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然后(散文集)(精)
0.00     定价 ¥ 7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532183807
  • 作      者:
    作者:韩少功|责编:丁元昌//江晔
  • 出 版 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5
收藏
作者简介
  韩少功,一九五三年一月出生于湖南省。一九六八年初中毕业后赴湖南省汨罗县插队务农,一九七四年调该县文化馆工作,一九七八年就读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先后任《主人翁》杂志副主编(一九八二年)、湖南省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一九八五年)、《海南纪实》杂志主编(一九八八年)、《天涯》杂志社长(一九九五年)、海南省作协主席(一九九六年)、海南省文联主席(二〇〇〇年)等职。
  主要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飞过蓝天》《归去来》等,中篇小说《爸爸爸》《鞋癖》等,散文《世界》《完美的假定》等,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日夜书》《修改过程》,长篇随笔《暗示》《革命后记》,长篇散文《山南水北》《人生忽然》;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
  曾获中华优秀出版物奖、鲁迅文学奖、萧红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小说家奖、美国纽曼华语文学奖等重要奖项,另获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作品有四十多种译本在境外出版。
展开
内容介绍
  《然后》是韩少功的作品选集,收录了其跨越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的散文与随笔。书中内容既是对个人成长经历的回望,也是对时代变迁的深刻记录。 
  在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作品中,韩少功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生活图景。从养鸡的日常到高墙内外的世态,从边关的记忆到知青时期的点滴,文字中充满了对艰难岁月的深刻感悟,以及对亲情、友情的珍视。 
  进入八十、九十年代,作者的视角逐渐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从杭州会议到法国游记,从与美国友人的交往到对母语文化的思考,这些文章展现了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敏锐观察和对文化差异的深刻反思。 
  到了二十一世纪,韩少功的文字更多地转向对人生与自然的哲思。重返故地、追忆往事,或是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思考,文章中透露出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探寻和对时代精神的凝视。 
  整部作品集展现了韩少功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思想嬗变与文学探索,既有对个人记忆的深情追溯,也有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通过这些文字,读者得以窥见一个写作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成长轨迹,以及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感悟。
展开
精彩书摘
  二世纪六十、七十年代
  我家养鸡
  我上小学后不久,正碰上困难时期,碗里的食物越来越少了。到处都有人议论粮食短缺的问题,说有些人饿死了,有些人被饥饿逼得出外逃荒,更多的人被饿出水肿病——父亲就患了这种病。他脸色苍白,全身浮肿,用指头在肌肤上随意戳一下,就戳出一个小肉窝,久久不能恢复原状。
  街上什么东西都贵得吓人,而且没有什么吃的可买。出现了很多乞丐,三五成群的,浑身散发出臭气。更可怕的是一些劫犯,专抢吃的东西。有次我看见一个工人模样的人刚走出店门,手中一只热腾腾的馒头就被一个小劫犯呼的一下抢去了。工人模样的人马上追过去,揪住那人的头发便打,大哭大喊,硬要用水果刀杀了小劫犯。但任凭他怎么打,劫犯既不还手也不闪避,只是缩着脑袋大口吞吃,噎得自己两眼翻白,一晃眼就把那只馒头吃得干干净净。
  哪怕下一分钟就要砍头枪毙,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口粮标准一再减低。政府提倡用瓜菜来代替米粮。但那时候瓜菜也很难买到。早上去买菜,得带上一种购菜卡,根据卡上的购菜限量标准,每人可买上二两或四两。很多小学生也挤在菜店前的长长队伍里,伸长颈脖对那些售货员大喊:“爷爷——”“奶奶——”“大姑姑——”他们竞相讨好售货员,无非是为了在买菜时能多得到一个小萝卜或一根小苋菜。
  父母想尽了办法来让我们姊妹四个不至于饿倒。有一次,爸爸弄回了很多红薯藤,说要在红薯藤里提取淀粉。我们挑了一根藤,咔嚓一折,见断口果然渗出星星点点的白色浆水,看上去很有希望,于是一个个都欣喜异常。可是我们将这些红薯藤放到锅里煮熬了好半天,仍然只得到半锅黑黑的水,又苦又涩,像是苦口的药汤。用筷子捞一捞,半点儿能塞塞肚子的固体物质也找不着。
  家里吃饭也开始计划配给。每天早上,母亲给我们几个孩子每人切下一块细糠饼,将细糠饼的大小厚薄仔细比较,怕分配得不公平。到中午吃饭时,则把半锅饭搅得泡泡松松的,往桌上每只碗里装上一勺,就不可能再多了。我是最小的孩子,拿的碗也是最小的。每次我都眼勾勾地盯着哥哥姐姐的大碗,觉得母亲对他们偏心,让他们吃得多。其实后来我也慢慢看出来了,哥哥和姐姐也都眼勾勾地盯着我的碗,在羡慕嫉妒我碗里的丰满。
  出于对父母的畏怯,我们都不敢争吵。默默地咽下一丝口水,然后默默地离开饭桌上学去。
  有一天,妈妈从乡下探亲归来了,带回半布袋蚕豆,半布袋红薯丝,还有大小四只鸡!此起彼伏的鸡叫声带给了我们很多欢乐和想象。我想象以后鸡能生很多蛋,而那些蛋又能变成小鸡,小鸡长大以后又能生蛋。
  给鸡找野食的任务当然交给了孩子。每天放学以后,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去看鸡,有时还带回几个同学,让他们也能来逗逗鸡,见识这些颇为珍奇的小动物,共享我的幸福。然后,我就提着小竹篮出去挖蚯蚓,或是网捕飞虫,或是去路边拔拔青草和捡捡烂菜叶。为了找到足够的鸡食,我得走很远很远,天黑时分才能回家。
  ……
展开
目录
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
我家养鸡 3
那年的高墙 7
走亲戚 13
戈壁听沙 24
长岭记(一九七二至一九七四) 29
漫长的假期 110
南岳星夜 134
一九七七的运算 139
能不忆边关 142

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
收水费 16
布珠寨一日 169
杭州会议前后 177
美国佬彼尔 183
重逢 192
仍有人仰望星空 202
访法散记 211
世界 227
放下写作的那些年 245
阳台上的遗憾 251
四月二十九日 254
海念 256
母亲的看 260
笑的遗产 263
母语纪事 269
背影(六题) 273
近观三录 291
我与《天涯》 297
落花时节读旧笺 324
八景忆雪 354

二十一世纪
月下桨声 361
空院残月 367
笑容 373
重返雪峰山 376
人生忽然 381
中国人的浪漫 384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