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
0.00     定价 ¥ 13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9635
  • 作      者:
    作者:崔惠颖|责编:邓娴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内容介绍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立足于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现实背景,探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演化及其防范化解机制。一方面从传统渠道、新兴渠道和综合渠道等多个视角深入分析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具体机制,另一方面从经济周期、流动性等视角说明实体经济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联动。然后,进一步从区域角度剖析两者的差异化关系。在上述理论机制分析之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基于系统重要性机构视角检验系统性金融风险与经济“脱实向虚”的多维联系,并比较了国外实体经济转型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典型案例和国际经验。*后,给出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关政策建议。
展开
精彩书摘
**章绪论
  **节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一)现实背景
  在新旧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系统性金融风险聚集和经济“脱实向虚”可能导致诸多后果,进而对经济转型升级构成挑战。从宏观层面来看,可能出现各经济部门杠杆率高企、金融风险传染渠道多元化以及金融生态失衡等现象。从微观层面来看,企业对金融领域的投资意愿明显高于实体投资,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能减弱,进而积累系统性金融风险。根据作者测算,2007?2020年沪深两市非金融、非房地产类上市企业平均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净额等“类金融资产”的规模由45760万元上升到165000万元。①此外,早在2016年,非金融上市企业平均己有超过20%的利润来自金融渠道(张成思和张步昙,2016)。可见,对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演化、测量和防范化解等一系列问题的分析,都不能与实体经济相脱节。鉴于此,本书基于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现实背景,探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演化及其防范化解机制。
  (二)理论背景
  近年来,国内外关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学术研究日益丰富,主要包括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传导和扩散途径及其监测与度量方法等方面。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因素包含内部和外部两大类。从内部因素看,资产价格波动性、金融市场的过度创新及杠杆工具的过度运用、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和风险同质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ystemically important financial institutions,SIFIs)扮演的角色、市场主体的有限理性等因素决定了金融系统的内在脆弱性,而系统性金融风险正是源自这种不稳定性。从外部因素看,政策干预和经济周期是两个主要的风险来源。政策干预虽然可以在短期内平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但从长期来看影响了金融市场的自我调整机制,可能聚集更多的金融风险。
  第二,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和扩散途径。系统性金融风险主要通过银行间市场同业往来和金融机构通过支付清算系统形成的相互敞口,以及因持有相同资产或资产结构形成的共同敞口来传导。扩散途径则涉及流动性紧缩渠道、信心和预期渠道与资产价格波动渠道等。
  第三,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与度量方法。以2008年金融危机为分界,在此之前的监测与度量方法主要有:①FR(Frankel-Rose)概率模型;②STV(Sachs-Tomell-Velasco)模型;③KLR(Kaminsky-Lizondo-Reinhart)信号模型;④DCSD(developing country studies division)模型;⑤主观概率模型;⑥综合指标法;⑦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模型;⑧马尔可夫状态转换法;⑨简单逻辑(simple logit)回归模型。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监测度量方法主要有:①基于风险传染性和金融机构关联程度的方法,包括网络分析法、违约强度模型法、困境依赖矩阵法和共同风险模型法;②评估系统性风险损失及损失概率的方法,包括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VaR)法、条件在险价值(conditional value at risk,CoVaR)法、边际期望损失(marginal expected shortfall,MES)法和系统性期望损失(systemic expected shortfall,SES)法,以及或有权益分析(contingent claims analysis,CCA)法;③压力测试法;④由国际组织、各国中央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构建的监测预警工具。
  目前,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与度量。特别是国内研究,基本是利用国外己有方法,对国内数据进行分析。国外己有的测量方法对数据连贯可得性、金融系统完备性有较强的依赖,而我国金融市场属于转轨期的新兴经济体,存在经济社会变量频繁波动、统计口径不统一,以及数据环境不稳定等问题。因此,对于国内学者而言,深入探索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和传导的理论基础,进而构建适用于中国的测量指标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
  综上可知,从研究领域来看,虽然己有研究涉及实体经济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影响,也有国内学者对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和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讨,但学者对问题的全面认识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建立起相对完整的分析框架,这也将影响直接借鉴国外方法的研究准确性。从研究对象来看,绝大部分研究依然集中在金融系统本身,对重要的经济、社会变量考虑较少,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认识和测量仍然存在脱节。从研究方法来看,己有研究多侧重实证分析,相对深入的理论剖析不足。另外,实证分析又以静态分析居多,难以准确描述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过程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化过程和内在规律性。可见,目前尚未建立全面考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体系,仍存在着广阔的知识创新空间,这也为本书提供了充分的研究空间。
