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级检索
高级搜索
书       名 :
著       者 :
出  版  社 :
I  S  B  N:
文献来源:
出版时间 :
中国人类发展进程监测评估(迈向可持续的未来)(精)
0.00     定价 ¥ 132.00
图书来源: 浙江图书馆(由浙江新华配书)
此书还可采购15本,持证读者免费借回家
  • 配送范围:
    浙江省内
  • ISBN:
    9787030753700
  • 作      者:
    作者:杨永恒//龚璞|责编:郝悦
  • 出 版 社 :
    科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5.04
收藏
内容介绍
如何科学测度发展水平并指导发展实践,是理论界和实践界一直以来持续探索的重要命题。《中国人类发展进程监测评估——迈向可持续的未来》系统回顾了人类发展与人类发展指数的理论概念及演进,总结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学术界对于人类发展指数及其拓展指数编制的前沿动态。聚焦中国人类发展指数编制实践,《中国人类发展进程监测评估——迈向可持续的未来》结合中国国情和统计基础,构建了以人类发展指数为核心、以多维度专项指数和监测指标为补充的中国人类发展指数体系。在此基础上,《中国人类发展进程监测评估——迈向可持续的未来》系统比较了中国各区域人类发展的进程,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发展的成就,分析了中国人类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并就实现我国的可持续人类发展提出了思路和路径。
展开
精彩书摘
**章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但是,由于改革开放前期过度强调经济增长,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带来了片面、不协调的人类发展问题,造成了日益拉大的人类发展地区差距(宋洪远和马永良,2004;杨永恒等,2006),以及生态环境压力(孙伟增等,2014)。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①。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既反映了中国*特国情,实际上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发展历史的缩影。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大问题就是如何通过经济发展来减少或消除贫困,这时的发展几乎等同于经济增长,这就是**代“以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但是,经济增长带来的社会不公等问题,引发了人们对经济增长之外的社会发展的关注,由此产生了第二代“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随着资源环境问题和压力的凸显,第三代“可持续发展观”应运而生,倡导人们正确处理发展过程中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代际公平问题(杨永恒,2012;张美云,2016)。由此可见,人们对发展的认识是在人类发展的进程中不断深化的一从早期对物质的关注逐渐到对人的关注,从片面的经济增长逐渐演变为“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发展,从短期的增长逐渐转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杨永恒和陈升,2019)。
  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具备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即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②由此可见,我国的发展观既体现了当今世界第二代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内容,又衔接了第三代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的主旨,反映了我国的发展理念与世界前沿的接轨。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现代发展观念的演变,尤其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催生了HDI的出现。自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次发布HDI以来,该指数被广泛用于测度和比较各国或地区的相对人类发展水平,日益成为世界各地区提高人类发展意识的工具③。HDI由三个分项指数合成,主要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三个方面的发展成就:①健康长寿的生活,用出生时预期寿命衡量(预期寿命指数);②知识的获取,用平均受教育年限和预期受教育年限衡量(教育指数);③体面的生活水平,用购买力平价调整后的人均GDP或国民总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GNI)衡量(GDP指数或GNI指数)。HDI的推出将决策者、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注意力从传统的经济统计转向人的发展,强调人和人的能力而不是经济增长,应当成为评价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终标准,吻合了“以人为本”发展理念,因此成为各国或地区衡量综合发展的重要工具。自1997年开始,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中国有关机构,每2~3年发布一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并公布中国各省区市的HDI。
  如图1.1所示,从1990到2022年,中国人类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全球*次测算HDI以来,*早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跨越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按照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新测算,中国的HDI在1990年时仅为0.482,到2011年时突破0.7的门槛,到2022年已达0.788,正在向极高人类发展水平迈进?。在三个分项指数中,预期寿命指数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教育指数与HDI基本同步,GNI指数增幅*大,是促进中国人类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HDI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GDP或人均GDP等衡量经济发展指标的局限,在指标选择范围、阈值确定、权重分配等方面受到的批评或质疑从未停止过(张美云,2016)。此外,由于HDI主要涵盖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对于以代际公平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的反映却并不足够。HDI的主要贡献者、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 森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HDI的提出是为了引起人们对人类发展问题的关注,基于数据可得性等角度考虑,很难包括影响发展的所有指标,但它是一个可变的动态开放的体系(张美云,2016)。当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及学术界开始对HDI进行扩展,比如,199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次公布了性别相关人类发展指数和性别赋权测量(gender empowerment measure,GEM)。201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调整了HDI的构成指标和指数合成方法,并引入了新的扩展指数。在性别相关的发展方面,引入性别不平等指数(gender inequality index,GII);在不平等和贫困的测量方面,引入不平等调整后人类发展指数和多维贫困指数(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MPI)。2014年开始,人类发展报告引入新的性别发展指数。这些拓展在健康、教育和物质财产收入的三个维度之外,又分别纳入了政治和社会的维度,在测量平均水平的基础上,又对主要发展维度上的剥夺、脆弱性和不平等程度进行了刻画,成为对HDI的有益补充。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发布的HDI及主要拓展指数体系如图1.2所示。
  除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之外,以HDI为核心,研究和编制相关的指数体系,从多个维度揭示人类发展的全貌,是当前学术界和实践界探索中的重点。在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除生活水平、教育获取、健康生活等方面之外,均面临如何促进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的挑战。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省一级HDI的测算已经比较普遍,也有学者根据微观调查数据计算了部分地区2020年以前的多维贫困指数,但是目前尚未有研究对全国地级层面的HDI进行测算,也没有研究对省级拓展指数进行测算,因此难以对中国各地人类发展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的评估比较。因此,本书参考国内外人类发展指数研究的前沿进展,结合中国国情和统计基础,运用多种省级、地级统计数据,构建了以HDI为核心、以多维度专项指数和监测指标为补充的中国综合人类发展指数体系,在省级和地级层面测算了HDI、人类发展协调性指数,在省级层面测算了区域不平等调整的HDI、性别发展指数。
