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能源效率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
0.00     定价 ¥ 148.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20136
  • 作      者:
    作者:康继军|责编:刘琳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6
收藏
内容介绍
《能源效率、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聚焦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区域失衡问题,借鉴区域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围绕“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经济集聚、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发展”三大主题,对中国经济转型进程中的能源效率、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基于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和政策评估,提出治理应对措施,以期促进全国经济系统破壁垒、优配置、促转型,保障国家经济安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导言
  1.1 本书研究背景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形成了以“体制外优先”或“增量改革”为特征的战略,其中关于实行“地区推进”的内容是我国主要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沿海地区优先发展。
  同时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采取经济改革优先于政治改革的策略,目的在于使改革能够在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中顺利进行。然而,片面追求效率优先下的经济快速增长具有不稳定性(Olson,1963),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的经济变革和社会秩序调整会促使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巨大变化、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和地区差异增加。
  当前我国面临的现实难题主要有:增量改革战略的实施使得在经济增长率大幅提高的同时消费水平(内需)下降,通胀压力经常存在并不时爆发,存在利用公共权力敛财肥私的“寻租活动”,创新、教育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速度相对滞后等。由于追求效率优先,城乡和区域经济出现“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非平衡格局(郭树清,2007;陈钊和陆铭,2009)。
  近年来,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区域失衡问题已较为明显地对中国的经济增长产生了不利影响,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发展瓶颈,即如何从发展失衡向平衡发展靠近。这个过程能够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自动完成吗?“失衡”与“增长”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共存?
  对当代中国经济实践中“失衡”与“增长”长期共存的认识和现实的强烈反差,以及传统经济理论中“失衡”和“增长”的不相融合,使得对中国失衡增长的忧虑及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思考成为必然。人们期望发展和完善更适宜的经济理论成果以解释区域失衡的内生性,探讨区域失衡的利弊及其对公平和长期增长的影响,解决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困局,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提供指导。
  通过对转型期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中国经济转型(主要是经济体制的市场化转型)的特征使得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问题变得复杂起来。“转型”代表了“经济体制市场化”这一*主要的制度变革特征,区域经济的“发展”则彰显了城市化“集聚”特征,区域“失衡”表明中国经济的转型与发展存在巨大的区域差异。陈钊和陆铭(2009)指出,集转型、发展与大国问题于一身的,当今世界*推中国。
  当前,全球化浪潮使得经济的集聚趋势不可避免,无论在后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还是在扩大内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国内背景下,对中国经济转型期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进行科学思考和研究,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1.2 本书理论视角
  《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指出区域经济学在三个主要领域的研究对经济学理论的建立与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三个主要领域是:①区位(包括产业与居住区位)分析;②区域经济模型建立和空间相互作用分析;③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和政策分析。本书对后面两个领域进行一系列研究。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投入,虽然过往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但随着能源资源不断被消耗,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制约作用逐渐凸显。提高能源效率是缓解能源不足状况的重要出路,我国把提高能源效率作为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关于如何提高能源效率,国内外学者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已有的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具有重要影响(史丹,2002;Fisher-Vanden et al.,2004;汪克亮等,2013)。因此,从产业角度研究影响各产业能源效率提高的因素不失为一个有效的研究思路。
  随着20世纪80年代中期内生经济增长理论的兴起,经济学家逐渐放弃要素积累论和产业结构决定论,转而开始研究如何为经济持续增长创造必需的技术条件,以及建立促进技术进步的机制。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作为重要的制度安排,已有研究将其引入内生增长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一国的技术水平较高时,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安排应当偏向于鼓励本国自主创新,而当一国的技术水平较低时,偏向于鼓励模仿领先国技术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技术进步(易先忠等,2007)。大量研究证实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进步具有非线性关系,并提出“*优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唐保庆等(2018)从知识产权保护实际强度与*适强度偏离程度的视角解读了服务业增长区域失衡现象。各区域间自然资源、人力资本、市场环境存在很大差异,从区域视角探究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助于理解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集聚现象与经济增长极易引起关注。世界银行在2007年的研究指出,积极的地区增长溢出效应的影响比消极的遮蔽效应大。现有研究聚焦于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经济区三大增长极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及其外溢性影响。潘文卿和李子奈(2008)指出东部沿海三大增长极对内陆地区产生的溢出效应只有10.9%,且主要集中在中部地区,对西部地区产生的溢出效应十分有限。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从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转变为高于中东部地区,在促进我国区域经济收敛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刘生龙等,2009)。本书认为对于经济集聚和经济增长极,研究重点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重大经济政策的实施效用评估。
  1.3 本书内容安排