  因此,本书将在系统梳理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与系统性金融风险之间传导关系的相关文献和现实背景基础上,基于经济金融共生共荣和顺周期等机制,从理论上探析两者之间的作用路径,并在“全国一省级”和“宏观一中观一微观”多个层次实证检验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过程中重要的社会经济变量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非线性关系,进而对比分析国外**案例,*终给出针对性的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政策建议。
  (一)现实意义
  本书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研判的前瞻性上,以期为促进我国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平稳发展提供一些应用启示。
  1.加深对我国经济转型阶段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理解
  厘清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演化逻辑,有助于金融系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前瞻性地促进其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关系,更好地帮助金融体系服务于实体经济。
  2.提供更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防范化解对策
  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安全调控的重要内容。己有研究对理解金融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其成果往往是在宏观经济条件比较单一的情况下给出的,从而导致研究成果的局限性及对现实复杂问题研判的有限性。本书试图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框架下,着重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演化及其与重要社会经济变量之间的动态关系,这有利于把握金融风险防范化解的核心逻辑。
  (二)理论意义
  本书的理论意义体现在对现有研究范式的改进上,主要包括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演化机制、动态变化特征、测量指标以及与重要社会经济变量的动态关系等方面。
  1.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演化机制
  在己有的研究成果中,系统性金融风险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及其生成演化、
  测量和防范化解都是彼此*立的。这不仅反映了对系统性金融风险认识上的脱节,也影响了测量和防范化解措施的准确性。本书试图将原本彼此割裂的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梳理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关系的文献资料和现实特征基础上,进一步通过经济金融共生共荣和顺周期等机制将实体经济与金融风险置于同一框架内,更清晰地辨析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生成演化逻辑。
  2.关注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变化特征
  己有研究多是静态地衡量某一时期的系统性金融风险,而本书更侧重其动态性。一方面,从理论分析上关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过程中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化路径和变化特点;另一方面,从实证分析上检验实体经济转型过程中重要的社会经济变量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非线性关系。
  3.多层次探析实体经济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关系的作用机制
  不同于以往立足于某一理论或模型来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研究,本书*先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统一框架下,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测量指标体系。与此同时,全书兼顾“全国一省级”和“宏观一中观一微观”等多个层次对实体经济、系统性金融风险以及两者关系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
  第二节本书的研究对象、思路与基本框架
  一、研究对象
  本书的研究对象始终围绕着系统性金融风险,重点分析系统性金融风险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过程中的生成演化及其化解机制。特别地,本书中的系统性金融风险包含“全国一省级”和“宏观一中观一微观”等多个层次。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是本书的研究和逻辑起点,通过结合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实际情况,考察符合我国现实情况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生成、演化、测量和防范化解机制。系统性金融风险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具有重要影响的金融现象,这种现象并不是简单地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状态下一触即发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渠道,在一定的外部条件下才会爆发出来。因此,有必要将这种机制揭示出来,以期为更科学的宏观调控提供理论支持,实现更有效地防控和处置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此,本书的主要研究目标是将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作为出发点和现实基础,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前瞻性研判提供思路,给出一个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成因和防范化解的机制框架。具体包括:①分析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机理,为己有研究补充一个动态的、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理论框架;②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综合测量指标体系,不再局限于金融系统本身,而是关注实体经济等因素对金融风险的影响;③提供针对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现实背景的防范化解对策。
  根据上述研究对象和研究目标,在全书的研究过程中,将重点探讨如下几个问题:①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分析框架的构建问题;②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情况的系统性金融风险测量指标体系,特别是具体指标的选择和指标合成的方式;③在实证分析中,选择与系统性金融风险联系紧密的重要社会经济变量,这些变量应尽可能反映近年来我国经济变化的主要特征,并能够兼顾宏观、中观和微观情况;④基于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措施。