  本书接下来的章节安排如下:第二章介绍人类发展的基本概念与发展观的演进,第三章介绍中国HDI及拓展指数的计算方法与基本结果,第四章系统比较了中国各区域人类发展的进程,第五章总结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类发展的成就,第六章分析了中国人类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第七章提出了中国实现可持续人类发展的思路和路径。
  第二章发展与发展观的演进
  发展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在不同历史阶段,学术界对于“发展”有着不同的理解,对发展的认识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深化,从早期对物质的关注逐渐到对人的关注,从片面的经济增长逐渐演变为全面协调的发展,从短期的增长逐渐转为长期、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阿马蒂亚 森等学者提出了“人类发展”的概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则开发了以HDI为核心的综合人类发展指数体系,定期在全球、区域及国别人类发展报告中公布。
  **节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一、国际上关于发展观认识的变化
  1990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发展定义为:“发展的基本目的,就是创造一种能够使人长期地享受健康和有创造性的生活。’?1993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进一步明确:“发展是人的发展,为了人的发展,由人去从事的发展。”②很多发展经济学家也将发展视为一个多维过程:既强调生活状况和经济水平的改善,也关注人的能力的发展(Ray,1998),扩大人的选择范围(Lewis,1955),是整个社会系统向着更加美好和更为人道的生活环境持续前进的过程(Todaro,1981)。
  人们对发展的认识随着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发展矛盾的变化也在不断深化。总的来看,发展观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杨永恒,2012):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初关注如何通过经济发展来减少或消除贫困(**代“以增长为核心”的发展观),到关注经济增长带来社会不公、两极分化等问题(第二代“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再到关注日益凸显的资源环境问题和压力(第三代“可持续发展观”)。
  1990年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开始发布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HDI,以衡量一个国家在健康生活、知识获取和体面生活等三个领域的成就,比较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HDI的推出将决策者、媒体和非政府组织的注意
  力从传统的经济统计转向人的发展,强调人和人的能力而不是经济增长,应当成为评价国家和地区发展的*终标准。
  二、中国发展观的演进
  中国用几十年时间就走完了发达国家一二百年的路,取得了辉煌的发展成就。1990年中国的HDI低于0.5,到2010年以后达到高人类发展水平,中国是HDI推出以来*早实现从低人类发展水平跨越到高人类发展水平的国家。与此同时,在中国广阔的国土上,不同地区又分别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东部沿海地区已经与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相当,而一些边远地区的发展水平仅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所以,中国的发展既反映了中国*特国情,也是全球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中国发展观的演进是人类追求发展的伟大探索中的典型样本,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乃至发达国家都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事实上,从早期的“四个现代化”到“科学发展观”,再到“新发展理念”,中国的发展理念也与联合国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正如杨伟民在《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序言中指出的:经济发展、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三个发展”必须均衡,中国的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主要的就是“三个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发展,也包括高质量的人的发展、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既要保持经济稳定增长,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农产品、工业品、服务产品;也要促进人的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质更均等的公共服务;还要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更优良的生态产品,让人民生活在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美好环境中①。
  从中国五年规划的发展历程中,也可以看出中国发展观的演变。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的局面下,如何建立起一个*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是当时的关键问题。通过“一五”到“五五”计划的实施,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并为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重要的经验和思想、物质、制度条件。随着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发展理念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六五”计划开始,社会发展被纳入到五年规划中,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更名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七五”计划末期,我国解决了人民温饱问题。
  “八五”计划之后,发展规划编制实施与发展目标的关系更加紧密,而在每一个发展目标迭代的背后,则是发展理念相应的变迁。从“八五”到“九五”计划末期,我国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实现了“三步走”现代化战略前两步的目标(王昌林,2020)。这一时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表述生动反映了中国当时的发
展开
目录
目录
**章 绪论 1
第二章 发展与发展观的演进 5
**节 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5
第二节 联合国发展议程的演进 7
第三节 人类发展与HDI 10
第三章 中国HDI及拓展指数体系 19
**节 《中国人类发展报告》回顾 19
第二节 中国HDI 的方法与体系 26
第三节 中国综合人类发展指数的测算结果 40
第四章 中国各区域人类发展比较 63
**节 四大板块HDI比较 63
第二节 南北区域间HDI比较 70
第三节 主要城市群HDI比较 75
第五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类发展的成就 88
**节 经济发展的成就 88
第二节 社会发展的成就 95
第三节 可持续发展的成就 104
第六章 中国人类发展的主要挑战 109
**节 生态环境的挑战 109
第二节 公共服务的挑战 115
第三节 经济发展的挑战 126
第四节 收入分配的挑战 133
第五节 防止返贫的挑战 140
第七章 实现可持续人类发展的思路与路径 145
**节 持续提升政府治理能力 145
第二节 加快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146
第三节 构建高质量公共服务体系 147
第四节 完善促进共同富裕的制度安排 149
第五节 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基础 151
参考文献 153
附录1 全国省级、地级人类发展指数及分项指数(2020 年) 162
附录2 全国地级人类发展指数(2010~2020 年) 173
展开
加入书架成功!
收藏图书成功!
我知道了(3)
发表书评
读者登录

请选择您读者所在的图书馆

选择图书馆
浙江图书馆
点击获取验证码
登录
没有读者证?在线办证