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党中央高度重视博物馆工作。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2024年11月,“中国 唐---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开幕,习近平总书记为展览作序。习近平总书记先后考察了平津战役纪念馆、延安王家坪革命旧址管理处、麦积山石窟、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谷文昌纪念馆、云梦县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场所,并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极大激励了广大文博干部工作热情。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重大任务,对新时代文物博物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依法治理进入新阶段。全国文博系统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博物馆工作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持续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博物馆事业取得系列显著成效。
博物馆改革创新取得实效。启动新一轮中央地方共建***重点博物馆建设,*都博物馆、河北博物院、山西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山东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馆、湖南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15家省级博物馆纳入建设名单,召开中央地方共建***重点博物馆工作推进会,推动《中央地方共建***重点博物馆管理办法》修订。完成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工作,评定国家一级博物馆123家、国家二级博物馆321家、国家三级博物馆240家,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总数达1660家,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327家、国家二级博物馆670家、国家三级博物馆663家。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博物馆事业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如江苏省印发《推动省直博物馆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浙江省印发《关于省属文化文物事业单位实施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激励的指导意见》等,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激发发展活力。江苏省统筹热门博物馆代表性文物数字化成果,策划推出“数见苏韵一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活动,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深圳阶段性完成博物馆“三权分置”改革试点,在引导社会力量、人员激励机制方面形成系列新模式、新路径。北京、西安等十多个城市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北京市发布《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4—2035年)》,呼和浩特在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期间策划举办“2024‘博物馆之城’建设交流对话与成果展示活动”,发布《2024“博物馆之城建设”呼和浩特倡议》。河北、山东、四川等省份完成中小博物馆提升试点。国家文物局出版《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2022—2023)》,**次公开发布全国博物馆总体情况,加强信息公开,为全面掌握全国博物馆事业发展情况提供有力支撑,提升博物馆治理水平。
博物馆发展水平实现新突破。2024年,全国博物馆数量增长至7046家,提前实现了《“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的2025年末达到6500家博物馆的发展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北京、河北、山东、四川等23个省份的博物馆数量实现了增长。博物馆覆盖率从2023年的每20.63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提升至2024年的每20.01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使得更多的公众能够更加便捷地享受到博物馆的资源与服务。全国博物馆藏品总数6741.3万件/套,同比增长6.44%;馆舍建筑面积4392.9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1%;从业人员总数16.73万人,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职称)的5.66万人,同比增长4.54%;博物馆藏品、人才等资源日益丰富,推动博物馆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文化供给多样化更好满足公众需求。全国博物馆不断强化文化供给,在展览展示、教育活动、文创开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国博物馆共推出4.3万个陈列展览,同比增长1.53%;举办线下教育活动51.06万场次,同比增长33.57%;文创产品销售收入34.28亿元,同比增长63.7%。持续开展“博物馆里读中国一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推出一大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优秀原创展览,丰富了文化供给,更好满足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博物馆里过大年”活动,指导全国博物馆策划推出系列特色陈列展览和文化活动,春节期间接待观众7264.87万人次,日均接待观众超去年同期水平,成为春节期间重要文化品牌,有效丰富了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对91家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开展了试点成效评估,中国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天宫藻井”冰箱贴等一批精品文创火爆出圈。此外,一些博物馆突破传统展览模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数字技术提高展览的互动性与吸引力,为观众提供了多样化的观展选择。截至2024年底,全国7046家博物馆中,共6444家实现免费开放,同比增长3.14%,免费开放率91.46%。部分文物古建类、考古遗址类博物馆也纷纷出台优惠措施,*大限度为公众提供普惠、均等的文化服务。2024年,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14.91亿人次,同比增长15.4%,“博物馆热”持续升温,更多观众进入博物馆参观,部分博物馆热门时段供需矛盾加剧。国家文物局出台优化开放服务、提升博物馆便利化的相关通知,会同文化和旅游部、公安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和旅游领域票务管理整治“黄牛”乱象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文物行政部门、博物馆增强服务供给、加强防范打击、加大支持保障,确保公众基本文化权益。
博物馆传播和品牌建设成效显著。2024年全国博物馆网站浏览量19.87亿人次,新媒体关注量12.73亿人次,新媒体浏览量166.63亿人次,博物馆与公众沟通联系日益紧密。国家文物局联合陕西省人民政府成功主办2024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配套举办主论坛、青年论坛、策展人论坛和“秦汉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博物馆之夜”等系列活动,指导全国博物馆开展活动数千场,主会场活动直播累计观看量超3000万人次,全网相关内容传播量超26.7亿,参与人数、传播影响力等创历届新高。第十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举办,552家博物馆及相关企业参展,展览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配套举办系列学术活动、40余场公共活动,4天时间共接待观众35万人次。这些品牌活动有效搭建了公众与博物馆的沟通桥梁,有力扩大了博物馆事业的影响力。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博物馆建设发展,2024年全国博物馆志愿者总数达36.48万人,越来越多公众参与到博物馆事业发展中来。三峡工程博物馆举办的“大江东去——长江水文化展”获得了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长江文化促进会的大力支持,创造了办展新模式,成为多方合作办展的一次有益探索。
国际活动彰显中华文明全球影响力。国家文物局出台《关于加强文物出境展览工作的指导意见》,编辑出版《金色名片:全国文物进出境展览集萃 2012—2022年度》,启动“文明桥梁计划一一文物出境展览精品”项目,加强文物出境展览统筹。全年举办文物出境展览共计38个,2024年11月,“中国 唐----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作为中法建交60周年的重要活动,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超8万人次观展,获得文博业内人士、当地居民及各国游客一致好评。“凤凰故国一一青铜时代曾楚艺术展”“一代女皇武则天展”等精品出境展览赴美国、荷兰等地举办,深受海外观众喜爰。推动文物进境展览交流合作,2024年7月,上海博物馆举办“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截至2025年4月已接待观众总数近170万人次,近七成观众来自外省市和海外,售出门票近180万张,打破埃及文物全球巡展参观人数的*高纪录(1978年纽约大都会巡展接待观众136万人次)。展览总收入超4.16亿元,其中门票收入2.14亿元、文创营收2.03亿元,带动周边消费超100亿元。一系列文物进出境精品展览,已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金色名片”,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出了积极贡献。
**章机构建设
**节总体情况
2024年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为7046家,相比2023年(6833家)增加213家,增长3.12%。北京、河北、四川等23个省份博物馆数量出现增长,山东、浙江、四川、河南、广东、河北、陕西、江苏8个省份博物馆数量超过300家,全国县级博物馆覆盖率达80%以上,博物馆覆盖率从2023年20.63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提升至2024年20.01万人拥有1家博物馆,公众可以更加便捷分享到博物馆的资源和服务。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