  根据理论视角,本书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篇包括第2~6章,这一部分讨论的关键词是“能源效率”。2021年12月28日,国务院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指出,到2025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已有的数据显示,2021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年下降2.7%,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然而,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仍约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的3倍、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下降空间仍然较大,且面临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与此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会对经济结构相对单一、经济呈粗放式增长的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冲击。因此,本书将*先在第2章介绍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现象,并探讨中国经济转型背景下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以明确能源效率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接下来本书将从产业视角依次对**产业、第二产业、制造业的能源效率相关问题进行讨论。其中,第3章主要分析农业机械化与**产业的能源效率。本书综合已有的各类文献在谈及农业机械化时采用的指标,构建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的两级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机械化对**产业的能源效率的影响。第4章通过在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中加入人力资本和技术进步要素,构建收敛机制模型,探讨第二产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时,全国、沿海地区、内陆地区能源效率的收敛情况。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中的主要耗能产业,其能源效率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因此,第5章基于库兹涅茨*线的理论模型,从行业外贸依存度和行业外资依存度两大角度衡量对外开放,研究制造业对外开放与能源效率的非线性关系。第6章则分析了研发人员(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ersonnel,RDP)、国内技术转让(domestic technology transfer,DTT)、国外技术引进(foreign technolgy acquishion,FTA)和外国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四个不同渠道下技术扩散(technological diffusion,TD)的空间溢出效应,并重点讨论了国内省际间技术溢出对全社会能源效率(society-wide energy efficiency,SEE)的影响。
  (2)第二篇包括第7~11章,主题是“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其中,第7章从宏观层面针对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先通过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指数,测算2000~2018年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其次通过构建知识-生产两部门模型,分析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后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我国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8章从比较创客模式与传统创新模式入手,研究如何用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问题。其在梳理全球创客发展历史的基础上,利用第7章构建的模型,从理论角度测度创客模式由于知识高度共享而深度释放的经济增长效应。随后以上述理论模型为依据构造创客指数(maker index,MI),以衡量理想状态下各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状况及制度安排等的不同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的相对差异,并讨论创客模式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系。第9章就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效应进行研究。本章构建了知识驱动型两部门模型,从理论角度阐述了知识产权保护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并提出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进步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的假说。随后建立了动态面板模型,刻画了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技术进步的作用机理,并对假说进行实证检验。第10章基于非均衡发展视角,针对我国市场化发育程度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现有研究较为一致地认为知识产权保护强度对区域创新能力有重要影响,但对于创新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则鲜有讨论。因此,第11章基于制度变迁是影响区域创新的重要因素这一视角,通过引入改进的多维市场化指数,考察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转型背景下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创新的互动关系。
  (3)第三篇包括第12~15章,聚焦于经济集聚、经济转型、城镇化的区域经济增长效应,并讨论了城乡收入差距。其中,第12章对建立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进行重点研究,研究建立在区域经济失衡的理论基础上,并对经济转型背景下的经济集聚、多极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重点在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重大经济政策的实施效用评估。第13章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框架下,研究以经济体制市场化水平及其变动衡量的经济转型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水平效应、增长效应以及转型与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第14章延续了第12章的研究,量化评估了基于统筹城乡的重大经济政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第15章通过引入多维市场化指数作为衡量经济体制转型的制度变量,将市场化、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纳入一个系统进行研究,建立了一个包含市场化、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联立方程模型,以研究经济转型背景下城镇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
  1.4 本书主要发现
  1. 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因区域能效水平不同而存在差异
  随着中国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制度因素在能源效率提升和区域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以企业市场化和对外开放为代表的经济转型对能源效率改善和区域经济发展都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本书从经济转型视角研究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从全国范围来看,能源效率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分区域来看,能源效率在高能效区域和低能效区域与经济发展存在良性的双向促进关系,但在中等能效水平的区域,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却有着相互抑制的关系。这意味着在制定节能减排政策时,要杜绝“一刀切”,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应考虑其给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冲击。
  2. 根据产业采取措施能在总体上有效促进能源效率提高