  本书的基本思路:**,从文献梳理、现实基础和传导渠道三个方面,分析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如何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第二,基于顺周期机制和经济金融共生共荣机制具体探析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形成逻辑;第三,将实体经济与金融风险的关系深入到省级层面;第四,基于系统重要性角度实证检验实体经济与金融风险之间的动态、非线性关系;第五,通过比较国外**案例,进而提出相应的金融风险治理对策。
  特别是,本书在内容安排上,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其一,兼顾文献资料梳理、现实基础阐述、传导渠道剖析等多个维度,系统分析了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机理。其二,将以往分析实体经济与金融风险的理论视角从静态转向动态,为后续实证检验奠定基础,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其三,在测量和检验宏观金融风险与重要社会经济变量动态关系的基础上,本书还将视野深入到微观层面,探究经济“脱实向虚”的微观表现一企业金融化与金融风险之间的传导关系,为现有研究提供一个可靠的微观解释。
  三、研究帽架
  根据前述的基本思路,本书的研究框架如图1-1所示。
  图1-1本书的研究框架
  第三节本书的研究内容、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研究内容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重要方面,即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关系的文献基础和现实基础、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动态理论机制框架、实体经济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宏微观时变关系。本书的内容共分为九章,具体内容和结构安排如下。
  **章为绪论,主要介绍了本书在现实层面和理论层面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并概述了研究对象、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之处。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节 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
第二节 本书的研究对象、思路与基本框架 4
第三节 本书的研究内容、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 6
第二章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相关理论 11
**节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含义与基本特征 11
第二节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测量 13
第三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内涵与成因 14
第四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传导和扩散途径 21
第五节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测量 23
第六节 相关文献评述 28
第七节 本章小结 29
第三章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背景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发展阶段 31
**节 我国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发展阶段 31
第二节 我国金融结构及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演变 40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控实践 4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53
第四章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机制分析 54
**节 传统渠道 55
第二节 新兴渠道 60
第三节 综合渠道 65
第四节 本章小结 68
第五章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其他重要维度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机制分析 69
**节 经济周期视角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69
第二节 流动性视角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80
第三节 我国新兴经济转型背景下的系统性金融风险 88
第四节 本章小结 93
第六章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背景下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及其生成演化分析 95
**节 区域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与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 95
第二节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与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时空演化 99
第三节 区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启示 106
第四节 本章小结 107
第七章 系统性金融风险测量及其与经济“脱实向虚”的关系分析 108
**节 经济“脱实向虚”与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现实背景 108
第二节 企业金融化及其与系统性金融风险关系的相关文献 110
第三节 本章主要变量的测度与实证模型 112
第四节 企业金融化与边际风险贡献的实证结果分析 116
第五节 本章小结 127
第八章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国际比较 128
**节 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引致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典型案例 128
第二节 次贷危机下美国金融稳定的治理框架 132
第三节 欧洲主权债务危机下欧元区金融稳定的治理框架 136
第四节 多次金融危机下日本金融稳定的治理框架 140
第五节 亚洲金融危机下东南亚国家金融稳定的治理框架 144
第六节 拉美国家防范金融风险的治理经验 147
第七节 各国经验对我国“双支柱”调控框架的借鉴与启示 150
第八节 本章小结 152
第九章 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化解对策体系 153
**节 完善金融体系功能与调节机制 153
第二节 培育经济增长动能 157
第三节 完善金融市场监管 162
第四节 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166
第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169
第六节 本章小结 173
参考文献 17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