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调查评估及节粮减损政策研究(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系列丛书
0.00     定价 ¥ 220.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814302
  • 作      者:
    编者:曹宝明//赵霞|责编:魏如萍|总主编:丁烈云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内容介绍
节粮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粮食产后系统的各个环节,基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和技术滞后、意识淡薄、成本控制等因素,以农户为主体的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收获、干燥、储藏)是节粮减损的重点所在。《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调查评估及节粮减损政策研究》按照科学评估、综合研判、承前启后、措施可行的要求,对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现状进行调查评估,对损失成因和减损潜力开展分析与研判,研究建立国家层面的常态化调查评估制度,为节粮减损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政策方案。
展开
精彩书摘
第1章 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调查评估及[A4]节粮减损的总体思路研究
  加强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节粮减损工作的顶层设计,建立科学、高效、系统的调查评估制度体系,强化节粮减损工作的政策保障,是推动节粮减损取得扎实持久成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工作。为此,本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将重点围绕以下几点展开:①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评估和节粮减损的概念界定与理论逻辑;②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评估和节粮减损的问题特征与演变趋势;③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节粮减损的总体思路及任务;④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评估、节粮减损潜力预测;⑤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减损的实现路径与政策支撑体系。
  1.1 引言
  粮食是人们从自然生态系统中获取的农作物的种子和根茎,能够为人类生命活动提供不可或缺的营养支持。实施节粮减损行动,减少粮食产后系统的损失和浪费,既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国家粮食安全观的重要举措。习近平高度关注粮食安全和粮食减损问题,2021年9月在致全球*届国际粮食减损大会的贺信中强调“粮食安全是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①。2021年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②颁布实施,旨在防止食品浪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③,明确要求加强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节约减损。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指出“坚持节约优先,落实粮食节约行动方案”。
  粮食产后系统包括收获、干燥、农户储藏、运输、加工、销售(批发和零售)、消费等环节,其中以粮食生产者(农户、农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等)为主体的收获、干燥、农户储藏三个环节合并称为粮食产后前端环节(图1-1)。受生产技术相对滞后、意识淡薄、成本控制等因素影响,农户粮食产后前端环节的损失较为严重。因此,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科学的调查评估体系,是开展节粮减损工作的重点所在。
  图1-1 粮食产后前端环节的一般性结构示意图(以农户为主体)
  目前,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粮食损失研究的系统性、时效性和代表性不足,缺乏常态化评估制度,有关支持政策体系不健全,尚不足以支撑节粮减损顶层设计以及推动《粮食节约行动方案》落地实施。因此,以国内外已经取得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为基础,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调查和评估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粮食损失的现状,剖析粮食减损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科学确立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粮食减损的目标、思路和任务,探讨科学、高效、系统的调查评估制度体系,论证节粮减损工作的政策保障体系,对于切实把好粮食减损**关、紧紧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章研究以农户为主体的粮食产后前端环节粮食损失调查评估及节粮减损的总体思路,并聚焦于三大主粮(水稻、玉米、小麦)和大豆。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基于研究主题与研究团队的长期跟踪研究,重点从全球粮食产后损失状况、产后前端损失调查评估方法及制度、粮食产后前端环节减损政策体系几个方面进行文献梳理及述评。
  1.2.1 关于全球粮食产后损失的总体研究
