从实证出发反思“国家-社会”范式的局限性,通过价值使命分析来说明在新就业形态下工会建设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对中国工会研究是一项有益的补充;二是发现中国工会在新就业形态下的主动建构,与西方国家自下而上的团结完全不同,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工业公民权等传统工会建设理论的证伪;三是从经验出发,对新就业形态下工会建设策略、路径进行归纳,尝试回答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组织或参加工会困难的答案,提出中国工会建设行动的国家建设指向,有益于未来中国本土的工会行动理论的建构。

    (二) 不足之处

    关于新就业形态的研究出现了爆炸式增长,特别是近几年相关研究硕果累累,虽然新就业形态参加或组织工会的研究并不多,但中国工会如火如荼的基层建设实践给社会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素材。总体而言,新就业形态下中国工会建设是一个纷繁复杂且尚无定论的问题,其理论和实践均不完备。本书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尝试做一些推动与努力,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

    第一,“工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本身就具备第三条道路理论、市民社会理论和治理理论等背景,活动场域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等,其建设研究涉及跨学科若干议题,缺乏有效解释新就业形态工会的工会行动理论,本书尝试从经验出发进行理论建构,但理论基础尚显薄弱,还需进一步研究探讨。

    第二,新就业形态的概念界定缺乏学理性。新就业形态概念的外延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相关劳动立法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本书论述的劳工结构的变化和影响,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所变化,新就业形态可能不再“新”,从而影响论证过程的可信度。

    第三,本书虽然指出在法律空间内劳工治理是个体自治、团体自治以及国家强制的有机结合,在来自国家和劳工的双重压力下,新就业形态工会建设应走向行业工会体制,既可以帮助工会在劳工群体中完成法定功能又能完成国家建设汲取功能,认可中国工会对现行体制的部分突破,但是未能在国家政权建设框架下,具体描绘出新就业形态行业工会的全貌,特别是行业工会与平台企业工会之间的关联问题,缺少提出新就业形态下中国工会的具体建设路径。


展开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其意义 / 

一、 问题的提出 / 

二、 研究价值及意义 / 

第二节  既有理论解释及其不足 / 

一、 社会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工会研究 / 

二、 国家中心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工会研究 / 

三、 国家与社会之间的“中间人” / 

四、“国家-社会”范式的适用性反思 / 

第三节  研究路径与资料来源 / 

一、理论选择与研究路径 / 

二、研究对象、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三、主要创新及不足 / 


第二章  新就业形态的发展与劳工治理  

第一节  新就业形态:源流、概念和尺度 / 

一、新就业形态的基本内涵 / 

二、 概念内涵与近似概念辨析 / 

三、 新就业形态的分类与迭代 / 

第二节  新就业形态的群体规模与就业特质 / 

一、 新就业形态的群体规模 / 

二、 新就业形态群体的就业特质 / 

第三节  新就业形态下劳工治理失序 / 

一、 新就业形态下治理失序表现 / 

二、 劳动视角下的治理失序 / 

三、 治理失序与工会的组织关联 / 


第三章  新就业形态下的中国工会:使命担当与功能拓展  

第一节  价值与使命:工会议题的争鸣 / 

一、 工会的价值争议 / 

二、 双重使命:集体利益与公共利益 / 

三、 工会价值变迁与使命漂移的两种趋势 / 

第二节  双重使命下工会的分类与模式选择 / 

一、 使命张力与工会分类 / 

二、 工会的使命偏好与组织模式 / 

第三节  中国工会的使命及其功能拓展 / 

一、 中国工会的使命担当 / 

二、 中国工会的功能定位 / 

三、 “中心-外围”结构与工会建设路径 / 


第四章  中国工会增建行动的策略选择  

第一节  学习策略:工会企业体制的改造与创新 / 

一、 学习与转化:早期酝酿和策略选择 / 

二、 学习与创新:快递物流行业工会的成立及运作 / 

三、 学习策略的弊端与运行困境 / 

第二节  协商策略:平台公司工会与资本组织化 / 

一、 劳资对话与分歧:建会早期酝酿和策略选择 / 

二、 妥协与共识:网约送餐员行业工会的成立及运作 / 

三、 协商策略的弊端与运行困境 / 

第三节  妥协策略:身份松绑后的职业联合 / 

一、 经验学习与“试点-推广” / 

二、 制度的妥协:网约送餐员联合工会 / 

三、 妥协策略的弊端与运行困境 / 

第四节  捆绑策略:行业协会与行业工会 / 

一、 业态关联:早期酝酿和行动策略 / 

二、 组织同构:家政行业工会的成立及运作 / 

三、 捆绑策略的弊端与运行困境 / 


第五章  新就业形态下工会建设的路径突破  

第一节  工会体制刚性:强制性权威路径 / 

一、 增建指令与体制内工会的建设责任 / 

二、 地区总工会的“兜底”责任 / 

三、 体制内单位工会的引领责任 / 

第二节  行业协会嵌入:权力中介路径 / 

一、 新就业形态与行业工会的新征程 / 

二、 行业工会与行业协会的互动 / 

三、 新就业形态下的行业协会嵌入 / 

第三节  工会资源输出:激励相容的路径 / 

一、 软约束:政治安排与国家顺从 / 

二、 经济激励:工会资源与会员特权 / 

三、 人力资源激励:精英供给与领袖培育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工会建设有效性及其未来  

第一节  中国故事与传统工会建设理论的再检讨 / 

一、 传统工会建设理论再检讨 / 

二、 劳动场域的国家政权建设:分化与整合 / 

三、 工会建设路径的国家逻辑 / 

第二节  中国工会增建行动的有效性 / 

一、 有效代表集体利益使命 / 

二、 有效关联国家治理 / 

三、 有效衔接“内外”两个资源 / 

第三节  工会建设展望:新就业形态行业工会 / 

一、 行业工会内部建设原则 / 

二、 行业工会建设资源优化 / 

三、 行业工会组织建设模式改善 / 

参考文献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