  中国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近年来,中国传统农业在逐步地向现代农业转变。研究结果表明,尽快转变农业机械化发展方式,由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提升型,有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作为能源消耗主力的第二产业而言,在产业转移背景下,随着中国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欠发达地区第二产业劳均GDP差异的收敛,其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差异也在收敛,但收敛速度较慢。内陆与沿海地区第二产业能源效率差异的收敛有潜在的微观机制,第二产业内部科技经费投入及人力资本投入的差异缩小是造成收敛的主要原因。基于此,本书进一步研究了制造业对外开放与能源效率的非线性关系,发现目前我国制造业稳中有降的外贸依存度和稳中有升的外资依存度都对能源效率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创新能力的影响不可忽视
  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而言,知识产权保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导言1
1.1本书研究背景1
1.2本书理论视角2
1.3本书内容安排3
1.4本书主要发现4
**篇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2章经济转型背景下的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9
2.1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脱钩”现象9
2.2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概述10
2.3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模型构建14
2.4能源效率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16
2.4.1联立方程模型构建16
2.4.2变量设定与数据处理18
2.4.3实证结果分析20
2.4.4分能效区回归分析22
2.4.5稳健性检验24
2.5本章小结25
第3章农业机械化与**产业能源效率27
3.1农业与**产业能源消耗现状分析27
3.1.1农业能源消耗现状分析27
3.1.2**产业能源消费现状分析29
3.2农业机械化与**产业能源消耗的相关性分析30
3.3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实证设计35
3.3.1模型构建35
3.3.2变量设定35
3.4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能源利用效率的实证研究38
3.5本章小结40
第4章产业转移与第二产业能源效率区域收敛41
4.1第二产业的能源效率分析:时间与空间41
4.1.1随时间的演变41
4.1.2区域差异45
4.2第二产业的区域转移分析:沿海至内陆46
4.2.1产业转移现状分析46
4.2.2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49
4.2.3产业转移下的经济收敛与能源效率收敛51
4.3第二产业能源效率的收敛机制分析55
4.3.1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55
4.3.2变量设定与数据处理58
4.3.3实证结果与分析59
4.4本章小结62
第5章制造业对外开放与能源效率64
5.1制造业对外开放与能源效率研究概述65
5.1.1对外开放与能源效率关系65
5.1.2制造业对外开放与能源效率的影响机制66
5.1.3对外开放的概念界定67
5.2制造业对外开放影响研究设计69
5.2.1模型构建69
5.2.2变量设定与数据处理69
5.3制造业对外开放与能源效率的实证研究71
5.4本章小结74
第6章技术空间溢出与区域能源效率75
6.1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能源效率研究概述75
6.1.1技术扩散的空间溢出效应75
6.1.2区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76
6.2技术空间溢出与区域能源效率研究设计77
6.2.1区域能源效率的测度77
6.2.2空间计量模型的构建78
6.2.3数据来源与变量设定78
6.3技术空间溢出影响的实证分析79
6.4本章小结81
第二篇创新、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
第7章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经济增长85
7.1知识产权保护与经济增长相关文献回顾85
7.2知识-生产两部门模型87
7.3知识产权保护指数89
7.4知识产权保护的增长效应实证92
7.4.1数据说明92
7.4.2模型设定92
7.4.3实证分析及结果92
7.5本章小结95
第8章创客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97
8.1创客模式产生背景概述97
8.2创客模式与传统模式99
8.3知识-生产两部门模型与创客指数101
8.4创客指数测算结果与分析102
8.5创客模式推动产业结构变化104
8.6本章小结106
第9章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技术进步107
9.1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进步相关文献回顾107
9.2知识驱动型两部门模型109
9.3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进步效应实证111
9.3.1计量模型111
9.3.2知识产权保护变量设定说明112
9.3.3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113
9.3.4模型计算结果分析115
9.4本章小结117
第10章经济转型与区域创新能力118
10.1区域创新相关文献回顾118
10.1.1区域创新环境相关理论118
10.1.2区域创新能力相关理论119
10.2各地区创新环境与创新能力现状121
10.3区域创新环境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模型及分析122
10.4本章小结123
第11章转型期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创新125
11.1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能力相关文献回顾125
11.2转型期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创新的互动影响机制127
11.3知识产权保护与区域创新互动实证128
11.3.1模型构建128
11.3.2变量设定129
11.3.3数据处理132
11.4实证结果分析132
11.4.1联立性检验132
11.4.2联立方程估计结果分析133
11.4.3稳健性分析134
11.5本章小结135
第三篇经济集聚、新型城镇化与区域发展
第12章经济集聚与多极增长效应139
12.1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139
12.1.1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139
12.1.2争当“第四极”现象141
12.2西部大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概述142
12.3双倍差分法与空间计量模型144
12.3.1双倍差分法144
12.3.2动态面板估计方法145
12.3.3空间相关性及空间面板模型146
12.4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148
12.4.1计量模型与变量设定148
12.4.2数据来源及处理150
12.5实证结果分析151
12.5.1成渝经济区区域经济增长空间相关性151
12.5.2统筹城乡成效与区域经济收敛性155
12.6本章小结160
第13章区域经济转型的增长效应163
13.1经济转型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文献综述163
13.2理论、模型与方法概述165
13.2.1中国经济转型的水平效应165
13.2.2中国经济转型的增长效应166
13.2.3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168
13.3变量选取与样本数据说明169
13.4实证分析170
13.4.1中国经济转型的水平效应170
13.4.2中国经济转型的增长效应171
13.4.3中国经济转型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研究174
13.5本章小结175
第14章统筹城乡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177
14.1宏观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研究概述178
14.2双倍差分法与统筹城乡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机制180
14.2.1双倍差分法180
14.2.2统筹城乡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理论机制181
14.3统筹城乡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183
14.3.1实证模型的构建183
14.3.2数据来源184
14.3.3研究结果及其经济学解释185
14.4本章小结188
第15章经济转型视角下的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研究190
15.1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镇化的变化190
15.2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影响机制193
15.2.1市场化对城镇化的影响机制193
15.2.2经济增长与城镇化的互动机制194
15.3变量选取与样本数据说明195
15.4实证结果分析197
15.4.1联立方程的识别和联立性检验197
15.4.2联立方程的估计方法选择与实证结果分析198
15.4.3稳健性检验199
15.5本章小结199
参考文献201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