  全球农业“绿色革命”后,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产量大幅提高,各个环节的食物损失和浪费问题也随之逐渐显现。1978年起,美国国家科学院针对发展中国家食物产后损失发布研究报告,此报告基于大量的文献数据,论述了食物产后损失估算方法,并且重点分析了谷物、豆类、鱼及易腐烂食物的产后损失状况(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1978)。此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FAO)对粮食产后损失的关注不断提升,1980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了谷物产后损失数据评价和收集指南,为制定谷物产后减损计划的国家提供数据和方法上的支持与帮助(FAO,1980);随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于1985年发布了食物产后损失预防培训手册(FAO,1985),开始关注蔬菜和薯类作物的产后食品损失问题(FAO,1989),并逐渐形成包括谷物、豆类和其他农作物在内的农业生产和农作物损失的系列信息与技术资料,包括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产后操作信息平台(INPhO)①。
  201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其*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球食物损失和浪费研究报告》,概述了食物损失程度、原因以及预防措施(FAO,2011)。随后,全球各地不同农作物品种、不同环节的食物损失和浪费的研究与应用开始涌现。包括美国、英国以及诸多欧洲国家在内的科学家,都陆续对此进行了调查并发表了大量的学术成果,而发展中国家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分布于产后前端环节(FAO,2011;Xue et al.,2017;UNEP,2021)。例如,在欧洲,Beretta等(2013)利用物质和能量流分析方法,模拟了包括谷物在内的九大类共22种食物从产后到消费的食物损失和浪费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得到了整个瑞士食物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食物损失与浪费比例。Caldeira等(2019)则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了整个欧盟10类食物在全产业链的损失和浪费情况。在南亚和撒哈拉以南非洲等发展中区域,虽然早在20世纪70年代,这些地区就已经开始出现对于粮食损失和浪费的研究,但直到2002年后,大量的研究成果才开始涌现,其中有关谷物的研究占41%,玉米更是这两个区域关注的主要作物品种(Stathers et al.,2020)。Affognon等(2015)则进一步运用文献综述和随机混合模型,对1980~2012年产后食物损失的规模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2013年指出,全球约54%的损失浪费发生在粮食生产和产后损失前端环节,46%的损失发生在下游阶段(加工、运输、消费等)(FAO,2013)。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形势更加严峻。
  1.2.2 关于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调查方法的研究
  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评估的研究涉及的调查方法十分丰富。现阶段就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调查方法来看,采用实地调研法、实验法和文献挖掘法的研究较多。Ambler等(2018)、Qu等(2021)等均采用实地调研法对粮食收获环节的损失进行了调查,Amponsah等(2018)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李克特量表校正了农民自我估算损失的可信度。Bala等(2010)、Luo等(2020)、白玉兴等(2004)则采用实地调研法研究了粮食干燥和农户储藏环节的损失,并比较了不同品种、不同干燥和储藏方式的损失率。曹宝明教授团队在调研数据的基础上分别测算了农户储粮损失率和粮库储藏损失率(曹宝明等,2022)。总结相关文献的调查方法可以发现,以实地调研形式进行的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分析大多基于单次调查,且调研数据多是依据经验评估法直接获得,也有部分学者结合其他方法筛选问卷信息使得评估结果更加可靠,如Amponsah等(2018)、Luo等(2020)和韩嫣等(2019)。这主要还是因为常态化的实地调研需要高昂的投入,因此,加快构建科学性、系统性、经济性、常态化的粮食产后前端调查评估方法体系是丰富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研究的基础。
  也有学者在样本区设计地块,通过实验法探究作物收获、干燥及储藏环节的损失情况。Asoodar等(2009)在评估收割机械前部配件对油菜收获损失的影响时,分别设计了3种类型的割台,并在试验地块上称重记录油菜脱粒损失。Parvej等(2020)分别于2016年和2017年在美国艾奥瓦州两处农场设计了13.7米×4.6米的试验田,对比测算不同玉米品种在不同环境下的收获损失。Abass等(2018)对坦桑尼亚玉米的7种储藏方式进行了测试,并将其与传统的聚丙烯袋储方法进行比较,20名农户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开展了为期30周的实验,其中每6周就通过目测昆虫数、实验称重法对储藏的玉米进行1次损失评估记录。Akakpo等(2020)在西非储藏条件对干物质损失的影响研究中,设计了18个处理组和4个对照组,选取了3类品种(豇豆、花生和大豆)、3种储藏地点(屋顶、房间和树杈)和2种包装,进行了120天储藏的定期称重。综上可以发现,采用实验法评估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时参与人员大部分是定期记录损失数据的,损失调查记录较频繁,如Odjo等(2020)、Somavat(2017)和Zhang等(2021)。其中涉及的损失率测算方法则大多与各种称重方式有关,如计数称重、出入仓称重等。
  文献资料挖掘法也经常被用来深入分析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由于开展调研和实验都需要充足的前期准备,很多研究并不具备先决条件,因此不少学者转向利用现有文献资料进行损失评估推算。FAO(1989)在研究部分发展中国家收获、储藏等环节损失时就利用了现有的粮食损失相关数据平台,包括亚洲蔬菜研究发展中心、东盟产后园艺培训研究中心、东盟食品管理局等。FAO(2019)对亚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产后前端损失问题的研究则采用文献梳理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高利伟等(2016)分析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后减损特征时,基于文献数据库收集了大量有关水稻、小麦和玉米的产后损失资料,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界定了该研究的系统边界。白旭光等(2006)梳理了储藏环节损失评估的文献资料,如虫害损失评估有计数称重法、容重测定法、千粒重法、埋袋称重法、计数换算法等,该研究不仅给出了具体的计算公式,还对不同方法的优劣进行了评析,为农户储粮损失评估提供了系统的参考依据。
