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园之光》一书真实而生动地展示了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陈孝平、崔崑、樊明武、张勇传等院士的大学之路,勾勒出一代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历程。欣欣向荣的喻家山下,他们在科学技术的浩瀚星海中上下求索,挑战科技前沿,努力攻克技术难题;他们萤窗雪案却不觉寒苦,青灯黄卷也乐在其中。走出书香校园,他们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以至诚之心报国,以攻坚之志做事,他们从仰望星空的人变成群星之一,激励着年青一代逐光而行、砥砺争先。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和许多中国孩童一样,《静夜思》是杨叔子学会的第一首诗。
1938年,日本侵略者逼近江西湖口,5岁的杨叔子在跟着家人逃难途中,辛亥革命元老、曾做过孙中山秘书的父亲杨赓笙,将诗中的游子思乡之情化作山河破碎的悲愤,嘱告年幼的杨叔子要一字一句铭刻在心,奋发图强。
大半个世纪过去,杨叔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他开发出国内第一个信号处理系统,出版国内第一本“基于知识的诊断推理”的学术专著,发表国内第一篇“智能制造”的学术论文,47岁成为湖北省当时最年轻的两位正教授之一,也是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第一位院士。
他还被称为国内高校领导人中“人文素质教育第一人”,在大学校长任上掀起的“人文风暴”,时至今依然影响着千千万万的大学生。
杨叔子有一句名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然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
见证过今天许多青少年的浮躁和压抑,这位耄耋老人更加笃定自己的这一人生信条——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交融,两翼齐飞,不可或缺。
杨叔子院士
没有人文的科学是残缺的
在大学校长任上掀起“人文风暴”影响千万大学生
崔崑院士
“钢 铁 院 士”的 大 爱 柔 情
一辈子研究模具钢,把自己也炼成了一块特殊钢
张勇传院士
做学问要像水一样既柔且刚
一生伴水而行,从家乡小河边走出的中国水电能源理论开拓者
樊明武院士
人 生 就 是 要 为 祖 国 做 大“矢 量 的 模”
无论是换灯泡还是搞科研都做到极致
陈孝平院士
最老实的才是最聪明的
只上过一年中学,从赤脚医生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中科院院士
附录1
新时代院士榜样教育与大学生价值引领创新研究调查报告
——基于全国万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
附录2
一代青年的成长需要崇高精神引领
——访青年学研究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
万美容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