  1.2.3 关于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
  在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评估研究中,不少学者将收获、干燥和储藏损失做了进一步的细分,更加直观地表现了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来源,并将其作为粮食产后前端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建立的重要依据。FAO(1989)在具体分析产后前端损失原因时,将干燥、储藏损失划分为日晒损失、霉菌损失、虫害损失、啮齿动物损失。曹宝明和姜德波(1999)在评估江苏省粮食产后损失情况时将产后前端损失分为收获、脱粒、干燥、田间运输、农户储粮和粮库储藏六部分,并以此构建了粮食产后系统模型。宋洪远等(2015)则在河南省小麦产后损失调研中,将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做了更细致的划分,包括收割中散落损失、漏割损失、脱粒损失、田间霉变发芽损失、散落运输损失、晾晒损失、虫鼠损失、储藏霉变损失。Dumitru等(2020)梳理了谷物产后损失相关的研究成果,将产后前端环节损失细分为田间收割损失、田间运输不及时导致的堆积损失、储粮中虫害损失以及霉变等微生物损失。赵霞(2021)在对粮食产后损失的研究中将粮食产后系统分为农村和城市两个子系统,并进一步将储藏损失细化为农户储粮损失和城市储藏损失(主要是粮库损失)。
  综上,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指标的进一步细分都是基于损失来源展开的。总的来看,在收获环节,大多数细分依据都是收获损失的具体原因,如人工收割、机械收割、田间运输及田间堆积等都是导致收获损失增加的主要因素。在干燥和农户储藏环节同样如此,干燥损失主要来源于农户日光晾晒中发生的抛撒、鸟食等,农户储藏损失则大致可以划分为虫害损失、霉变损失和鼠害损失。
  1.2.4 关于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评估方法的研究
  定量评估一直是食物损失和浪费研究的重点,也是难点。这主要是因为,影响损失结果的因素非常复杂,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或者方法进行计算和分析(FAO,2011)。当前多数的研究仍然关注粮食数量的变化,但也有部分研究开始注重粮食品质、营养及价值量的改变(Beretta et al.,2013)。从粮食数量的研究来看,目前的评估方法大
展开
目录
目录
第1章 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调查评估及节粮减损的总体思路研究 1
1.1 引言 1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
1.3 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评估和节粮减损的概念界定与理论逻辑 9
1.4 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评估和节粮减损的问题特征与演变趋势 20
1.5 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节粮减损的总体思路及任务 26
1.6 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评估、节粮减损潜力预测 35
1.7 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减损的实现路径与政策支撑体系 41
1.8 本章小结 48
参考文献 50
第2章 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调查评估与政策保障的国际经验研究 55
2.1 引言 55
2.2 节粮减损的国际进展追踪 58
2.3 研究方法 63
2.4 国际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概况 66
2.5 国际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72
2.6 全球四大粮食作物产后前端环节减损对策与路径 77
2.7 我国面向2030年的主要粮食作物产后前端环节减损的政策体系设计与实现 78
2.8 本章小结 79
参考文献 80
第3章 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调查评估方法与指标体系研究 85
3.1 引言 85
3.2 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调查评估历史梳理 86
3.3 新时期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调查评估指标体系设计 101
3.4 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调查评估测算方法设计 116
3.5 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调查评估与现有全国性农户调查平台的衔接研究 126
3.6 本章小结 144
参考文献 145
第4章 粮食收获环节损失评估与节粮减损政策研究 151
4.1 引言 151
4.2 我国粮食收获环节损失测算方法及特征呈现 157
4.3 我国粮食收获环节损耗严重的影响因素分析 167
4.4 农业机械化对粮食收获环节的减损效果分析 173
4.5 粮食安全目标下粮食收获环节节粮减损的实践路径 180
4.6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节粮减损的政策研究 185
4.7 本章小结 197
参考文献 199
第5章 干燥和农户储藏环节粮食损失评估与节粮减损对策研究 201
5.1 引言 201
5.2 干燥和农户储藏环节损失评估方法 202
5.3 干燥和农户储藏环节损失状况 205
5.4 干燥和农户储藏环节的损耗特点与影响因素 210
5.5 粮食烘干服务、科学储粮装备的减损效果 215
5.6 干燥和农户储藏环节节粮减损措施与建议 224
5.7 本章小结 227
参考文献 227
第6章 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的常态化调查评估制度和节粮减损政策支撑体系研究 228
6.1 引言 228
6.2 粮食产后前端环节常态化损失调查评估制度 229
6.3 粮食产后前端环节节粮减损政策支撑体系 259
6.4 本章小结 290
参考文献 290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